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红萍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6036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包括排风系统、新风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以及全热交换箱,排风系统包括排风筒和排风管、安无动力风帽、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叶,动力组件包括与电机串联连接的蓄电池和控制开关,蓄电池由太阳能集电组提供电能,新风系统包括送风筒和新风管、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送风筒上设置水平方向的防雨风帽,新风管和排风管经过全热交换箱换热后接入各个房间的通风末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无需供电的情况下实现建筑的集中式排风和新风要求,提供更稳定可靠的通风效果,并通过对排风的热回收,降低空调能耗,适用于住宅、中小型办公、酒店客房等建筑。酒店客房等建筑。酒店客房等建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通风设备
,尤其是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尤其是经历过SARS、新冠肺炎等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疫情后,室内空气质量问题、通风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建筑通风量的增加成为建筑卫生标准的新课题。传统的机械通风方式一方面需要增加大量的通风能耗,同时也增大了室内空调能耗。国内现有的一些关于自然通风技术的专利技术专利,大多是通过热压和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设施的动力,然而风压不足、热压不足时往往难以实现通风的效果,无法满足室内通风量增加的要求。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0510111517.9,专利技术名称为风能和太阳能联合驱动多功能自然通风装置,该装置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联合驱动,但仅能实现排风,不适用于空调区域有新风要求的建筑。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1110119882.X,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节能进排风组合风口,该装置实现了新风与排风的热量交换,但仅利用风能通风动力难以保证;新风进风段采用螺旋式增加了风管阻力损失,仅靠自然风压新风的送风效果难以保证,且该方式热量回收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无需接入电源,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联合驱动满足空调建筑的排风和新风要求,并且采用全热交换技术对排风进行全热回收,从而进一步节约空调能耗的通风设施。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包括排风系统、新风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以及全热交换箱,所述的排风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一屋面通风井上、下两端的排风筒和排风管、安装在排风筒上方的无动力风帽、置于排风筒内的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所述的风机组件包括电机、与电机轴连接的风叶,所述的动力组件包括与电机串联连接的蓄电池和控制开关,所述的蓄电池由太阳能集电组提供电能,所述的新风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二屋面通风井上、下两端的送风筒和新风管、置于送风筒内的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所述的送风筒上设置水平方向的防雨风帽,所述的新风管和排风管经过全热交换箱换热后接入各个房间的通风末端。
[0005]进一步,所述的排风筒、送风筒在与通风井的连接处设置防水结构。
[0006]进一步,在排风系统中,所述的风叶安装在电机下方,在新风系统中,所述的风叶安装在电机上方。
[0007]进一步,所述的风机组件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于风筒内。
[0008]进一步,所述的防雨风帽内设置防虫网。
[0009]进一步,所述的全热交换箱内设置PVAL/PVDF复合透湿膜。
[0010]本技术的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其有益效果是:
[0011]无需采用电力或其他二次能源驱动,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两种绿色能源,排风系统结合无动力风帽和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在风力条件不理想时,采用太阳能蓄电系统中的电能为排风机提供动力,而日照条件不佳的阴雨天,可由无动力风帽产生拔风效应实现排风;
[0012]送风系统采用太阳能蓄电池驱动方式,在太阳能无法保证的条件下,房间内有了一定的排风量时可通过自然补风实现新风补入,与现有的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技术相比,通过该措施既实现了节能的效果,也能提供更稳定可靠的通风效果;
[0013]在全热交换箱中设置PVAL/PVDF复合透湿膜,其优良的透湿能力、阻气能力和机械强度,对排风的潜热和显热进行充分的热回收,保证了室内通风量的同时,减小新风带来的空调负荷,节约了空调能耗,同时也是对新风进行了预冷(热)处理,避免室外新风的直接引入产生不适感;
[0014]本技术不仅实现零通风能耗,还可降低空调能耗,且系统简单,可行性较高,具备很好的推广前景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无动力风帽、2.电机、3.风叶、4.固定支架、5.控制开关、6.蓄电池、7.太阳能集电组、8.防水结构、9.第一屋面通风井、10.第二屋面通风井、11.排风筒、12.送风筒、13.防雨风帽、14.防虫网、15.排风管、16.新风管、17.全热交换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9]如图1所示的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包括排风系统、新风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以及全热交换箱,排风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一屋面通风井9上、下两端的排风筒11和排风管15、安装在排风筒11上方的无动力风帽1、置于排风筒11内的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电机2、与电机2轴连接的风叶3,动力组件包括与电机2串联连接的蓄电池6和控制开关5,蓄电池6由太阳能集电组7提供电能,新风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二屋面通风井10上、下两端的送风筒12和新风管16、置于送风筒12内的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送风筒12上设置水平方向的防雨风帽13,新风管16和排风管15经过全热交换箱17换热后接入各个房间的通风末端。
[0020]实施时,新风进风口与排风出口朝向不同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避免产生气流短路;排风筒11、送风筒12在与通风井的连接处设置防水结构8,避免产生漏水、漏风的问题;在排风系统中,风叶3安装在电机2下方,在新风系统中,风叶3安装在电机2上方;风机组件通过固定支架4固定于风筒内;防雨风帽13内设置防虫网14,室内卫生要求较高的场所可在新风入口设置初效过滤器。
[0021]全热交换箱17内设置PVAL/PVDF复合透湿膜,其优良的选择性透湿能力、阻气能力和机械强度,可以同时回收排风的潜热和显热,箱内进风与排风分别呈交叉方式流经换热
芯体。由于膜两侧的气流存在温度差,产生传热,夏季新风从空调排风获得冷能,冬季新风从空调排风中获得热能,透湿膜能够提高进风和排风热量交换的效率,节能降耗。全热交换箱在吊顶空间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安装在室内,这样热回收的效率较高。
[0022]太阳能集电组由多个太阳能板串联而成,在日照充足的时候收集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供给蓄电池6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和蓄电,在超过蓄电水平时能切断蓄电开关。蓄电池为风机组件提供动力,在无动力风帽产生的动力较强时,可关闭控制开关5,而风力条件不足时,开启控制开关5。在室内无通风需求时,关闭控制开关5。
[0023]建筑体量较小如小型别墅、单层办公等建筑,集中式通风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仅设置一台全热交换箱,各房间末端汇总至一根风管主管,排风、新风主风管经全热交换箱17进行热交换后,再接入风井。建筑体量较大,例如多层住宅、写字楼、酒店客房等建筑,可根据建筑布局设置多组管井,配套设置多套通风系统,一套系统共用一组管井,各系统的每个楼层设一台全热交换箱,每层管井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的全热交换通风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排风系统、新风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以及全热交换箱,所述的排风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一屋面通风井(9)上、下两端的排风筒(11)和排风管(15)、安装在排风筒(11)上方的无动力风帽(1)、置于排风筒(11)内的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所述的风机组件包括电机(2)、与电机(2)轴连接的风叶(3),所述的动力组件包括与电机(2)串联连接的蓄电池(6)和控制开关(5),所述的蓄电池(6)由太阳能集电组(7)提供电能,所述的新风系统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二屋面通风井(10)上、下两端的送风筒(12)和新风管(16)、置于送风筒(12)内的风机组件以及动力组件,所述的送风筒(12)上设置水平方向的防雨风帽(13),所述的新风管(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红萍顾海锋顾冬梅徐帆王红星
申请(专利权)人:沈红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