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4604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装置包括大圆柱形筒体、圆台形腔体、小圆柱形筒体和立柱;小圆柱形筒体、圆台形腔体和大圆柱形筒体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鱼梯
,尤其是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修建水电站、水库或拦河蓄水时,需要在河道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堤坝。堤坝建成后,由于河道阻断,会严重影响鲑鱼、鲟鱼、鳗鱼等溯河洄游性鱼类在丰水季节正常的溯河洄游产卵,甚至可能导致这些鱼类的灭绝。
[000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堤坝的两侧搭建鱼梯。现有常见的鱼梯的结构是:包括由底板和前、后两端的边板围合成的
“”
形长槽槽体,
“”
形长槽槽体上的方形长槽内沿左右长度方向设有均布的隔板,隔板的顶端设有溢流口;
“”
形长槽槽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河道下游的河床的底部的条形基础上和河道上游的堤坝的顶端;方形长槽的底端的长槽出水口与进鱼槽之间相通,方形长槽的顶端的长槽入水口与堤坝的顶端的堤坝出水口之间相通。
[0004]溯河洄游性鱼类溯河洄游产卵时,河水通过堤坝的顶端的堤坝出水口流入方形长槽的顶端的长槽入水口,隔板的右侧的三角形蓄水池内蓄满河水后,河水通过溢流口流向下一个三角形蓄水池,最后流入进鱼槽内。溯河洄游性鱼类从河道下游逆流而上,汇集到进鱼槽内后进入长槽出水口,然后必须向上跃起,跃过最底端的隔板,落入三角形蓄水池内,在三角形蓄水池内休憩片刻后继续向上跃起,跃过上一块隔板,直到跃过最顶端的一块隔板,通过堤坝出水口游进堤坝内的水体中。
[0005]上述这种鱼梯对溯河洄游性鱼类在溯河洄游产卵过程中翻越堤坝障碍有一定的作用,但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鱼梯存在如下明显的缺陷:一是溯河洄游性鱼类需要连续不断地向上跃起,跃过一块块隔板,花费大量的体力,鱼梯越高,能够最终完成整个溯河洄游产卵历程的鱼类越少;二是隔板过高时,一些溯河洄游性鱼类难以跃过隔板,鱼梯几乎形同虚设。
[0006]因此,堤坝建设工程中,急需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轻松翻越堤坝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使溯河洄游性鱼类无需连续不断地向上跃起即可轻松翻越堤坝,轻松完成整个溯河洄游产卵历程。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大圆柱形筒体、圆台形腔体、小圆柱形筒体和立柱。
[0009]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的底端周圈向下延伸形成上大下小的圆台形腔体,圆台形腔体的底端周圈向下延伸形成小圆柱形筒体,小圆柱形筒体内的小圆柱形空腔、圆台形腔体内的圆台形空腔与大圆柱形筒体内的大圆柱形空腔之间相通,小圆柱形筒体、圆台形腔体的轴线与大圆柱形筒体的轴线相同且与水平面之间呈90
°
直角。
[0010]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的内径与圆台形腔体的下底的内径之比设为5

15:1。
[0011]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的下端的外径端周圈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分别设有一体成型的、均布的横梁,横梁的外端向下延伸形成立柱,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河道下游的河床的底部的方形基础上。
[0012]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的右上端设有筒体入水口,筒体入水口的开口壁厚向右延伸形成
“”
形槽体,筒体入水口通过
“”
形槽体上的方形槽与堤坝的顶端的堤坝出水口之间相通,堤坝出水口上设有水闸。
[0013]所述的小圆柱形筒体的下端的外径端周圈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分别设有倒“U”字形出水口,小圆柱形空腔通过倒“U”字形出水口与河床上的圆柱形蓄水槽之间相通。
[0014]所述的小圆柱形筒体向下插入圆柱形蓄水槽内的河水中,小圆柱形筒体的轴线与圆柱形蓄水槽的轴线相同,圆柱形蓄水槽的槽底低于河床的底部,圆柱形蓄水槽位于立柱内,圆柱形蓄水槽的内径大于等于大圆柱形筒体的外径,圆柱形蓄水槽通过左上端的槽体出水口与河道下游相通。
[0015]通过水闸的调节,确保大圆柱形空腔内的水位不低于堤坝内的水位。溯河洄游性鱼类只需汇集到圆柱形蓄水槽内,通过倒“U”字形出水口进入小圆柱形空腔,然后向上穿过圆台形空腔和大圆柱形空腔,再从筒体入水口游向方形槽,即可通过堤坝出水口游入堤坝内的水体中,从而无需连续不断地向上跃起,轻松翻越堤坝。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使溯河洄游性鱼类无需连续不断地向上跃起即可轻松翻越堤坝,轻松完成整个溯河洄游产卵历程。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施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7]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为筒体入水口,2为方形槽,3为堤坝出水口,4为
“”
形槽体,5为堤坝,6为横梁,7为立柱,8为河床,9为方形基础,10为小圆柱形筒体,11为小圆柱形空腔,12为倒“U”字形出水口,13为圆柱形蓄水槽,14为环状出水口,15为圆台形腔体,16为圆台形空腔,17为大圆柱形空腔,18为大圆柱形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有针对性的说明。
[0021]实施例:如图1所示,设计制造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装置包括大圆柱形筒体18、圆台形腔体15、小圆柱形筒体10和立柱7。
[0022]本专利技术中,大圆柱形筒体18,用于设置大圆柱形空腔17和筒体入水口1;圆台形腔体15,用于设置圆台形空腔16;小圆柱形筒体10,用于设置小圆柱形空腔11和倒“U”字形出水口12;立柱7,用于支撑大圆柱形筒体18、圆台形腔体15和小圆柱形筒体10。
[0023]大圆柱形筒体18的底端周圈向下延伸形成上大下小的圆台形腔体15,圆台形腔体15的底端周圈向下延伸形成小圆柱形筒体10,小圆柱形筒体10内的小圆柱形空腔11、圆台形腔体15内的圆台形空腔16与大圆柱形筒体18内的大圆柱形空腔17之间相通,小圆柱形筒体10、圆台形腔体15的轴线与大圆柱形筒体18的轴线相同且与水平面之间呈90
°
直角。
[0024]本专利技术中,大圆柱形空腔17,用于盛装河水,由于采用上大下小的圆台形腔体15控制河水的流量,使大圆柱形空腔17内的水位保持与堤坝5内的水位齐平,确保从倒“U”字形出水口12进入小圆柱形空腔11内的溯河洄游鱼类向上穿过圆台形空腔16和大圆柱形空腔17后,能够顺利地再从筒体入水口1游向方形槽2,从而通过堤坝出水口3游入堤坝5内的水体中。
[0025]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中,大圆柱形空腔17内的水位保持与堤坝5内的水位齐平是溯河洄游鱼类实现垂直翻越堤坝5的前提条件。
[0026]本专利技术中,圆台形空腔16,用于控制圆台形腔体15内的河水的流量,达到调节大圆柱形空腔17内的河水的水位的目的。如果圆台形空腔16的下底的内径过大,会导致河水的流量过大,无法保持大圆柱形空腔17内的水位与堤坝5内的水位齐平,也就无法实现溯河洄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溯河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装置包括大圆柱形筒体(18)、圆台形腔体(15)、小圆柱形筒体(10)和立柱(7);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18)的底端周圈向下延伸形成上大下小的圆台形腔体(15),圆台形腔体(15)的底端周圈向下延伸形成小圆柱形筒体(10),小圆柱形筒体(10)内的小圆柱形空腔(11)、圆台形腔体(15)内的圆台形空腔(16)与大圆柱形筒体(18)内的大圆柱形空腔(17)之间相通,小圆柱形筒体(10)、圆台形腔体(15)的轴线与大圆柱形筒体(18)的轴线相同且与水平面之间呈90
°
直角;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18)的内径与圆台形腔体(15)的下底的内径之比设为5

15:1;所述的大圆柱形筒体(18)的下端的外径端周圈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分别设有一体成型的、均布的横梁(6),横梁(6)的外端向下延伸形成立柱(7),立柱(7)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河道下游的河床(8)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凯琳
申请(专利权)人:连城县婉音园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