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方法、肥料和拌种剂技术

技术编号:322376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方法、肥料和拌种剂,所述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硅藻土10~20份,膨润土5~10份,生物炭10~18份,沸石粉5~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20份,发酵蚕砂20~40份,甲壳素12~15份,黄腐酸3~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降低盐碱化土壤中的含盐量,提高微生物菌株的繁殖能力,改善盐碱化土壤易板结的问题。改善盐碱化土壤易板结的问题。改善盐碱化土壤易板结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方法、肥料和拌种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方法、肥料和拌种剂。

技术介绍

[0002]盐碱化土壤是盐化或碱化形成的一类土壤,包括盐土、碱土及各种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积有关,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我国是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的国家,盐渍化土壤中含盐量超过0.3%,就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农作物生长。由于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对于盐碱化土壤的修复改良也迫在眉睫,目前对盐碱土壤的修复改良措施主要包括三种,包括物理改良法、化学改良法和生物改良法。物理改良法一般是采用灌溉排水系统,冲洗脱盐、松耕、压沙等方法,达到改良的目的,但是物理改良法工程量大、成本高、维持时间有限,同时还存在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盐渍化。化学改良法一般是采用一些酸性盐类物质改良盐碱土壤的性质,能够降低土壤的碱度,增加土壤阳离子代换能力,降低土壤的含盐量,但是化学改良法存在成本高及操作困难的问题。传统的生物改良法是用植物来改良土壤盐碱化,但是见效缓慢,所以近年来微生物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盐碱化土壤的改良。
[0003]N110606790A(申请号201910865368.7)公开了一种土壤改良剂及其制作方法,与传统的土壤改良剂相比,该专利技术采用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固体碱或固体酸催化剂和木屑,可以锁住大量的水分,避免水分流失,并且采用了秸秆、酒糟、动物粪便等有机物,大大缓解了土壤板结的情况,使得土质更加疏松、透气性更高,但是不能确定该技术对土壤盐分的降低是否有促进作用。CN104230600A(申请号201410463730.5)公开了一种盐碱土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和配比,改变了土壤的理化环境,提高了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并降低了土壤中盐分和碱性,但是该专利技术中微生物菌株存在繁殖能力差的问题,以及无法同时有效改善盐碱地的板结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方法、肥料和拌种剂,能够解决微生物菌株繁殖能力差、盐碱化土壤中的含盐量高及盐碱地易板结问题,实现将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所述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硅藻土10~20份,膨润土5~10份,生物炭10~18份,沸石粉5~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20份,发酵蚕砂20~40份,甲壳素12~15份,黄腐酸3~5份。
[0005]较佳的,所述复合功能菌剂由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组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有效芽孢数不低于2
×
10
10
cfu/g,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芽孢数不低于1
×
10
10
cfu/g,胶质芽孢杆菌的有效芽孢数不低于1
×
10
10
cfu/g。
[0006]较佳的,所述生物炭是将果木枝条炭化后得到的;所述发酵蚕砂是通过采用静态发酵和翻堆后得到的。
[0007]较佳的,所述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硅藻土15份,膨润土7份,生物炭18份,沸石粉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25份,甲壳素12份,黄腐酸3份;或,硅藻土15份,膨润土10份,生物炭15份,沸石粉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20份,甲壳素15份,黄腐酸5份;或,硅藻土15份,膨润土15份,生物炭15份,沸石粉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30份,甲壳素13份,黄腐酸3份;或,硅藻土20份,膨润土5份,生物炭10份,沸石粉5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35份,甲壳素12份,黄腐酸3份。或,硅藻土10份,膨润土7份,生物炭10份,沸石粉7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40份,甲壳素15份,黄腐酸5份。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蚕砂发酵;
[0010]果木枝炭化;
[0011]将所述发酵后的蚕砂与所述炭化后的果木枝磨成细粉;
[0012]按比例向所述细粉中加入硅藻土、膨润土、沸石粉、甲壳素、黄腐酸及复合功能菌剂;
[0013]搅拌均匀得到粉状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
[0014]较佳的,所述蚕砂发酵的具体步骤如下:采用静态发酵法发酵蚕砂两个月,每隔6~7天翻堆1次。
[0015]较佳的,所述果木枝炭化的具体步骤为:将果木枝在400℃下低温炭化。
[0016]较佳的,获得所述粉状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后还包括如下步骤:调节所述粉状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的含水量至30%~40%;喷洒蒸馏水及4%聚乙烯醇;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法对粉状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进行造粒;经筛分后得颗粒状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拌种剂,包括上述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拌种剂,包括上述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
[0019]盐碱化土壤修复时,若使用单一有益菌,容易导致修复效果通常不稳定,本专利技术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的联合使用,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修复效果的稳定性;甲壳素、黄腐酸可以做为微生物的激发因子,更加有利于微生物的稳定繁殖;蚕砂可为三种微生物提供碳源;硅藻土和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可以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温床,也可以缓解盐碱化土壤易板结的问题;而且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成本低,只需要将原料粉碎、混匀即可,且造粒后方便储存、运输及施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制备方法流程图;
[0021]图2为施入不同成分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后含盐量的柱状图;
[0022]图3为施入不同成分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后氮元素含量的变化柱状图;
[0023]图4为施入不同成分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后固氮菌丰度的变化柱状图;
[0024]图5为施入不同成分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后细菌丰度的变化柱状图;
[0025]图6为施入不同成分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真菌丰度的变化柱状图;
[0026]图7为实施例与对比例原料配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1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炭是果木枝条在无氧条件下,400℃炭化所得。硅藻土和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可以作为微生物菌株繁殖的空间载体,利用天然多孔结构纳米矿物作为载体包覆微生物菌株,能够提高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及持久性。
[0030]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硅藻土10~20份,膨润土5~10份,生物炭10~18份,沸石粉5~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20份,发酵蚕砂20~40份,甲壳素12~15份,黄腐酸3~5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菌剂由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组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有效芽孢数不低于2
×
10
10
cfu/g,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芽孢数不低于1
×
10
10
cfu/g,胶质芽孢杆菌的有效芽孢数不低于1
×
10
10
cfu/g。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是将果木枝条炭化后得到的,所述发酵蚕砂是通过采用静态发酵和翻堆后得到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化土壤改良修复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硅藻土15份,膨润土7份,生物炭18份,沸石粉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25份,甲壳素12份,黄腐酸3份;或,硅藻土15份,膨润土10份,生物炭15份,沸石粉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20份,甲壳素15份,黄腐酸5份;或,硅藻土15份,膨润土15份,生物炭15份,沸石粉10份,复合功能菌剂10份,发酵蚕砂30份,甲壳素13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延静马兰王向誉王璐贾曦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