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车车铣复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8622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立车车铣复合机构,包括底座,底座的顶端一侧设置有墙板,墙板的一侧壁设置有X向驱动装置,X向驱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Z向驱动装置,Z向驱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加工装置,墙板的一端侧壁设置有换刀装置,换刀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夹持装置,底座的侧壁设置有控制面板。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零件的传统加工工艺的改进升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待加工零件的多次装夹,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对零件加工的精度,同时,减少了因多次装夹以及多次对刀而产生的时间损耗,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加工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的零件,帮助客户提升业务范围,并同时减少了机床的配比,有效地降低了客户的生产成本。地降低了客户的生产成本。地降低了客户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车车铣复合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床
,具体来说,涉及立车车铣复合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立式车床的简称"立车",立车主要用于加工直径大、长度短的大型、重型工件和不易在卧式车床上装夹的工件,回转直径满足的情况下,太重的工件在卧车不易装夹,由于本身自重,对加工精度有影响,采用立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3]在对零件进行加工时,往往需要进行多个不同的工序来对零件进行加工,在进行不同工序的加工时,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加工车床来进行加工,比如原先需要车床来车削,然后在通过加工中心来打孔,在更换的过程中需要对零件进行多次的装夹,在装夹过程中需要对零件重新夹紧定位,从而会影响零件加工的精度以及使得零件加工的效率降低。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立车车铣复合机构,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立车车铣复合机构,包括底座,底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立车车铣复合机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一侧设置有墙板(2),所述墙板(2)的一侧壁设置有X向驱动装置(3),所述X向驱动装置(3)的一侧设置有Z向驱动装置(4),所述Z向驱动装置(4)的一侧设置有加工装置(5),所述墙板(2)的一端侧壁设置有换刀装置(6),所述换刀装置(6)的一侧设置有夹持装置(7),所述底座(1)的侧壁设置有控制面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车车铣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驱动装置(3)包括安装在所述墙板(2)顶部的X向导轨一(301),所述墙板(2)的侧壁中部设置有X向导轨二(302),所述X向导轨一(301)与所述X向导轨二(302)之间且位于所述墙板(2)内设置有X向丝杠(303),所述墙板(2)的另一端侧壁设置有电机一(304),且所述电机一(304)的输出轴与所述X向丝杠(30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墙板(2)的底部一侧且位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X向导轨三(3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车车铣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向驱动装置(4)包括安装在所述X向导轨三(305)顶端的大拖板(401),且所述大拖板(401)的底端与所述X向导轨三(305)滑动连接,所述大拖板(401)的侧壁与所述X向丝杠(303)配合连接,所述大拖板(401)另一侧壁依次与所述X向导轨一(301)及所述X向导轨二(302)滑动连接,所述大拖板(401)远离所述X向导轨一(301)的侧壁依次设置有Z向导轨一(402)和Z向导轨二(403),所述Z向导轨一(402)和所述Z向导轨二(403)之间且位于所述大拖板(401)侧壁内设置有Z向丝杠(404),所述大拖板(401)顶端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瑜阮锋李成凯杨可其周东黄龙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煜丰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