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351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9
本公开涉及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包括引水渠箱、格栅、入流渠箱、跌流箱、过流管道以及沉砂池;引水渠箱具有可供水流进入的进水口及可供水流流出的出水口,入流渠箱的进水口与引水渠箱的出水口连通,引水渠箱用于将水流引流至入流渠箱中;入流渠箱内设置有用于对进入入流渠箱中的水流进行过滤的格栅;跌流箱的进水口与入流渠箱的出水口连通,跌流箱的出水口与过流管道的进口连通,过流管道的出口与沉砂池的进水口连通;过流管道为自跌流箱的出水口向沉砂池的进水口弯折成的蛇形结构,且过流管道的弯折处为弧形,过流管道的弯折处形成的夹角大于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是一种将浅层排水系统中的水流排至深层排水隧道内的装置,水流进入竖井后流入深隧主隧道,主隧道内的存水可通过排水泵站抽送至外部进行处理、排放。然而现有的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在使用时,需要解决流至竖井的水流流态不佳,且容易携带垃圾和泥沙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
[0004]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包括引水渠箱、入流渠箱、格栅、跌流箱、过流管道以及沉砂池;
[0005]所述引水渠箱具有可供隧道中的水流进入的进水口以及可供所述水流流出的出水口,所述入流渠箱的进水口与所述引水渠箱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引水渠箱用于将所述隧道中的水流引流至所述入流渠箱中;所述入流渠箱内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用于对进入至所述入流渠箱中的水流进行过滤;
[0006]所述跌流箱的进水口与所述入流渠箱的出水口连通,所述跌流箱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流管道的进口连通,所述过流管道的出口与所述沉砂池的进水口连通,以使经所述入流渠箱过滤后的水流依次由所述跌流箱、所述过流管道流至所述沉砂池中;
[0007]所述过流管道为自所述跌流箱的出水口向所述沉砂池的进水口弯折延伸而成的蛇形结构,且所述过流管道的弯折处为弧形,所述过流管道的弯折处形成的夹角大于90
°

[0008]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过流管道具有至少两处所述弯折处,且相邻的两处弯折处的弯折方向相反。
[0009]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弯折处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20
°

[0010]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跌流箱位于所述沉砂池的斜上方。
[0011]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引水渠箱包括第一引水箱以及与所述第一引水箱连通的第二引水箱;
[0012]所述第一引水箱的入口形成为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二引水箱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引水箱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引水箱的出口形成所述出水口。
[0013]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引水箱呈喇叭状,且所述喇叭状的窄口端与所述第一引水箱连通,所述喇叭状的广口端与所述入流渠箱连通。
[0014]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沉砂池内设置有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和所述第二池体通过隔板分隔,且所述隔板自靠近所述沉砂池的进水口延伸至靠近所述沉砂池的出水口,以使得所述水流经所述过流管道分别流至所述第一池体和所述第二池
体内,所述第一池体具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池体具有第二出水口。
[0015]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沉砂口的进水口呈喇叭状,且所述喇叭状的窄口端靠近所述过流管道并与所述过流管道的出口连接。
[00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7]本公开提供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包括引水渠箱、入流渠箱、跌流箱、过流管道以及沉砂池;引水渠箱具有可供隧道中的水流进入的进水口以及可供水流流出的出水口,入流渠箱的进水口与引水渠箱的出水口连通,引水渠箱用于将隧道中的水流引流至入流渠箱中;入流渠箱内设置有格栅,格栅用于对进入至入流渠箱中的水流进行过滤;跌流箱的进水口与入流渠箱的出水口连通,跌流箱的出水口与过流管道的进口连通,过流管道的出口与沉砂池的进水口连通,以使经入流渠箱过滤后的水流依次由跌流箱、过流管道流至沉砂池中;过流管道为自跌流箱的出水口向沉砂池的进水口弯折延伸而成的蛇形结构,且过流管道的弯折处为弧形,过流管道的弯折处形成的夹角大于90
°
。本公开提供的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首先通过设置的引水渠箱对隧道的水流进行引流,然后再通过入流渠箱以及跌流箱将水流导流至过流管道内,从而使进入过流管道内的水的流态得以调整,同时,由于过流管道的弯折处形成的夹角较大使得过流管道的弯折较为缓和,进而使得通过过流管道流至沉砂池内的水流的流态较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沿A

A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0]图3

图4为本公开所述沉砂池在不同流量下的水流流速矢量图。
[0021]其中,1、引水渠箱;11、进水口;12、出水口;13、第一引水箱;14、第二引水箱;2、入流渠箱;21、进水口;22、格栅;23、出水口;3、跌流箱;31、进水口;32、出水口;4、过流管道;41、进口;42、出口;5、沉砂池;51、进水口;52、出水口;53、第一池体;54、第二池体;5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包括引水渠箱1、入流渠箱2、格栅22、跌流箱3、过流管道4以及沉砂池5;引水渠箱1具有可供隧道中的水流进入的进水口11以及可供水流流出的出水口12,入流渠箱2的进水口21与引水渠箱1的出水口12连通,引水渠箱1用于将隧道中的水流引流至入流渠箱中2;入流渠箱2内设置有格栅22,格栅22用于对进入至入流渠箱2中的水流进行过滤;跌流箱3的进水口31与入流渠箱2的出水口23连通,跌流箱3的出水口32与过流管道4的进口41连通,过流管道4的出口42与沉砂池5的进水口51连通,以使经入流渠箱2过滤后的水流依次由跌流箱3、过流管道4流至沉砂池5中;过流管道4为自跌流箱3的出水口32向沉砂池5的进水口51弯折延伸而成的蛇形结构,且过流管道4的弯折处S为弧形,过流管道4的弯折处S形成的夹角大于90
°
,本公开提供的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首先通过设置的引水渠箱1对隧道的水流进行引流,然后再通过入流渠箱2以及跌流箱3将水流导流至过流管道4内,从而使进入过流管道4内的水的流态得以调整,同时,由于过流管道4的弯折处S形成的夹角较大使得过流管道4的弯折较为缓和,进而使得通过过流管道4流至沉砂池5内的水流的流态较好。此外,本实施例
中,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不包括竖井。
[0023]图3示意了流量Q=31.00m3/s下沉砂池5内的水流的流速矢量图,图4示意了Q=16.50m3/s下沉砂池5内的水流的流速矢量图。由图3、图4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首先通过设置的引水渠箱1对隧道的水流进行引流,然后再通过入流渠箱2以及跌流箱3将水流导流至过流管道4内,且过流管道4的弯折处S形成的夹角较大使得过流管道4的弯折较为和缓,进而使得通过过流管道4流至沉砂池5内的水流的流态较好;且沉砂池5内水流呈明显旋流流态,周边旋流速度大,中心速度小,经申请人实测发现沉砂池5内的中心流速均小于0.5m/s,有利于泥沙沉降。且由图3和图4可见,沉砂池5的双池的水流的对称性有一定改善,有利于双池对称过流提高沉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水渠箱(1)、格栅(22)、入流渠箱(2)、跌流箱(3)、过流管道(4)以及沉砂池(5);所述引水渠箱(1)具有可供隧道中的水流进入的进水口(11)以及可供所述水流流出的出水口(12),所述入流渠箱(2)的进水口(21)与所述引水渠箱(1)的出水口(12)连通,所述引水渠箱(1)用于将所述隧道中的水流引流至所述入流渠箱(2)中;所述格栅(22)用于对进入至所述入流渠箱(2)中的水流进行过滤;所述跌流箱(3)的进水口(31)与所述入流渠箱(2)的出水口(23)连通,所述跌流箱(3)的出水口(32)与所述过流管道(4)的进口(41)连通,所述过流管道(4)的出口(42)与所述沉砂池(5)的进水口(51)连通,以使经所述入流渠箱(2)过滤后的水流依次由所述跌流箱(3)、所述过流管道(4)流至所述沉砂池(5)中;所述过流管道(4)为自所述跌流箱(3)的出水口(32)向所述沉砂池(5)的进水口(51)弯折延伸而成的蛇形结构,且所述过流管道(4)的弯折处为弧形,所述过流管道(4)的弯折处形成的夹角大于9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管道(4)具有至少两处所述弯折处,且相邻的两处弯折处的弯折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预处理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处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20
°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广华陈彦李文涛周建华李昀涛杜至力李鲁新金鹏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