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型冷凝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25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组合型冷凝管,包括冷凝用外管结构和冷凝用内管结构,冷凝用内管结构中段设置在冷凝用外管结构内且与冷凝用外管结构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外管结构上设有进液接管和出液接管;冷凝用内管结构中段与冷凝用外管结构围成冷却液流通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外管和内管进行可拆卸式组装,可以解决外管或内管破损就得整个报废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冷却液流通腔不易清洗的问题。流通腔不易清洗的问题。流通腔不易清洗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型冷凝管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室仪器
具体地说是组合型冷凝管。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实验室用冷凝管基本上都是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的,即通过玻璃烧制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然而这种冷凝管存在的问题是:一,局部损坏就得报废;二,冷却液流通腔内产生水垢后,导致冷却效率下降,而且受限于现有实验室用冷凝管的结构,冷却液流通腔内部无法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型冷凝管,将外管和内管进行可拆卸式组装,可以解决外管或内管破损就得整个报废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冷却液流通腔不易清洗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组合型冷凝管,包括冷凝用外管结构和冷凝用内管结构,冷凝用内管结构中段设置在冷凝用外管结构内且与冷凝用外管结构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外管结构上设有进液接管和出液接管;冷凝用内管结构中段与冷凝用外管结构围成冷却液流通腔。
[0006]上述组合型冷凝管,冷凝用外管结构包括上接管、下接管和中段直管,上接管下端与中段直管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中段直管下端与下接管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冷凝用内管结构下端一次穿过上接管中孔、中段直管中孔和下接管中孔设置在下接管下方且与下接管内壁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内管结构与上接管内壁密封可拆卸连接。
[0007]上述组合型冷凝管,冷凝用外管结构还包括限位管,限位管上端与冷凝用内管结构上端可拆卸连接,限位管下端与上接管可拆卸密封连接。
[0008]上述组合型冷凝管,进液接管设置在中段直管下端上,出液接管设置在上接管下端上。
[0009]上述组合型冷凝管,冷凝用内管结构包括上导管、上锥管、中段直导管、下锥管和下导管,上导管下端与上锥管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上锥管下端与中段直导管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中段直导管下端与下锥管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下锥管下端与下导管上端固定连恶疾且流体导通;上导管、上锥管、中段直导管、下锥管和下导管同轴装配。
[0010]上述组合型冷凝管,上导管外壁与冷凝用外管结构内壁之间设有弹性材料垫圈。
[0011]上述组合型冷凝管,弹性材料垫圈外壁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
°
且小于90
°

[001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3]本技术将外管和内管设置成可以可拆卸组装的构件,这就可以避免内管破损或外管破损就得整个冷凝管就得报废,同时便于对供冷却液流通的空腔进行清洗,避免水垢在内管外壁上固化附着。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组合型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部分放大图。
[0016]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0

冷凝用外管结构,11

中段直管,12

下接管,13

橡胶垫环,14

上接管,15

上固定钩,16

下固定钩,17

橡皮筋,18

限位管;20

冷凝用内管结构,21

中段直导管,22

上导管,23

上锥管,24

下锥管,25

下导管,26

弹性材料垫圈;30

出液接管;40

进液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组合型冷凝管,包括冷凝用外管结构10和冷凝用内管结构20,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中段设置在冷凝用外管结构10内且与冷凝用外管结构10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外管结构10上设有进液接管40和出液接管30;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中段与冷凝用外管结构10围成冷却液流通腔。
[0018]其中,冷凝用外管结构10包括上接管14、下接管12和中段直管11,上接管14下端与中段直管11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中段直管11下端与下接管12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下端一次穿过上接管14中孔、中段直管11中孔和下接管12中孔设置在下接管12下方且与下接管12内壁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与上接管14内壁密封可拆卸连接。下接管12下端内壁上设有绕下接管12轴向的环形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橡胶垫环13。当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下端穿过下接管12中孔设置在下接管12下方时,冷凝用内管结构20外壁压紧橡胶垫环13且橡胶垫环13封堵下接管12与冷凝用内管结构20内壁之间的缝隙。
[0019]冷凝用外管结构10还包括限位管18,限位管18上端与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上端可拆卸连接,限位管18下端与上接管14可拆卸密封连接。进液接管40设置在中段直管11下端上,出液接管30设置在上接管14下端上。限位管18下端上设有上固定钩15,中段直管11上端上设有下固定钩16,当按照图1所示组装本技术时,用橡皮筋17绑将下固定钩16和上固定钩15绑在一起并绑紧,使得限位管18紧紧压在上接管14外壁上即可。
[0020]本实施例中,冷凝用内管结构20包括上导管22、上锥管23、中段直导管21、下锥管24和下导管25,上导管22下端与上锥管23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上锥管23下端与中段直导管21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中段直导管21下端与下锥管24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下锥管24下端与下导管25上端固定连恶疾且流体导通;上导管22、上锥管23、中段直导管21、下锥管24和下导管25同轴装配。上导管22外壁与冷凝用外管结构10内壁之间设有弹性材料垫圈26,弹性材料垫圈26外壁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
°
,且弹性材料垫圈26为橡胶垫圈。
[0021]使用本技术是,将橡胶垫环13放置在下接管12内壁上的凹槽内,然后将冷凝用内管结构20的下导管25依次穿过上接管14中孔、中段直管11中孔和下接管12中孔设置在下接管12下方,此时下锥管24外壁挤压橡胶垫环13使得橡胶垫环13封堵下锥管24外壁与下接管12内壁之间的缝隙,然后将限位管18套在上导管22上,限位管18挤压橡胶垫圈,使得橡胶垫圈封堵限位管18内壁与上导管22外壁之间的缝隙,然后在上接管14外壁上与限位管18内壁接触的区域内涂上凡士林,然后用橡皮筋17将下固定钩16和上固定钩15绑在一起,使
得限位管18与中段直管11绑紧,即可实现本技术的组装。让冷却液流通腔内需要大压力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尼龙绳绑将下固定钩16和上固定钩15绑在一起,使得限位管18与中段直管11实现固定连接。
[0022]此外还可以将限位管18与上接管14螺纹密封连接,但是对于普通实验中,只要保证出水管畅通,本实施例中的组合型冷凝管足够满足使用。
[0023]显然,上述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组合型冷凝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用外管结构(10)和冷凝用内管结构(20),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中段设置在冷凝用外管结构(10)内且与冷凝用外管结构(10)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外管结构(10)上设有进液接管(40)和出液接管(30);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中段与冷凝用外管结构(10)围成冷却液流通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型冷凝管,其特征在于,冷凝用外管结构(10)包括上接管(14)、下接管(12)和中段直管(11),上接管(14)下端与中段直管(11)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中段直管(11)下端与下接管(12)上端固定连接且流体导通;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下端一次穿过上接管(14)中孔、中段直管(11)中孔和下接管(12)中孔设置在下接管(12)下方且与下接管(12)内壁可拆卸密封连接;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与上接管(14)内壁密封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型冷凝管,其特征在于,冷凝用外管结构(10)还包括限位管(18),限位管(18)上端与冷凝用内管结构(20)上端可拆卸连接,限位管(18)下端与上接管(14)可拆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洪亮廖瑞欣席瑞马占芳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