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8631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包括:支撑底板;固定孔,设于支撑底板的一侧;底板定位桩,设于支撑底板的另一侧,与固定孔之间设有竖直背板隔开;竖直背板,与支撑底板相连接,竖直背板上设有通孔、磁铁;竖直侧板,与支撑底板相连接;侧板定位桩,设于竖直侧板上。激光测距仪,通过底板定位桩和设于支撑底板上,激光测距仪的背部与竖直背板相贴合,激光测距仪的激光头朝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使用收敛计对在建隧道、运营隧道进行接触式监测时,场景适应性差、存在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特别适合对隧道结构收敛进行周期性长期监测。期监测。期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收敛位移测量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道内部净空尺寸的变化被称为收敛位移,以收敛位移监测值作为判断围岩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方法,因为比较直观明确而被广泛采用。目前隧道净空收敛监测采用的方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其中接触式监测主要采用收敛计进行,非接触式监测主要采用全站仪进行。收敛计接触式监测主要适用于完成二衬支护(或管片)的在建隧道、或运营隧道,且尽量为小跨径隧道,方能保证测量精度;每个测量断面的逐条收敛测线至少需要两人配合方能完成观测,采用人工手动记录整理观测值,可直观反应隧道收敛情况。全站仪非接触式监测主要适用于完成初期支护的在建隧道,也可以适用于完成二衬支护的在建隧道和运营隧道,且不受隧道跨径大小限制;测量时可自由设站亦可固定测站,至少需要两人配合方能完成观测,一次设站可完成多个测量断面的观测,采用人工记录观测值,经过后处理计算方能换算成收敛测线值,对隧道收敛情况的反应不如收敛计直观和迅速。
[0003]目前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收敛计接触式监测方式用于运营隧道收敛监测时,面临一定安全风险,因为运营隧道接触网一般在拱顶(地铁一般在拱顶,单轨跨坐式轻轨一般在轨道中部),在进行收敛计挂钩挂取过程中存在碰触接触网的可能,对于这种碰触可能带来人员触电或损坏接触网的风险。总体来看,现有的关于隧道收敛位移监测的方式方法,并不适用于多种场景条件下的观测、且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和人员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收敛计对在建隧道、运营隧道进行接触式监测时,场景适应性差、存在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在第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包括:
[0006]支撑底板;
[0007]固定孔,设于支撑底板的一侧,固定孔为一通孔;
[0008]底板定位桩,设于支撑底板的另一侧,与固定孔之间设有竖直背板隔开;竖直背板,与支撑底板相连接;及
[0009]激光测距仪,通过底板定位桩设于支撑底板上,激光测距仪的背部与竖直背板相贴合,激光测距仪的激光头朝上。
[0010]结合第一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0011]竖直侧板,与支撑底板相连接;
[0012]侧板定位桩,设于竖直侧板上。
[0013]结合第一种或第二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通孔设于竖直背板上。
[0014]结合第三种可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磁铁,设于竖直背板远离激光测距仪的侧壁上。
[0015]结合第四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支撑脚,设于支撑底板的底部。
[0016]结合第一种可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实现方式中,激光测距仪包括无线通信模块。
[0017]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18]场景适应性好,使用时不存在安全风险,特别适合对隧道结构收敛进行周期性长期监测,可以极大降低手持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数量,使工程人员快速准确掌握隧道结构收敛的变化趋势,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
支撑脚,2

支撑底板,3

固定孔,4

磁铁,5

竖直背板,6

侧板定位桩,7

竖直侧板,8

第一底板定位桩,9

通孔,10

第二底板定位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30]实施例1
[003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收敛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
[0032]支撑底板2;
[0033]固定孔3,设于支撑底板2的一侧;固定孔3为一通孔,可通过固定孔3安装膨胀螺钉,将整个监测装置固定至监测对象结构表面。固定孔3的形状不作限定,包括圆形、正六边形;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孔3优选为圆形孔,便于安装。
[0034]底板定位桩,设于支撑底板2的另一侧,与固定孔3之间设有竖直背板5隔开。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底板定位桩优选设有2个,分别为第一底板定位桩8和第二底板定位桩10。
[0035]竖直背板5,与支撑底板2相连接,对安装后的激光测距仪起支撑作用。
[0036]激光测距仪,通过底板定位桩安装于支撑底板2上;安装后的激光测距仪的背部靠在竖直背板5上,激光测距仪的激光头朝上。为便于展示本实施例中隧道收敛监测装置的各部件结构关系,在图1中未将激光测距仪画出。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激光测距仪选用手持式激光测距仪。
[0037]实施例2
[0038]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隧道收敛监测装置如图2所示,还包括:
[0039]竖直侧板7,与支撑底板2相连接,对安装后的激光测距仪起支撑作用。
[0040]侧板定位桩6,设于竖直侧板7上;手持式激光测距仪通过底板定位桩安装于支撑底板2上后,再将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的侧面靠上侧板定位桩6,保证激光测距仪通过侧板定位桩6、第一底板定位桩8和第二底板定位桩10、竖直背板5的完全接触,实现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的固定位置停靠,确保测量过程中的精度。
[0041]实施例3
[0042]实施例3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隧道收敛监测装置如图3或图4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还包括:
[0043]通孔9,设于竖直背板5上,可供背部设有螺丝固定孔的手持式激光测距仪,通过螺杆与竖直背板5贴合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板(2);固定孔(3),设于所述支撑底板(2)的一侧,所述固定孔(3)为一通孔;底板定位桩,设于所述支撑底板(2)的另一侧,与所述固定孔(3)之间设有竖直背板(5)隔开;竖直背板(5),与所述支撑底板(2)相连接;及激光测距仪,通过底板定位桩设于支撑底板(2)上,所述激光测距仪的背部与所述竖直背板(5)相贴合,所述激光测距仪的激光头朝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结构收敛位移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直侧板(7),与所述支撑底板(2)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王明权向泽军冯永能陈玉胡波欧阳明明李凯王大涛郭松涛吴海洋侯亚彬李伟田海浪朱波石勇祝小龙马捷王满何济宏高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勘测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