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7307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左右侧壁分别开设有进线槽,所述进线槽内均设置有线缆本体,所述线缆本体靠近底板中心一端均设置有铜线,所述线缆本体侧壁上均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防护壳内腔中心处设置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左端为封闭设置,所述连接筒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筒内腔活动连接有导通杆,所述导通杆截面呈T形设置,本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筒、导通杆、铜线和连接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将两侧电缆本体进行稳定导通,避免在通电时产生电弧,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安全。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安全。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控制,尤其涉及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

技术介绍

[0002]二次系统是由继电保护、安全自动控制、系统通讯、调度自动化、DCS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的系统。二次系统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人与一次系统的联系监视、控制,使一次系统能安全经济地运行。电缆是二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若局部设施或电路发生故障时,要及时将电缆分离断开,防止造成安全事故。
[0003]而现有技术中的电缆分离支架在使用时,电缆铜线连接处存在接触不良和松动的情况,使得在通电使用时,极易产生电弧,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在电缆断开过程中缺少夹持机构,使得两侧线缆分离时不稳定,导致其分离效果差和使用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左右侧壁分别开设有进线槽,所述进线槽内均设置有线缆本体,所述线缆本体靠近底板中心一端均设置有铜线,所述线缆本体侧壁上均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防护壳内腔中心处设置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左端为封闭设置,所述连接筒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筒内腔活动连接有导通杆,所述导通杆截面呈T形设置,所述导通杆右侧壁与连接筒左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铜线均位于套筒内,所述套筒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均活动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铜线相接触设置,所述防护壳内腔靠近底面处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两端分别与防护壳侧壁活动连接,所述螺杆侧壁上的螺纹左右对称呈相反设置,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均与螺杆相互匹配设置,所述螺杆右端贯穿防护壳并固定连接有摇杆。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弧形板侧壁远离螺杆处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同侧两个所述通孔内活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螺钉,同侧两个所述弧形板侧壁靠近下侧处活动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底面均与活动板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竖槽,所述竖槽均位于连接筒内壁,所述竖槽远离连接筒中心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块,所述导通杆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槽,所述弧形块与弧形槽活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底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底板顶面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活动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顶面靠近四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均活动连接有第二螺钉。
[0011]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顶面活动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顶面安装有把手。
[0012]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板靠近线缆本体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绝缘垫。
[0013]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1、本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筒、导通杆、铜线和连接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将两侧电缆本体进行稳定导通,避免在通电时产生电弧,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安全;
[0015]2、本技术方案通过防护壳、螺杆、活动板和夹持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对两侧电缆本体进行便捷有效分离,防止在分离时发生松动,可有效的提高其使用效率。
[001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夹持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21]图中:1、底板;2、防护壳;3、进线槽;4、线缆本体;5、铜线;6、夹持机构;61、弧形板;62、连接板;63、第一螺钉;64、安装板;65、绝缘垫;7、连接筒;8、连接机构;81、竖槽;82、弹簧;83、弧形块;84、弧形槽;9、导通杆;10、套筒;11、螺栓;12、螺杆;13、活动板;14、第一螺孔;15、摇杆;16、滑块;17、滑槽;18、第二螺钉;19、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5]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包括底板1,底板1顶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壳2,防护壳2顶面活动连接有盖板19,盖板19顶面安装有把手,防护壳2左右侧壁分别开设有进线槽3,进线槽3内均设置有线缆本体4,线缆本体4靠近底板1中心一端
均设置有铜线5,线缆本体4侧壁上均设置有夹持机构6,防护壳2内腔中心处设置有连接筒7,连接筒7左端为封闭设置,连接筒7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连接机构8,连接筒7内腔活动连接有导通杆9,导通杆9截面呈T形设置,导通杆9右侧壁与连接筒7左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10,铜线5均位于套筒10内,套筒10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螺纹孔,螺纹孔内均活动连接有螺栓11,螺栓11与铜线5相接触设置,防护壳2内腔靠近底面处设置有螺杆12,螺杆12两端分别与防护壳2侧壁活动连接,螺杆12侧壁上的螺纹左右对称呈相反设置,底板1上方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板13,活动板13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螺孔14,第一螺孔14均与螺杆12相互匹配设置,活动板13底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6,底板1顶面开设有与滑块16相匹配的滑槽17,滑块16与滑槽17活动连接,螺杆12右端贯穿防护壳2并固定连接有摇杆15,底板1顶面靠近四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均活动连接有第二螺钉18;
[0026]夹持机构6包括弧形板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壳(2),所述防护壳(2)左右侧壁分别开设有进线槽(3),所述进线槽(3)内均设置有线缆本体(4),所述线缆本体(4)靠近底板(1)中心一端均设置有铜线(5),所述线缆本体(4)侧壁上均设置有夹持机构(6),所述防护壳(2)内腔中心处设置有连接筒(7),所述连接筒(7)左端为封闭设置,所述连接筒(7)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连接机构(8),所述连接筒(7)内腔活动连接有导通杆(9),所述导通杆(9)截面呈T形设置,所述导通杆(9)右侧壁与连接筒(7)左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10),所述铜线(5)均位于套筒(10)内,所述套筒(10)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均活动连接有螺栓(11),所述螺栓(11)与铜线(5)相接触设置,所述防护壳(2)内腔靠近底面处设置有螺杆(12),所述螺杆(12)两端分别与防护壳(2)侧壁活动连接,所述螺杆(12)侧壁上的螺纹左右对称呈相反设置,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板(13),所述活动板(13)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螺孔(14),所述第一螺孔(14)均与螺杆(12)相互匹配设置,所述螺杆(12)右端贯穿防护壳(2)并固定连接有摇杆(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分离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6)包括弧形板(61),所述弧形板(61)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弧形板(61)侧壁远离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季布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