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7775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车站AFC系统采集闸机数据;利用民用通信系统采集手机链接信令数据;利用视频分析系统采集车站站台门处的上下客数据;依托采集的数据综合分析计算出车站实时客流数据,并判断车站处于平峰还是高峰客流工况;根据平峰、高峰客流工况,智能联动导向牌控制箱,实时调整可变导向牌指示方向,引导乘客按预设路径行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创新定义了以列车发车间隔时间为计算客流时长单位,提出了融合三种客流感知手段的计算方法,避免单一客流感知系统的缺陷,提升了客流计算的准确性,并将车站导向系统与车站客流实时联动,提高了车站应对大客流的疏解能力。解能力。解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公共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铁车站及换乘枢纽在早晚高峰时段、节假日时段、大型展会时段会面临大客流,车站出入口的进出站方向、换乘通道的客流方向需要根据平峰和高峰时段客流情况做调整,目前地铁车站及换乘枢纽中,现场导向牌指示方向不能自动改变,需要在主要出入口、站厅、站台、换乘通道等位置部署人工现场引导,导致车站及换乘枢纽在运营中,不能根据客流变化快速调整客流走行方向和路径,同时增加运营人员工作量,增加运营人员数量和运营压力。
[0003]故需要一种解决地铁客流突变时,智能改变导向牌方向,快速引导地铁车站及换乘枢纽客流走行方向和路径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该工作方法基于车站AFC系统、民用通信系统以及视频分析系统中的各项监测数据,通过客流分析系统来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来获取当前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的客流状态,并根据对应的预设疏散方案来通过导向牌控制箱向各可变导向牌下发对应的显示指令,快速改变站厅、站台、换乘通道导向牌指示方向,引导乘客按预设路径行走。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车站AFC系统根据车站的进站闸机客流数据以及出站闸机客流数据计算出车站的总客流量数据,并发送至客流分析系统;所述客流分析系统计算当前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通过所述进站闸机进站和所述出站闸机出站后滞留在车站内的乘客数量T
A
,计算公式为:T
A
=n
a
*k
a

n
b
*k
b
+T
A

t
其中:n
a
为车站内所述进站闸机数量;k
a
为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所述进站闸机的开合次数;n
b
为车站内所述出站闸机数量;k
b
为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所述出站闸机的开合次数;T
A

t
为上一次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的滞留乘客数量;(2)民用通信系统根据车站内布置的移动基站的手机链接信令数据计算出车站内实时总客流量数据,并发送至所述客流分析系统;所述客流分析系统计算当前地铁列车发
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滞留乘客数量T
X
,计算公式为:其中:q为手机信令数据的采集次数,计算式为q=t/t
i
;t
i
为车站内所述移动基站中手机信令数据的记录时间间隔;TX
i
为每次手机信令数据所记录的乘客手机号数量;(3)视频分析系统根据摄像机所获取的车站站台门处的乘客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以实时计算本车站列车的上下客数据,并发送至所述客流分析系统;所述客流分析系统计算当前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通过站台门进出车站后车站滞留乘客数量T
Z
,计算公式为:其中:m为站台门的数量;TSA
i
为第i个站台门处的下车乘客数量;TSB
i
为第i个站台门处的上车乘客数量;T
Z

t
为上一个发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的滞留乘客数量;(4)所述客流分析系统根据所述车站AFC系统、所述民用通信系统以及所述视频分析系统的综合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以综合判别车站当前的客流状态,判别方法为:TZ=T
A *p
A
+T
X
* p
X +T
Z
* p
Z
其中:TZ为当前地铁发车间隔时间t内的滞留乘客数量;p
A
为所述进站闸机数据和所述出站闸机数据的统计概率;p
X
为所述手机链接信令数据的统计概率;p
Z
为所述视频分析系统数据的统计概率;p
A
+ p
X +p
Z
=1;(5)所述客流分析系统当前客流状态所对应的预设疏散方案发送至导向牌控制箱,所述导向牌控制箱根据接收到的预设疏散方案向可变导向牌下发对应的显示指令。
[0006]在非换乘车站中,所述可变导向牌设置在车站出入口通道与站厅相接处,以及出入口出地面口处。
[0007]步骤(5)中的所述预设疏散方案为:若当前地铁发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内的滞留乘客数量TZ≥TZ
MAX
时,将车站的四个出入口中的两个调整为单进站,将剩余两个调整为单出站;其中,TZ
MAX
为当前车站的大客流阈值。
[0008]在换乘车站中,所述可变导向牌设置在车站的站厅与换乘通道的相接处。
[0009]步骤(5)中的所述预设疏散方案为:
若当前地铁发车间隔时间t内,换乘通道内乘客数量TTA≥1.5TTB时,将车站内所有换乘通道中单向向B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数量大于单向向A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数量;若当前地铁发车间隔时间t内,换乘通道内乘客数量TTB≥1.5TTA时,将车站内所有换乘通道中单向向A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数量大于单向向B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数量;其中:TTA为当前发车间隔时间t内,从A号线站厅单向向B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内的总乘客数量,计算式为:;TTA
i
为第i条从A号线站厅单向向B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内的乘客数量;p为从A号线站厅单向向B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数量;TTB为当前发车间隔时间t内,从B号线站厅单向向A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内的总乘客数量,计算式为:;TTA
i
为第i条从B号线站厅单向向A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内的乘客数量;r为从B号线站厅单向向A号线站厅的换乘通道数量。
[001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创新定义了以列车发车间隔时间为计算客流时长单位,首次提出了融合三种客流感知手段的计算方法,避免单一客流感知系统的缺陷,提高了客流识别的灵敏度度和准确度;(2)提出了地铁车站及换乘枢纽可变导向系统设计,明确了可变导向牌的设置位置,提高了导向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3)提出了地铁车站及换乘枢纽内导向系统与车站客流实时关联,并根据客流智能调节导向系统,提高了车站及换乘枢纽应对大客流的疏解能力,极大降低了大客流造成的事故风险概率,提高了乘客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4)替代了车站及换乘枢纽在面对大客流情况时依靠人工现场引导的模式,减少了运营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减少了运营人员数量,减少了运营成本;(5)提高了车站及换乘枢纽有限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乘客进出站和换乘的效率,提高了乘客综合出行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地铁可变导向牌的典型显示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对地铁大客流的智能可变导向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车站AFC系统根据车站的进站闸机客流数据以及出站闸机客流数据计算出车站的总客流量数据,并发送至客流分析系统;所述客流分析系统计算当前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通过所述进站闸机进站和所述出站闸机出站后滞留在车站内的乘客数量T
A
,计算公式为:T
A
=n
a
*k
a

n
b
*k
b
+T
A

t
其中:n
a
为车站内所述进站闸机数量;k
a
为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所述进站闸机的开合次数;n
b
为车站内所述出站闸机数量;k
b
为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所述出站闸机的开合次数;T
A

t
为上一次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的滞留乘客数量;(2)民用通信系统根据车站内布置的移动基站的手机链接信令数据计算出车站内实时总客流量数据,并发送至所述客流分析系统;所述客流分析系统计算当前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滞留乘客数量T
X
,计算公式为:其中:q为手机信令数据的采集次数,计算式为q=t/t
i
;t
i
为车站内所述移动基站中手机信令数据的记录时间间隔;TX
i
为每次手机信令数据所记录的乘客手机号数量;(3)视频分析系统根据摄像机所获取的车站站台门处的乘客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以实时计算本车站列车的上下客数据,并发送至所述客流分析系统;所述客流分析系统计算当前地铁列车发车间隔时间t内通过站台门进出车站后车站滞留乘客数量T
Z
,计算公式为:其中:m为站台门的数量;TSA
i
为第i个站台门处的下车乘客数量;TSB
i
为第i个站台门处的上车乘客数量;T
Z

t
为上一个发车间隔时间t内车站的滞留乘客数量;(4)所述客流分析系统根据所述车站AFC系统、所述民用通信系统以及所述视频分析系统的综合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以综合判别车站当前的客流状态,判别方法为:TZ=T
A *p
A
+T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韵舟郭劲松付鹏龚光全张琴邹景帆梁钰李昌鹏夏雨钟天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