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罩、散热装置及服务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2128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风罩、散热装置及服务器。导风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第一罩体设有导风腔及与导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罩体设置在第一罩体上,并与第一罩体围成降噪腔,围成降噪腔的第一罩体上设有多个流通口,降噪腔通过流通口与导风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相互配合围成降噪腔,降噪腔通过流通口与导风腔连通,噪声在导风罩处传播的过程中,能量被降噪腔消耗,实现降低噪声的作用。实现降低噪声的作用。实现降低噪声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风罩、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服务器
,具体涉及一种导风罩、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数据中心作为新的基建代表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建设和应用,为各行各业均提供了增长动力。为了最大化的利用资源,数据中心多在接近满负荷状态下运行,消耗大量电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噪声。噪声会对数据中心的运维人员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还容易超过国家环境标准,因此,进行降噪处理势在必行。
[0003]数据中心的噪声主要来自于服务器,服务器的噪声主要包括气动噪声和电磁噪声。气动噪声属于宽频噪声,在各个频率段都有,电磁噪声主要是单频噪声,对整体噪声影响较小。因此,服务器降噪主要是针对气动噪声进行降噪设计。常用的降噪方法包括被动降噪和主动降噪。被动降噪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应用吸音材料降低噪声,例如在风扇出风口加放由吸音材料组成的吸声装置,或者是在风扇后方和服务器出风口之间布置吸音材料,在机箱内侧布置吸音材料,或者在机柜内侧布置吸音材料。被动降噪技术都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通过吸音材料吸收噪声能量以达到降噪的目的;但需要布置大量的吸音材料,设计和生产都比较复杂,不适合大规模应用。主动降噪技术即在服务器内布置噪声传感器,探测噪声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由扬声器输出同频率、幅值相等且相位相反的声音,以达到降噪目的;降噪手段过于复杂,生产成本高,需要消耗额外的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导风罩、散热装置及服务器,在导风罩内增设降噪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适于大规模使用。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风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第一罩体设有导风腔及与导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罩体设置在第一罩体上,并与第一罩体围成降噪腔,围成降噪腔的第一罩体上设有多个流通口,降噪腔通过流通口与导风腔连通。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第一罩体的罩顶上设有向导风腔内部延伸的降噪槽,第二罩体设置在降噪槽处,并与降噪槽围成降噪腔。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降噪槽包括第一降噪槽,第一降噪槽设置在罩顶的侧部,导风腔包括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第一导风区位于第一降噪槽的侧部,第二导风区位于第一降噪槽远离第二罩体的一侧;第一降噪槽与第一导风区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流通口,和/或,第一降噪槽与第二导风区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流通口。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第一降噪槽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罩顶的两侧,第一导风区位于两个第一降噪槽之间。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降噪槽包括第一降噪槽和第二降噪槽,第一降噪槽具有两
个,两个第一降噪槽分别设置在罩顶的两侧,第二降噪槽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降噪槽设置在两个第一降噪槽之间;导风腔包括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第一导风区位于第一降噪槽和第二降噪槽之间,第二导风区位于第一降噪槽远离第二罩体的一侧;第一降噪槽与第一导风区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流通口,和/或,第一降噪槽与第一导风区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流通口,和/或,第一降噪槽与第二导风区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流通口,和/或,第二降噪槽与第二导风区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流通口。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流通口为长孔,流通口的长度方向与气体的流动方向垂直。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流通口为长孔,流通口的长度方向与气体的流动方向一致。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一体成型。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和上述的导风罩,进风口与散热风扇的出风端连通。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上述的散热装置。
[001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第一罩体设有导风腔及与导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罩体设置在第一罩体上,并与第一罩体围成降噪腔,围成降噪腔的第一罩体上设有多个流通口,降噪腔通过流通口与导风腔连通。
[0017]气流在导风罩的引导下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相互配合围成降噪腔,降噪腔通过流通口与导风腔连通,利用亥姆霍兹共振的原理,噪声在导风罩处传播的过程中,能量被降噪腔消耗,实现降低噪声的作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结构简单,无需布置吸音材料就可以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设计和生产都比较简单,占用的空间也较小,适合大规模应用。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风罩仅依靠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就实现了降低噪声的效果,降噪手段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无需消耗额外的电能。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0]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21]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一;
[0022]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二;
[0023]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4]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25]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一;
[0026]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风罩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二;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第一罩体;2、导风腔;21、第一导风区;22、第二导风区;3、第二罩体;4、降噪腔;5、流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1]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导风罩,包括第一罩体1和第二罩体3,第一罩体1设有导风腔2及与导风腔2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罩体3设置在第一罩体1上,并与第一罩体1围成降噪腔4,围成降噪腔4的第一罩体1上设有多个流通口5,降噪腔4通过流通口5与导风腔2连通。
[0032]气流在导风罩的引导下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第一罩体1和第二罩体3相互配合围成降噪腔4,降噪腔4通过流通口5与导风腔2连通,利用亥姆霍兹共振的原理,噪声在导风罩处传播的过程中,能量被降噪腔4消耗,实现降低噪声的作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罩结构简单,无需布置吸音材料就可以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风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罩体(1),设有导风腔(2)及与所述导风腔(2)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罩体(3),设置在所述第一罩体(1)上,并与所述第一罩体(1)围成降噪腔(4),围成所述降噪腔(4)的所述第一罩体(1)上设有多个流通口(5),所述降噪腔(4)通过所述流通口(5)与所述导风腔(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1)的罩顶上设有向所述导风腔(2)内部延伸的降噪槽,所述第二罩体(3)设置在所述降噪槽处,并与所述降噪槽围成所述降噪腔(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槽包括第一降噪槽,所述第一降噪槽设置在所述罩顶的侧部,所述导风腔(2)包括第一导风区(21)和第二导风区(22),所述第一导风区(21)位于所述第一降噪槽的侧部,所述第二导风区(22)位于所述第一降噪槽远离所述第二罩体(3)的一侧;所述第一降噪槽与所述第一导风区(21)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所述流通口(5),和/或,所述第一降噪槽与所述第二导风区(22)之间的槽壁上设有多个所述流通口(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噪槽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罩顶的两侧,所述第一导风区(21)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降噪槽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槽包括第一降噪槽和第二降噪槽,所述第一降噪槽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降噪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罩顶的两侧,所述第二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占乐刘羽杨振宇李龙翔王倩边晴云崔冰崔坤磊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