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2759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沿高度方向叠置的至少两个对接空间,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形成多个端子组,每一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每一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突伸入对接空间内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焊接部,同一端子组内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的接触部相对设置于同一个对接空间内,所述接触部自相应固持部的前端同向延伸,所述焊接部自相应固持部的后端同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焊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能够适用于更大电流的传输且便于焊接。连接器能够适用于更大电流的传输且便于焊接。连接器能够适用于更大电流的传输且便于焊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传输大电流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通常为自金属片的前端形成一个或分割成多个接触臂,随着消费者对电连接器的大电流传输应用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电连接器已无法满足大电流传输的使用需求。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传输大电流的电连接器。
[000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沿高度方向叠置的至少两个对接空间,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形成多个端子组,每一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每一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突伸入对接空间内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焊接部,同一端子组内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的接触部相对设置于同一个对接空间内,所述接触部自相应固持部的前端同向延伸,所述焊接部自相应固持部的后端同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焊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分置于在高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对接空间内的端子组的焊接部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供电路板插入的插接空间。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焊接部在高度方向上均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顶面与底面之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端子组中电源端子的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两排,且每排中的焊接部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于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焊接部后侧。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端子组中电源端子的固持部沿所述高度方向排布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固持部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布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固持部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布设置。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电源端子还具有将其固持部与其焊接部相连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以使所述焊接部可在高度方向上发生位移,进而使得分置于不同对接空间内的端子组的焊接部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可变。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设置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开槽,每一所述开槽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以供电路板自后向前插入。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开槽内设置有一限位栏及位于所述限位栏外
侧的限位卡槽,所述电路板具有突设于其前侧的一对凸出部及邻接于相应凸出部内侧的限位槽,所述一对凸出部分别向前伸入同侧的所述限位卡槽内,且所述限位栏向后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栏的后表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前侧,且所述限位栏的后表面呈弧形。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采用双层对接空间的设计来传输大电流,以与电源供应单元相连,进而大幅提升产品功率,支持电源供应单元的不断升级;同时,通过将电源端子的接触部设置为自相应固持部的前端同向延伸、焊接部设置为自相应固持部的后端同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焊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相反,在传输大电流的同时可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还可节省电路板的空间且便于后续的焊接作业。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19]图4至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0]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电路板移除后的剖视图。
[0021]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电路板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3]图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的两个端子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5]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电源端子2。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以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反的另一端视为后端进行说明,也即前后方向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元件(未图示)的对接方向,同时,定义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为横向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为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于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于高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0026]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12,所述一对延伸壁12相对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同时,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沿高度方向叠置的至少两个对接空间110及与所述对接空间110相连通的若干端子槽112,两个及以上对接空间110的设置可收容更多的电源端子,进而实现更大电流的传输。所述对接空间110向前开放设置并且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1的前部,所述端子槽112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1的后部。
[0027]具体来讲,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于其高度方向上两侧的顶壁101与底壁
102及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顶壁101和底壁102之间的中间壁103,所述顶壁101与中间壁103具有限定形成位于上侧的对接空间110的两相对壁面,所述底壁102与中间壁103具有限定形成位于下侧的对接空间110的两相对壁面,所述端子槽112形成于限定形成所述对接空间110的两相对壁面之间。
[0028]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横向壁104,每一所述横向壁104与所述顶壁101、底壁102均平行设置,且每一所述对接空间110内设有一个所述横向壁104,且该横向壁104位于该对接空间110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0029]同时,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四排端子槽112,位于上侧的两排所述端子槽112与位于上侧的所述对接空间110相连通,且通过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其之间的横向壁104将其隔开;位于下侧的两排所述端子槽112与位于下侧的所述对接空间110相连通,且通过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其之间的另一横向壁104将其隔开,也即,每一所述对接空间110对应连通设置有两排所述端子槽112。
[0030]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沿横向方向间隔排布的若干间隔壁13,并且每两个在横向方向上相邻的端子槽11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间隔壁13。每一所述间隔壁1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前端面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面113共面设置。与每一所述对接空间110对应地,每一所述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沿高度方向叠置的至少两个对接空间,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形成多个端子组,每一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每一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突伸入对接空间内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焊接部,同一端子组内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的接触部相对设置于同一个对接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自相应固持部的前端同向延伸,所述焊接部自相应固持部的后端同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焊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分置于在高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对接空间内的端子组的焊接部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供电路板插入的插接空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在高度方向上均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顶面与底面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子组中电源端子的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两排,且每排中的焊接部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辉殷定彬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