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子体以及升降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999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且不使用螺钉、铆钉等固定件地增大端部件相对于支柱的固定强度的梯子体以及升降工具。梯凳(1)具备两根支柱(3、3)、架设在两根支柱(3、3)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踏台(4)以及设置于各个支柱(3)的下端部的端部构件(8),支柱(3)具备背板(31)以及相互对置且与背板(31)相邻的两张侧板(32、32),架设于支柱(3)的最下部的踏台(4D)被在各个支柱(3)的背板(31)固定的加强构件(9)从下方支承,加强构件(9)的下固定部(93)配置为接近支柱(3)的下端部,端部构件(8)在内部插入有支柱(3)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固定于加强构件(9)的下部。(9)的下部。(9)的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梯子体以及升降工具


[0001]本技术涉及具备端部构件的梯子体以及具备该梯子体的升降工具。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用于梯凳、脚手架台等升降工具的梯子体中,使用在梯子体的支柱的下端部设置作为接地件的端部构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不使用螺钉、铆钉等固定件地将端部构件相对于梯凳的支柱固定的技术。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702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梯凳中,相对于支柱直接安装端部构件,因此无法增大端部构件的固定强度。另一方面,另外设置用于对端部构件进行固定的构件的结构会由于部件数量以及工时的增加而导致成本变大,因此难以采用。
[0008]本技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提出,本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且不使用螺钉、铆钉等固定件地增大端部构件相对于支柱的固定强度的梯子体以及升降工具。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进行说明。
[0011]本技术的梯子体具备两根支柱、架设在所述两根支柱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踏台以及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柱的下端部的端部构件,所述支柱具备背板以及相互对置且与所述背板相邻的两张侧板,架设于所述支柱的最下部的所述踏台被在各个所述支柱的所述背板固定的加强构件从下方支承,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配置为接近所述支柱的下端部,所述端部构件在内部插入有所述支柱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
[0012]另外,在本技术的梯子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端部构件在内部插入有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
[0013]另外,在本技术的梯子体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形成有卡合部,在所述端部构件形成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端部构件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
[0014]另外,在本技术的梯子体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合部是向与所述背板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卡合突起,所述被卡合部是在所述端部构件的将所述背板的内侧面覆盖的内侧壁开设的被卡合孔。
[0015]另外,在本技术的梯子体中,优选的是,所述被卡合孔形成为贯通所述端部构件的所述内侧壁,所述卡合突起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内侧壁的表面位于同一面上、或者位
于从所述内侧壁的表面突出的位置。
[0016]另外,在本技术的梯子体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加强构件的下端部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形成有相对于向所述端部构件插入的方向倾斜的插入面。
[0017]另外,在本技术的梯子体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被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背板,所述端部构件在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时覆盖所述固定件。
[0018]另外,本技术的升降工具具备至少一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梯子体。
[0019]技术效果
[0020]根据本技术的梯子体以及升降工具,能够起到不增加部件数量且不使用螺钉、铆钉等固定件地增大端部构件相对于支柱的固定强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示出升降工具的一实施方式的梯凳的立体图。
[0022]图2是示出端部构件与加强构件的连结结构的内侧视图。
[0023]图3是图2中的A

A线剖视图。
[0024]图4的(a)以及(b)是示出加强构件的上侧立体图。
[0025]图5是示出加强构件的组装步骤的下侧立体图。
[0026]图6是示出端部构件的组装步骤的上侧立体图。
[0027]图7是示出端部构件的组装步骤的剖视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梯凳,2:梯子体,3:支柱,4:踏台,4D:最下层踏台,5:顶板,6:铰接件,7:锁止机构,8:端部构件,9:加强构件,31:背板, 32:侧板,41:上表面部,42:下表面部,43:外表面部,44:内表面部, 81:被插入孔,81a:被插入槽部,82:内侧壁,82a:被插入面,83:被卡合孔,91:支承部,92:上固定部,93:下固定部,94:卡合部,94a:插入面,95:支承壁,96:覆盖部,R1:第一铆钉,R2:第二铆钉,R3:第三铆钉,R4:第四铆钉(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使用图1至图7对本技术的升降工具的一实施方式即兼用作梯子的梯凳(以下,仅记载为“梯凳”)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梯凳1作为具备梯子体2的升降工具的一例而记载。即,除了兼用作梯子的梯凳以外,专用梯子、专用梯凳、踏凳、三脚架、脚手架台等具备至少一个为了使用者进行升降而在一对支柱3之间架设踏台4的梯子体2 的其他升降工具也能够全面使用梯子体2。
[003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1中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来规定使用状态下的梯凳1的方向。即,在图1所示的梯凳1中,将架设踏台4的方向设为梯凳 1的左右方向。另外,将在水平方向上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梯子体2的开闭方向)设为梯凳1的前后方向,将与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梯凳1的上下方向。
[0032]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梯凳1具备一对梯子体2,该一对梯子体2具有彼此共通的结构。梯子体2以在侧视观察下呈大致
“ハ”
状的方式配置为下端部相互分离地张开,且各自的上端部通过铰接件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
[0033]铰接件6将梯子体2中对置的支柱3连结为能够相对地进行转动。即,使梯子体2、2
能够在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图1中的梯凳1的前后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的梯凳1中,各支柱3、踏台4以及顶板 5是由铝或铝合金构成的轻金属制的构件。
[0034]各梯子体2具备作为长条体的一对支柱3。支柱3以彼此的距离在下侧比在上侧大的方式(在主视观察下呈大致
“ハ”
状)配置。本实施方式的梯凳1具备四根支柱3。各支柱3以强度的确保等为目的而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个部位折弯。并且,支柱3以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大致呈
“コ”
状的方式,形成为具备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背板 31、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且与背板31相邻的两张侧板32(参照图2以及图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3在剖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
“コ”
状,但也可以使支柱3形成为方筒形状。
[0035]在梯子体2中的一对支柱3之间,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架设有作为中空的筒状构件的多个踏台4
……
。踏台4通过将呈规定的横截面形状的、直线状的挤压成形品切断为规定的长度而形成。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各个踏台4形成有在使用状态下位于上侧的上表面部41、在使用状态下位于下侧的下表面部42、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外表面部43以及位于前后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子体,其具备两根支柱、架设在所述两根支柱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踏台以及设置于各个所述支柱的下端部的端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具备背板以及相互对置且与所述背板相邻的两张侧板,架设于所述支柱的最下部的所述踏台被在各个所述支柱的所述背板固定的加强构件从下方支承,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配置为接近所述支柱的下端部,所述端部构件在内部插入有所述支柱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构件在内部插入有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梯子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形成有卡合部,在所述端部构件形成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端部构件固定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部。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幸治户山雄司弗里茨
申请(专利权)人:长谷川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