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6723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底座结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为长板的结构,安装结构焊接固定在所述底座结构上,底座结构,安装结构上端设置有两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的外侧安装有辅助结构;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设有三组,复位结构嵌入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复位结构,每组复位结构的外壁上均卡紧安装有防护结构,充电桩设为固定的结构,从而无法有效的承受外部所造成撞击,带有弹簧的三组横向杆安装在凹槽内,实现了底滑板在三组横向杆上滑动的效果,通过滑动安装在四组竖向杆上的底板,与安装在底板上的充电桩,实现了充电桩在受到外力撞击或拉扯时,不会对充电桩本体造成较为严重损伤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防护装置,特别是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汽车的使用也在逐渐的增加,较多的汽车使用会使得城市空气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多数的城市采取单双号限行的政策,以及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许多城市也在公共停车场、小区内部停车场等位置增建了较多的充电桩。
[0003]充电桩建设成本较高,但其本身整体不够稳定,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车辆的碰撞而产生损伤。现有的充电桩整体多为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同时外壳也不具备相应的防护与保护作用,在发生碰撞后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得充电桩整体多为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同时外壳也不具备相应的防护与保护作用,在发生碰撞后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得充电桩整体多为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同时外壳也不具备相应的防护与保护作用,在发生碰撞后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等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结构、安装结构、固定结构、复位结构及防护结构,所述的安装结构为长板形结构,安装结构焊接固定在所述底座结构上,底座结构包括有底板、底滑板,底板的底部设有四组对称的凸出条,每组凸出条均竖向设置;底滑板设为矩形板的结构,底滑板的上端面上设有四组竖向杆,地面上的凹槽内安装有三组横向杆,横向杆通过紧固板固定在地面的凹槽内,底滑板横向滑动安装在三组横向杆上,安装结构上端设置有两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的外侧安装有辅助结构;所述复位结构设有三组,复位结构嵌入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复位结构还包括滑动杆,滑动杆设为上下相同三组,滑动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间隔板,间隔板上加装有四组弹簧,滑动杆的前后端设置有球头,固定柱内部开设有三组安装腔,滑动杆滑动安装在安装腔内,每组复位结构的外壁上均卡紧安装有防护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有:
[0009]安装板,安装板为焊接固定在底板上端面,安装板的上端设有两组对称固定结构;安装槽,安装槽开设在固定结构与安装板连接位置,每组安装槽均设为环形的凹槽结构,每组安装槽内加装有卷簧;
[0010]复位筒,复位筒为套接安装在固定结构外壁上,复位筒底部固定在卷簧上,复位筒
外壁上开设有辅助槽,辅助槽上缠绕有辅助结构的导线。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有:
[0012]固定柱,固定柱与安装板相互垂直的结构,固定柱的底部开设在环状的五组滑动槽,固定柱的滑动槽内部设置为中空的结构;
[0013]转动环,转动环内壁上转动安装有四组转轮,转动环通过转轮滑动安装在滑动槽内,转动环的外壁上开设有六组竖槽,转动环的外壁上设有两组接线孔。
[0014]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结构还包括有:
[0015]摆动杆,摆动杆铰接安装在固定柱的外壁,摆动杆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上下对称的凸出头,摆动杆的上下末端外侧均转动安装有导轮,导轮与复位筒上均缠绕有导线;内滑块,内滑块滑动安装在固定柱外侧的外槽上,内滑块的后端面上加装有两组弹簧,内滑块的前端与凸出头相互接触。
[0016]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有:
[0017]防护壳,防护壳为对称结构的两组,防护壳的内侧端固定有四层固定板,每层固定板上均固定有两组安装轴,安装轴为竖直的结构,防护壳的外壁上开设有观测口;
[0018]主控板,主控板直接固定在安装板的中间位置,主控板上端位置为控制面板,主控板上开设有两组前后对称的竖槽,每组竖槽设置为弧形结构,竖槽内的两侧加装有板簧,防护壳通过安装轴滑动安装在竖槽内。
[0019]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0020]1、本专利技术的底座结构中,充电桩设为固定的结构,从而无法有效的承受外部所造成撞击,通过将地面上开设凹槽,带有弹簧的三组横向杆安装在凹槽内,实现了底滑板在三组横向杆上滑动的效果,通过滑动安装在四组竖向杆上的底板,与安装在底板上的充电桩,实现了充电桩在受到外力撞击或拉扯时,不会对充电桩本体造成较为严重损伤的效果。
[0021]2、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结构中,通过将安装槽内加装卷簧,卷簧又与复位筒连接,实现了复位筒转动后自动复位的效果,通过复位筒外壁上的辅助槽,实现了辅助结构方便缠绕的目的。
[0022]3、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结构中,通过滚轮滑动安装的转动环,实现了转动辅助带动复位筒任意转动的目的,通过转动环外壁上的六组竖槽,增加了复位板与转动环的周向固定效果,通过转动环外壁上的两组接线孔,实现了方便辅助结构的连接。
[0023]4、本专利技术的防护结构中,通过主控板上的两组竖槽,实现了两组防护壳的稳定安装,通过竖槽内所加装的板簧,实现了让防护壳受到外力后良好的复位效果,两组防护壳增加了对装置的保护目的,通过将固定柱的内部开设三组安装腔,实现了安装腔内滑动安装杆的稳定效果,通过设置在滑动杆末端的球头结构,增加了滑动杆与防护结构的稳定接触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壳与安装轴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柱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摆动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柱安装腔位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柱底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底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底滑板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图5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4]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图6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36]1、底座结构;101、底板;102、底滑板;103、紧固板;2、安装结构;201、安装板;202、安装槽;203、复位筒;3、固定结构;301、固定柱;302、转动环;4、辅助结构;401、摆动杆;402、导线;403、内滑块;5、复位结构;501、滑动杆;502、安装腔;6、防护结构;601、防护壳;602、安装轴;603、主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8]如附图1至附图11所示:
[003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创新之处在于:包括底座结构1;安装结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结构(1);安装结构(2),所述安装结构(2)为长板的结构,安装结构(2)焊接固定在所述底座结构(1)上,安装结构(2)上端设置有两组固定结构(3),固定结构(3)的外侧安装有辅助结构(4);复位结构(5),所述复位结构(5)设有三组,复位结构(5)嵌入安装在固定结构(3)上,每组复位结构(5)的外壁上均卡紧安装有防护结构(6)。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结构(1)还包括有:底板(101),底板(101)的底部设有四组对称结构的凸出条,每组凸出条均设置为竖向结构;底滑板(102),底滑板(102)设为矩形板的结构,底滑板(102)的上端面上设有四组竖向杆,地面上的凹槽内安装有三组横向杆,横向杆通过紧固板(103)固定在地面的凹槽内,底滑板(102)横向滑动安装在三组横向杆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2)还包括有:安装板(201),安装板(201)为焊接固定在底板(101)上端面,安装板(201)的上端设有两组对称固定结构(3);安装槽(202),安装槽(202)开设在固定结构(3)与安装板(201)连接位置,每组安装槽(202)均设为环形的凹槽结构,每组安装槽(202)内加装有卷簧。4.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2)还包括有:复位筒(203),复位筒(203)为套接安装在固定结构(3)外壁上,复位筒(203)底部固定在卷簧上,复位筒(203)外壁上开设有辅助槽,辅助槽上缠绕有辅助结构(4)的导线(402)。5.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3)还包括有:固定柱(301),固定柱(301)与安装板(201)相互垂直的结构,固定柱(301)的底部开设在环状的五组滑动槽,固定柱(301)的滑动槽内部设置为中空的结构;转动环(302),转动环(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江吴俊峰朱洪东袁新润赵迎春伦小翔高帅多葭宁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