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腔造口连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4440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腔造口连通装置,包括外层U型管道、内置U型管道、两个球囊、两个充放气管以及两个充放气口,所述内置U型管道设置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的内部,所述内置U型管道的外侧壁贴合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的内侧壁上,两个所述球囊分别固定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的平直段上,两个所述充放气管均设置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的内部,所述充放气管的两端头均贯穿所述外层U型管道露出,且所述充放气管的一端头与所述球囊相连通,两个所述充放气口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充放气管的另一端头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模拟肠道造口回纳术后的肠道情况,便于把控造口回纳的时机,减少患者回纳后相关并发症,减缓造口远端肠道的废用性萎缩。减缓造口远端肠道的废用性萎缩。减缓造口远端肠道的废用性萎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腔造口连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双腔造口连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护性回肠造口可提高保肛成功率,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保护性造口即在吻合口近端的肠管上建立造口、转流粪便,避免肠内容物到达远端吻合口部位而对其造成机械压力与致病原污染,以期达到保护吻合口的目的。患者通常需在保肛术后3

6个月内接受二次手术还纳造口,在此期间患者的肛门直肠可能会产生失用性萎缩,影响术后排便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因年龄较大或存在不同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将影响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恢复。因此合理评估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及选择最佳的还纳时间,是临床医护和广大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0003]患者在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后3—6个月内接受第二次造口回纳手术,术前主管医生通过肛门指检的方法大概评估患者的肛门收缩情况,此方法不仅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原肛门对大便的耐受情况,而且仅凭主管医生的个人经验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不能按期行回纳手术的患者,远端肠道长期处于废用性萎缩的状态,不利于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造口连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U型管道(1);内置U型管道(2),所述内置U型管道(2)设置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1)的内部,所述内置U型管道(2)的外侧壁贴合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1)的内侧壁上;两个球囊(3),两个所述球囊(3)分别固定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1)的平直段上;两个充放气管(4),两个所述充放气管(4)均设置在所述外层U型管道(1)的内部,所述充放气管(4)的两端头均贯穿所述外层U型管道(1)露出,且所述充放气管(4)的一端头与所述球囊(3)相连通;以及两个充放气口(5),两个所述充放气口(5)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充放气管(4)的另一端头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腔造口连通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雪萍洪小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