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领域,具体指代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尾座式无人飞行器这种新构型飞行器兼顾固定翼与旋翼飞行器的优点,其设计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这款可以说具有创造性的飞行器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并未经过验证投入生产中,但在此之后这种新概念飞行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可以同时实现高速飞行和垂直起降的尾座式构型飞机,取得的研究进展和重视程度方面却远远不如复合式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而我国已有的尾座式无人机采用固定翼飞机构型,在机头前端加装大半径旋翼,同时为了平衡反扭距,不得不采用共轴式旋翼,这无疑减少了停机面积小的优势,并且该构型的飞机垂直起降时重心更加偏上,稳定性不够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本专利技术作为一款高速无人机,实现了在垂直飞行模式与固定翼飞机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同时兼备了尾座式无人机的可垂直起降,停机面积小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包括机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身(1)的头部两侧安装有鸭翼(2),所述的机身(1)中部两侧安装有后掠机翼(3),所述的机身(1)中部两侧还安装有涵道伸缩机构,包括上半涵道(15)、下半涵道(8);所述的上半涵道(15)、下半涵道(8)位于后掠机翼(3)的尾缘部分;所述的后掠机翼(3)还连接有前掠翼(5),前掠翼(5)后部安装有副翼(6);所述的下半涵道(8)的横梁上安装有旋翼系统(4)以及涵道伸缩机构(14);所述的涵道伸缩机构(14)包括钢丝绳(16)、舵机(17)、槽环(18)、扭簧(19);所述的扭簧(19)安装于旋翼系统(4)外部,扭簧(19)伸出的一端与上半涵道(15)内侧端连接;钢丝绳(16)安装于在下半涵道(8)内部,一端与槽环(18)相连接,另一端与上半涵道(15)外侧端相连接,槽环(18)与舵机(17)相配合,舵机固定于机身(1)内部;所述的舵机(17)工作带动槽环(18)旋转,由于钢丝绳(16)的一端与槽环(18)相连接,槽环(18)旋转时,钢丝绳(16)会绕着槽环(18)缠绕,而钢丝绳(16)的另一端连接上半涵道(15)的外侧,上半涵道(15)伴随随钢丝绳(16)的运动而缩进下半涵道(8)的内部,上半涵道(15)收缩进下半涵道(8)内,即为半涵道形态;当无人机处于尾座式飞机模式时,上半涵道(15)未收缩进下半涵道(8)内,即为全涵道形态;当上半涵道(15)收缩进下半涵道(8)内时,即涵道由全涵道形态变为半涵道形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身(1)的头部下侧安装有前起落架(13),在固定翼前飞模式及垂飞模式时,前起落架(13)收进机身(1)内部,减少前飞时的阻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鸭翼(2)通过转轴连接于机身(1),鸭翼(2)独立倾转范围为0
°
~150
°
;前掠翼(5)与后掠机翼(3)通过转轴相连接,前掠翼(5)的折叠范围为0
°
~9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半涵道(15)能够缩进下半涵道(8)的内部,上半涵道(15)的伸缩范围为0
°
~163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掠机翼的尾缘安装有机翼垂直起落架(7);所述的下半涵道(8)上安装有后起落架(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涵道尾座式高速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瑞琦,朱清华,李健,刘超凡,杨超凡,龙福坤,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