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备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组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6149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包括:不易燃电解液和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所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在所述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0%。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组合物具有高热稳定性和耐高电压性,利用该组合物可以制得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以及具有高电压、高安全性、不易挥发、不易气胀、不易燃等特点的锂离子电池。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具有高闪点、高沸点、耐高电压、低粘度等优势,可显著提高软包电池的安全性,再进一步采用原位固化技术制备聚合物电解质,使得高电压软包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有了双重保障。子电池的安全性有了双重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制备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和储能行业对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成本、循环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液态电解液中含有低闪点的有机溶剂,存在易燃、易爆、易漏液等安全问题(J.Power Sources,208:210

224,2012),这些安全问题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而以固体或半固体电解质替代有机液体电解液制成的固态锂电池,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并同时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因此成为了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
[0003]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是:固态电解质层与正负极层之间的接触为固体的点对点颗粒接触,从而造成电池体系内部离子传输不通畅,导致界面阻抗增加,循环性能下降的问题;因此如何改善全固态电池内部界面接触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0004]鉴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不易燃电解液和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所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为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丙烯酸乙烯酯类及其衍生物单体、氟化丙烯酸类及其衍生物单体、甲基丙烯酸乙烯酯类及其衍生物单体、乙烯醚类及其衍生物单体、硅氧烷类及其衍生物单体、磷酸酯类及其衍生物单体、马来酸酐类及其衍生物单体、丙烯酰胺类及其衍生物单体、苯乙烯类及其衍生物单体;所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在所述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2,2,2

三氟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八氟戊酯、1,1,1,3,3,3

六氟异丙基异丁烯酸酯、乙烯基封端聚二甲基硅烷、3

(三甲氧基甲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N,N

二甲基丙烯酰胺、(三甲基硅)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Mn为550~20,000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Mn为250~20,000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2,4,6

三烯丙氧基

1,3,5

三嗪、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戊

/己

丙烯酸、磷酸烯丙基二乙酯、磷酸三丙烯酯、亚磷酸三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不易燃电解液包括:溶剂和成膜剂;其中,所述溶剂为高闪点砜类溶剂;优选为二甲基亚砜、环丁砜、亚硫酸二甲酯、亚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甲酯、乙基磺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所述成膜剂为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乙烯酯、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为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乙烯酯和聚碳酸酯按质量比5~15:0~10:0~20的混合物。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欢卢青文孙学良王长虹柳羏包丹妮赵尚骞杨容王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国联固态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