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8192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耳绳,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层无纺布、熔喷过滤层和内层无纺布,内层无纺布在外层无纺布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翻折形成上翻折部和下翻折部;上翻折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内层无纺布上翻折部的上压合部;下翻折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内层无纺布下翻折部的下压合部,所述上压合部覆盖在外层无纺布的上翻折部上;下压合部覆盖在外层无纺布的下翻折部上;耳绳热压连接在口罩本体的两侧;所述耳绳的中间位置一体成型设置有挂耳部,挂耳部的宽度大于耳绳的宽度,且挂耳部的截面为方形;口罩本体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设有用于调节口罩本体贴合脸部的贴脸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佩戴后更加贴合人脸,耳朵不易产生疼痛感。产生疼痛感。产生疼痛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


[0001]本技术涉及口罩
,具体涉及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一次性口罩一般包括外层无纺布、熔喷过滤层、内层无纺布,将三层进行复合裁切后再进行两边耳戴绳的固定连接。
[0003]在申请号为CN202010300001.3,公开日为2020.06.26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气阻力低的纳米级熔喷布环保口罩,口罩本体两端熔喷布堆叠压合处,内部设置有多个透气条,透气条中空的细管,透气条一侧连接口罩本体内侧,另一侧贯穿口罩本体侧边,与口罩本体外部联通;每个透气条内部均一体化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的挡片,挡片一端与透气条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向口罩本体外侧倾斜;口罩本体上两端熔喷布堆叠压合处内侧,设置有由熔喷布缝合而成的拉条放置腔,拉条放置腔呈长条形,为一侧开口、一侧缝合的中空结构,其竖直设置口罩本体两侧外部;在拉条放置腔内部设置有拉条,采用了透气条设置,气阻力低。口罩本体两侧采用了拉条设计,通过拉条能够将口罩拉紧,可以快速、方便收纳。
[0004]根据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口罩,该口罩的耳绳是直接压合在外层无纺布和内层无纺布之间的,这样会容易导致耳绳脱离口罩。
[0005]现有的口罩的耳绳设置在口罩的外层无纺布上,使用者佩戴这种口罩时,由于耳绳的拉力作用在口罩的外层无纺布上,口罩在与耳绳的连接处会出现口罩与人脸之间的轻微缝隙,因此,现有的口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性不足;同时,现有的口罩内层无纺布向外层无纺布翻边进行压合固定后会留下较长的可外翻的翻边,口罩外侧的翻边可能会在外界的影响下使得内层无纺布与外层无纺布的连接处出现分层、开口的情况。
[0006]另外,如图4所示,现有的口罩在佩戴时耳绳与耳朵的接触面积只有一小部分,因此耳绳对耳朵施加的压力F2都集中在一处,在佩戴一段时间后,使用者的耳朵会出现勒痕,同时还会产生疼痛感,使得使用者产生不适,同时由于受力点集中在一个点,从而容易导致在口罩的两侧与脸部形成缺口,从而外部细菌容易从该处进入到鼻子内,安全性弱。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佩戴后更加贴合人脸,耳朵不易产生疼痛感的口罩,利用本技术的结构,口罩在与耳绳的连接处不会出现口罩与人脸之间的缝隙,进而提高了口罩的安全性;同时口罩不易分层、开口。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耳绳,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层无纺布、熔喷过滤层和内层无纺布,所述熔喷过滤层设置在外层无纺布与内层无纺布之间,内层无纺布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外层无纺布方向翻折,且与外层无纺布压合固定连接,内层无纺布在外层无纺布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上翻折部和下翻折部;上翻折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内层无纺布上翻折部的上压合部;下翻折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内层无纺布下翻折部的下压合部,所述上压合部覆盖在外层无纺布的上翻折部上;
所述下压合部覆盖在外层无纺布的下翻折部上;耳绳热压连接在口罩本体的两侧;所述耳绳的中间位置一体成型设置有挂耳部,挂耳部的宽度大于耳绳的宽度,且挂耳部的截面为方形;所述口罩本体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设有用于调节口罩本体贴合脸部的贴脸部。
[0009]以上设置,通过上压合部将内层无纺布的上翻折部覆盖压合固定,使得内层无纺布的上翻折部不会外翻;同样的,通过下压合部将内层无纺布的下翻折部覆盖压合固定,使得内层无纺布的下翻折部不会外翻;这样,使得口罩的外侧不会出现翻边,使得口罩不易分层、开口;另外,使用者带上口罩本体,挂耳部挂在耳朵上,由于挂耳部宽度大于耳绳,能够增大耳绳与耳朵的接触面积来分散耳绳对耳朵的压力,进而减少耳朵的疼痛感;同时由于挂耳部与耳朵接触面大,这样也不会导致耳朵两侧的耳绳不会太窄,从而防止口罩本体与脸部出现过大的缝隙;由于在口罩本体两侧的边缘分别设有用于调节口罩本体贴合脸部的贴脸部,使得口罩本体在使用者的下巴部位能够更好的贴合,进而提高口罩的安全性。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翻折部与外层无纺布之间设有金属鼻夹,这样,便于根据脸型调整口罩,使得口罩不会漏风。
[0011]进一步地,所述耳绳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内层无纺布对应上翻折部的一端且远离上翻折部的一侧,所述耳绳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内层无纺布对应下翻折部的一端;以上设置,耳绳能够对金属鼻夹进行限位,防止金属鼻夹脱离口罩本体;同时,使得上翻折部与下翻折部与外层无纺布之间连接更加稳固。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压合部包括第一压合线和第二压合线,第一压合线与第二压合线平行设置;所述金属鼻夹设置在第一压合线与第二压合线之间;所述耳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内层无纺布对应上翻折部且位于第一压合线与第二压合线之间的间隙处;以上设置,第一压合线与第二压合线在固定翻边的同时还能够对金属鼻夹进行上下限位,同时,口罩两侧的耳绳固定后,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上翻折部的固定,使得口罩不易分层、开口;另一方面能够对金属鼻夹进行左右限位,使得上翻折部与外层无纺布之间的间隙更加紧凑,进而金属鼻夹不易产生滑动。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翻折部在与耳绳连接处的一侧还设有压合加强部;这样,压合加强部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上翻折部的固定,使得口罩不易分层、开口;同时对金属鼻夹的限位更好。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合线共设有两个,第二压合线之间平行设置;这样,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上翻折部的固定,使得口罩不易分层。
[0015]进一步地,所述贴脸部为弹性绳,且弹性绳设置在外层无纺布与内层无纺布之间;这样,当使用者佩戴口罩后,口罩本体下侧超出脸部的部分会由于弹性绳的作用,使得口罩本体贴合使用者的下巴,进而提高口罩本体的安全性。
[0016]进一步地,所述挂耳部的长度为4cm~7cm;这样,挂耳部与使用者的耳朵大小更加适配,提高使用者佩戴口罩时的舒适感。
[0017]进一步地,所述耳绳的两端分别与外层无纺布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连接,这样,使得口罩本体与使用者脸部更加贴合。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对使用者耳朵产生压力的示意图。
[0021]图4为现有技术中口罩对使用者耳朵产生压力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
口罩本体、11

外层无纺布、12

内层无纺布、2

耳绳、21

挂耳部、31

上翻折部、32

下翻折部、41

上压合部、411

第一压合线、412

第二压合线、42

下压合部、43

压合加强部、44

侧面压合部、5

贴脸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本体和耳绳,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层无纺布、熔喷过滤层和内层无纺布,所述熔喷过滤层设置在外层无纺布与内层无纺布之间,内层无纺布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外层无纺布方向翻折,且与外层无纺布压合固定连接,内层无纺布在外层无纺布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上翻折部和下翻折部;上翻折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内层无纺布上翻折部的上压合部;下翻折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内层无纺布下翻折部的下压合部,所述上压合部覆盖在外层无纺布的上翻折部上;所述下压合部覆盖在外层无纺布的下侧翻边上;耳绳热压连接在口罩本体的两侧;所述耳绳的中间位置一体成型设置有挂耳部,挂耳部的宽度大于耳绳的宽度,且挂耳部的截面为方形;所述口罩本体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设有用于调节口罩本体贴合脸部的贴脸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折部与外层无纺布之间设有金属鼻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贴合脸部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绳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内层无纺布对应上翻折部的一端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学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天思品汇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