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428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射击游戏的可玩性。该电动玩具爬虫包括由相互盖合的面壳和底壳组成的壳体,所述面壳和底壳的两侧结合处铰接设置有前足、中足和后足,所述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包括驱动摆杆以及驱动摆杆的端部连接的上足根和下足根,所述驱动摆杆与壳体内的设置的足部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前足的上足根和后足的上足根分别向前和向后弯折设置,所述底壳的底部还铰接设有翻身杆,所述翻身杆与壳体铰接的一端设有翻身驱动齿,所述翻身驱动齿与壳体内设置的翻身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遥控电路组件,所述遥控电路组件与所述足部驱动电机和翻身驱动电机电连接。件与所述足部驱动电机和翻身驱动电机电连接。件与所述足部驱动电机和翻身驱动电机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


[0001]本技术属于玩具
,具体涉及一种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

技术介绍

[0002]射击游戏是一种广受孩童喜爱的游戏娱乐种类。目前的射击游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软子弹射击固定靶或活动靶的方式,另一种是采用无子弹的红外感应使标的物发出声光的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的射击游戏,功能较为单一,趣味性不足,而且缺乏互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射击游戏的可玩性。
[000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包括由相互盖合的面壳和底壳组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和底壳的两侧结合处铰接设置有前足、中足和后足,所述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包括驱动摆杆以及驱动摆杆的端部连接的上足根和下足根,所述驱动摆杆与壳体内的设置的足部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前足的上足根和后足的上足根分别向前和向后弯折设置,所述底壳的底部还铰接设有翻身杆,所述翻身杆与壳体铰接的一端设有翻身驱动齿,所述翻身驱动齿与壳体内设置的翻身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遥控电路组件,所述遥控电路组件与所述足部驱动电机和翻身驱动电机电连接。
[0005]本技术使用时,初始状态下,电动玩具爬虫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是下足根着地,电动玩具爬虫可开启正常行走模式,即足部驱动电机启动,使得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在驱动摆杆的作用下前后摆动,驱动电动玩具爬虫行走;射击游戏开始后,通过遥控玩具枪内置的遥控组件向电动玩具爬虫内的遥控电路组件发射遥控信号,即为射击状态;如果遥控玩具枪对准电动玩具爬虫,电动玩具爬虫内的遥控电路组件即可正确接收到遥控信号,即为击中一次的状态,此时电动玩具爬虫内的遥控电路组件控制翻身驱动电机启动并驱动翻身杆绕铰接点摆动,翻身杆的端部抵住支撑面使得整个电动玩具爬虫完成翻身动作,同时足部驱动电机暂停,使得电动玩具爬虫翻身后维持模拟假死的状态N秒;之后足部驱动电机再次自动启动,由于前足的上足根和后足的上足根分别向前和向后弯折设置,电动玩具爬虫翻身后必然是向前侧倾或后侧倾的状态,足部驱动电机再次启动后,前足、中足和后足再次摆动,会破坏电动玩具爬虫翻身后的支撑平衡,使得电动玩具爬虫再次翻身并恢复初始状态时的爬行状态,模拟类似爬虫复活逃走的过程,十分有趣;上述过程重复多次后,电动玩具爬虫不再翻身,可作为模拟爬虫死亡的状态,作为射击游戏对战的分数依据;对于不再翻身而模拟爬虫死亡状态的电动玩具爬虫,可以通过手动打开电动玩具爬虫上设置的重启开关即可重新打开。本技术的整个游戏过程生动有趣,可以多人互动,大大提高了射击游戏的可玩性。
[000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足部驱动板,所述足部驱动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
驱动孔和后驱动孔,所述前驱动孔的旁侧和后驱动孔的旁侧设有前限位滑槽和后限位滑槽,所述前限位滑槽和后限位滑槽用于配合壳体上设置的导柱实现足部驱动板的前后限位移动,所述前足伸入壳体内部分的底面设有与前驱动孔配合的前足驱动凸柱,所述后足伸入壳体内部分的底面设有与后驱动孔配合的后足驱动凸柱,所述足部驱动板的中部设有横向镂空槽,所述足部驱动板的下方设有由足部驱动电机驱动的足部驱动齿轮,所述足部驱动齿轮的齿盘上设有偏心凸轮柱,所述中足伸入壳体内部分设有中足驱动镂空槽,所述偏心凸轮柱向上分别穿过所述横向镂空槽和中足驱动镂空槽。足部驱动齿轮通过偏心凸轮柱在驱动中足摆动的同时还驱动足部驱动板前后摆动,足部驱动板再通过前驱动孔和后驱动孔分别驱动前足和后足摆动,这样可以简化电动玩具爬虫的行走驱动部分的结构,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0007]进一步的,所述足部驱动电机与足部驱动齿轮之间设有依次啮合的第一减速齿轮、中间齿轮和侧中间传动齿轮,所述侧中间传动齿轮成对设置,所述足部驱动电机的输出齿和所述第一减速齿轮啮合,所述侧中间传动齿轮与所述足部驱动齿轮啮合。这样通过单个足部驱动电机即可同时驱动左侧的前足、中足和后足与右侧的前足、中足和后足,进一步简化驱动机构,提高可靠性。
[0008]进一步的,所述翻身驱动电机和所述翻身驱动齿之间设有相互啮合的第二减速齿轮和第二中间齿轮,所述翻身驱动电机的输出齿和所述第二减速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中间齿轮与所述翻身驱动齿啮合。
[0009]进一步的,本技术的电动玩具爬虫还包括遥控玩具枪,所述遥控玩具枪内设有与所述遥控电路组件适配的红外收发电路。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前足、中足和后足的驱动机构示意图。
[0013]图4为图3的底部示意图。
[0014]图5为本技术的足部驱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本技术的足部驱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本技术的足部驱动板与足部驱动齿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17]图8为本技术的遥控玩具枪示意图。
[0018]其中图示:1、壳体;1a、面壳;1b、底壳;A、驱动摆杆;2、前足;20、前足驱动凸柱;21、前足的上足根;3、中足;30、中足驱动镂空槽;4、后足;40、后足驱动凸柱;41、后足的上足根;5、足部驱动电机;50、足部驱动电机的输出齿;51、足部驱动板;511、前驱动孔;512、后驱动孔;513、前限位滑槽;514、后限位滑槽;515、横向镂空槽;52、足部驱动齿轮;521、偏心凸轮柱;53、第一减速齿轮;54、中间齿轮;55、侧中间传动齿轮;6、翻身杆;61、翻身驱动齿;7、翻身驱动电机;70、翻身驱动电机的输出齿;71、第二减速齿轮;72、第二中间齿轮;8、遥控玩具枪。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如图

8,本技术的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包括由相互盖合的面壳1a和底壳1b组成的壳体1,面壳1a和底壳1b的两侧结合处铰接设置有前足2、中足3和后足4,前足2、中足3和后足4均包括驱动摆杆A以及驱动摆杆A的端部连接的上足根和下足根,驱动摆杆A与壳体1内的设置的足部驱动电机5驱动连接,前足2的上足根21和后足4的上足根41分别向前和向后弯折设置,底壳1b的底部还铰接设有翻身杆6,翻身杆6与壳体1铰接的一端设有翻身驱动齿61,翻身驱动齿61与壳体1内设置的翻身驱动电机7驱动连接,壳体1内还设有遥控电路组件(图中未示出),遥控电路组件与足部驱动电机5和翻身驱动电机7电连接。其中,遥控电路组件与足部驱动电机5和翻身驱动电机7的连接电路以及相应的控制原理为电动玩具
常用的技术,其原理不再赘述。
[0021]本技术使用时,初始状态下,电动玩具爬虫的前足2、中足3和后足4均是下足根着地,电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包括由相互盖合的面壳和底壳组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和底壳的两侧结合处铰接设置有前足、中足和后足,所述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包括驱动摆杆以及驱动摆杆的端部连接的上足根和下足根,所述驱动摆杆与壳体内的设置的足部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前足的上足根和后足的上足根分别向前和向后弯折设置,所述底壳的底部还铰接设有翻身杆,所述翻身杆与壳体铰接的一端设有翻身驱动齿,所述翻身驱动齿与壳体内设置的翻身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遥控电路组件,所述遥控电路组件与所述足部驱动电机和翻身驱动电机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对战互动的电动玩具爬虫,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足部驱动板,所述足部驱动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驱动孔和后驱动孔,所述前驱动孔的旁侧和后驱动孔的旁侧设有前限位滑槽和后限位滑槽,所述前限位滑槽和后限位滑槽用于配合壳体上设置的导柱实现足部驱动板的前后限位移动,所述前足伸入壳体内部分的底面设有与前驱动孔配合的前足驱动凸柱,所述后足伸入壳体内部分的底面设有与后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泳平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澄海区灿辉塑胶玩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