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日益增加。我国地大物博,有很多地方地貌单元为湖沼平原堆积地貌,场地地势较低,地面凹凸不平整,试桩施工前恰逢雨季,低洼处积水较多较深。这类地区通常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包括:塘泥、淤泥质粘土及粉土。在这种环境下,设置杆塔基础就变得及为困验。
[0003]目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的主要型式是扩展式基础。扩展式基础设计计算方法简单,但存在着基础方量和开挖工程量大、占地面积大,施工机具笨重,搬运困难的问题。目前小型桩常用的有树根桩,而树根桩是一种小直径钻孔灌注桩,直径通常为0.1~0.25m。其优点是布置形式比较灵活,设计方法相对成熟。其主要特点如下:(1)施工场地小,一般平面为0.6~1.8m,高度2.1~2.7m;(2)钻孔小,适用各种类型的土;(3)布置形式灵活,可以布置成斜桩;(4)与同体积灌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绑扎钢筋笼和二次注浆管;步骤2.桩位定位、成孔、清孔;步骤3.在孔内下钢筋笼、下一次注浆管,在一次注浆管中投放碎石骨料;步骤4.向一次注浆管内注浆,初步成桩;步骤5.浆液初凝后,向一次注浆管内二次注浆;步骤6.浆液凝后成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所述绑扎钢筋笼和二次注浆管,是在施工时,先在钢筋笼顶部绑扎1寸二次注浆管;所述二次注浆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小孔,小孔外面通过封闭材料进行封闭堵死,防止水泥浆进入注浆管内;所述二次注浆管的数量一般为1~2根;所述封闭材料为聚丙乙烯混合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所述桩位定位、成孔、清孔,是在成桩时,通过小型钻机定位,并设置护筒;之后进行钻孔,当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清孔,达到清理出来的水中没有泥砂,满足清出的泥浆的比重不超过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所述在孔内下钢筋笼、下一次注浆管,并在一次注浆管中投放碎石骨料,是先向孔内吊放绑扎有二次注浆管的钢筋笼,然后将一次注浆管下到孔底,之后向钻孔内投入碎石骨料至孔口位置;所述一次注浆管的数量一般为1
‑
2根;所述一次注浆管上每隔一定距均匀开设有多个小孔,小孔外面通过封闭材料进行封闭堵死,防止水泥砂浆进入注浆管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所述向一次注浆管内注浆,初步成桩,是利用压浆泵向一次注浆管内注入水泥砂浆,直到孔口冒浆为止;所述水泥砂浆的比重达到水灰比为0.5:1,与之对应的现场灌注比重经过现场试验为1.8
‑
2.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5所述浆液初凝后,向一次注浆管内二次注浆,首先提升一次注浆管至孔口3~4m位置再进行二次注浆;待浆液初凝后4~6小时进行第二次注浆;第二次注浆时首先利用压浆泵向二次注浆管内注入高压水泥砂浆,利用高压压力冲破二次注浆管2外的封闭材料,完成注浆后小孔打开。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步骤7.对部分桩进行低应变检测以检验桩身质量;包括: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单桩水平静荷载试验、单桩抗压与水平荷载联合加载试验、单桩水平荷载联合加载试验。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包括:a.试验数据;
①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加载等级见表3;
②
D
‑
1、D
‑
2、D
‑
5、D
‑
6试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沉降量汇总见表4
‑
表7;
③
D
‑
1试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Q
‑
S曲线、logQ
‑
S曲线、S
‑
lgt曲线汇总;
b.试验成果分析;
①
D
‑
1:按规定荷载级别加载到第一级荷载66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1.22mm;加载到第十二级荷载429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33.05mm;卸载后测得桩顶回弹量13.10mm,桩顶残余沉降量为19.95mm,桩顶回弹率为39.6%;确定抗压极限承载力为363kN,对应的桩顶沉降量为18.04mm;
②
D
‑
2:按规定荷载级别加载到第一级荷载99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1.09mm;加载到第十级荷载396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31.99mm;卸载后测得桩顶回弹量9.21mm,桩顶残余沉降量为22.78mm,桩顶回弹率为28.8%;确定抗压极限承载力为363kN,对应的桩顶沉降量为22.13mm;
③
D
‑
5:按规定荷载级别加载到第一级荷载44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0.85mm;加载到第九级荷载220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9.20mm;卸载后测得桩顶回弹量5.28mm,桩顶残余沉降量为3.92mm,桩顶回弹率为57.4%;该单桩试验在达到预估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的情况下即终止加载,此时桩顶未达到较大的沉降量,该试桩的抗压极限承载力大于220kN;
④
D
‑
6:按规定荷载级别加载到第一级荷载44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0.99mm;加载到第十七级荷载396kN时,桩顶累计沉降量为31.83mm;卸载后测得桩顶回弹量12.72mm,桩顶残余沉降量为19.11mm,桩顶回弹率为40.0%;确定抗压极限承载力为330kN,对应的桩顶沉降量为20.24mm;
⑤
将各根试桩的极限抗压承载力进行汇总,如表2所示;从以上各根试桩的抗压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来看,直桩D
‑
2、D
‑
6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363kN和330kN;斜桩D
‑
1的抗压极限承载力363kN,D
‑
5的极限承载力大于220kN;直桩和斜桩的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区别不大;D
‑
5试桩的桩顶回弹率较大,达57.4%;其余试桩的桩顶回弹率在28%
‑
40%之间,残余沉降较大;
⑥
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根据钢筋应力计成果进行分析;当荷载较小时,桩顶传来的荷载主要由上部土层的桩侧摩阻力承担;随着荷载的增加,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增大,摩阻力相应增大;D
‑
1试桩试验中上部土层的桩侧摩阻力达到43kPa,并逐渐往下传递;D
‑
5试桩试验由于最终加载值较小,桩侧摩阻力只有21kPa;在荷载增加的过程中,桩端轴力基本保持不变或变化不大;D
‑
1试桩在荷载增加到最后一级429kN时,桩端轴力约为45kN,只占总荷载的10.5%;D
‑
5试桩在荷载增加到最后一级220kN时,桩端轴力很小。表2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极限承载力表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分级表
表4 D
‑
1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与沉降数据1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与沉降数据表5 D
‑
2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与沉降数据
表6 D5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与沉降数据D5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与沉降数据表7 D
‑
6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荷载与沉降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微型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包括:a.试验数据;
①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加载等级见表9;
技术研发人员:陈友慧,吕忠华,李冬雪,刘然,潘琪,吴昊,马强,张吉,贾及汉,陈国龙,贾博,吕铭,吴卓航,金子开,卢天琪,王勇,刘岩,王淼,赫鑫,金宇飞,毕月,胡瑞雪,张明理,于长永,杨继业,高靖,杨博,杨国琛,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