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1279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壳体以及第一液冷板,所述电芯组件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芯,电芯上设置有防爆阀,第一液冷板盖设于电芯组件的设置有防爆阀的一侧,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以及多个厚度减薄区,在垂直于第一液冷板的方向上,防爆阀、厚度减薄区以及第一流道至少部分重叠。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通过在第一液冷板上设置多个厚度减薄区,厚度减薄区与防爆阀和第一流道至少部分重叠,使得位于防爆阀位置的电芯优先开口或者裂开,并冲破第一液冷板上的厚度减薄区,从而第一液冷板释放出冷却液,从而为发生热失控的电芯降温。温。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0001]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续航里程逐步提升,充电时间也大幅缩短。
[0003]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当电池包出现热失控等现象时,电池包内的压力会急剧上升,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降温和泄压,会导致电池包起火、甚至爆炸,严重危害驾乘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以解决现有的电池包热失控时无法进行降温和泄压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电芯组件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芯,其特征在于,电芯设置有防爆阀,电池模组还包括:
[0006]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容设电芯组件的容纳空间;以及
[0007]第一液冷板,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并盖设于电芯组件的设置有防爆阀的一侧,第一液冷板设置有供液体流通的第一流道以及多个厚度减薄区;
[0008]在垂直于第一液冷板的方向上,防爆阀、厚度减薄区以及第一流道至少部分重叠。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液冷板,可以在电芯组件温度较高时,可以对电芯组件进行热量交换;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一液冷板上开设多个厚度减薄区,该厚度减薄区与防爆阀和第一流道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电芯在发生热失控时,该电芯会发生膨胀,电芯中避开防爆阀的位置膨胀会被壳体限制,而对应厚度减薄区的防爆阀会经由厚度减薄区继续扩大膨胀幅度,直至该防爆阀超过其膨胀弹性范围,从而排出高温气体和颗粒,并冲破第一液冷板上的厚度减薄区,从而使得该第一液冷板释放出冷却液,从而为发生热失控的电芯降温,阻止燃烧,实现灭火,解决了解决现有的电池包热失控时无法进行降温和泄压的技术问题,有效保障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0010]可选地,厚度减薄区包括设置于第一液冷板上的凹槽,凹槽设置于第一液冷板的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且朝背离电芯组件的方向凹陷;或
[0011]厚度减薄区包括设置于第一液冷板上的通孔,通孔设置第一液冷板的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通孔处覆盖有缓冲结构。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厚度减薄区设置为凹槽,可以缓冲热失控的电芯膨胀时产生的冲击力,直至该厚度减薄区被冲破;
[0013]将厚度减薄区设置为通孔,并在通孔上覆盖缓冲结构,可以缓冲热失控的电芯膨胀时产生的冲击力,直至该缓冲结构被冲破。
[0014]可选地,多个厚度减薄区沿多个电芯的排列方向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厚度减薄区之间连通于同一第一流道。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相邻的两个厚度减薄区连通于同一第一流道,便于加工成型。
[0016]可选地,第一液冷板包括:
[0017]第一层板,靠近电芯设置;
[0018]第二层板,设置于第一层板的背离电芯的一侧,且与第一层板限定出第一流道;
[0019]进液接头,进液接头与第一流道的进口连通,用于供冷却液流入;以及
[0020]出液接头,出液接头与第一流道的出口连通,用于供冷却液流出。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通过进液接头流入至第一流道的进口,并通过第一流道的出口流出,再从出液接头流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通道。
[0022]可选地,第一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流道之间并联,第一流道为折线形流道。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并联设置的第一流道,使得第一液冷板有较好的冷却效果,并将第一流道设置为折线形流道,增加了冷却液流通的路径,从而使得第一液冷板的冷却效果较好。
[0024]可选地,电池模组还包括:
[0025]第二液冷板,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第二液冷板与第一液冷板正交设置。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设置第二液冷板,保证了电芯侧面的热量交换。
[0027]可选地,第二液冷板包括:
[0028]第三层板,靠近其中一个电芯设置;
[0029]第四层板,靠近另一个电芯设置,且与第三层板形成出第二流道;
[0030]其中,第二流道的进口与第一流道的进口连通,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第一流道的出口连通。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流道设置为与第一流道连通,可以对第二液冷板进行供液,并通过第一液冷板出液,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液冷系统的紧凑性和可制造性,节省空间。
[0032]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流道之间并联,所述第二流道为折线形流道;各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同一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00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并联设置的第二流道,使得第二液冷板有较好的冷却效果,并将第二流道设置为折线形流道,增加了冷却液流通的路径,从而使得第二液冷板的冷却效果较好。
[0034]可选地,电池模组还包括:
[0035]隔热耐火层,盖设于第一液冷板的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
[00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液冷板上设置隔热耐火层,能够承受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高温、高热冲击,能够保护壳体,延缓热蔓延,有效保障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003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
[00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模组,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液冷板,可以在电芯组件温度较高时,可以对电芯组件进行热量交换;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一液冷板上开设多个厚度减薄区,该厚度减薄区与防爆阀和第一流道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
电芯在发生热失控时,该电芯会发生膨胀,电芯中避开防爆阀的位置膨胀会被壳体限制,而对应厚度减薄区的防爆阀会经由厚度减薄区继续扩大膨胀幅度,直至该防爆阀超过其膨胀弹性范围,从而排出高温气体和颗粒,并冲破第一液冷板上的厚度减薄区,从而使得该第一液冷板释放出冷却液,从而为发生热失控的电芯降温,阻止燃烧,实现灭火,解决了解决现有的电池包热失控时无法进行降温和泄压的技术问题,有效保障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00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4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4]图5为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设置有防爆阀,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设所述电芯组件的容纳空间;以及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并盖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设置有所述防爆阀的一侧,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有供液体流通的第一流道以及多个厚度减薄区;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方向上,所述防爆阀、所述厚度减薄区以及所述第一流道至少部分重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减薄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的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且朝背离电芯组件的方向凹陷;或所述厚度减薄区包括设置于第一液冷板上的通孔,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第一液冷板的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所述通孔处覆盖有缓冲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厚度减薄区沿多个电芯的排列方向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厚度减薄区之间连通于同一所述第一流道。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包括:第一层板,靠近所述电芯设置;第二层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层板的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层板限定出所述第一流道;进液接头,设置于第二层板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平王小平马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