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0629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刷,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并且即使在负荷了过剩的刷洗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适当的刷洗压力进行刷洗。牙刷具有:配置于把持部(30),因与植毛面正交的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的变形部(70);不因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的第一区域(A1);以及不因第一方向的外力而非变形的第二区域(A2)。变形部具有由硬质树脂形成并将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连的硬质部(70H)、和由软质树脂形成并覆盖硬质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软质部。硬质部在将第一方向的长度设为d、将与长轴方向和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长度设为W时,在整个长轴方向上满足W>d的关系,硬质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d和硬质部的第二方向的长度W中的至少一方从长轴方向的前端朝向后端而逐渐扩大,并且经过极大值而逐渐缩小。值而逐渐缩小。值而逐渐缩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牙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牙刷。本申请基于2019年6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

12155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0002]80岁时具有20颗牙的人的比例约为5成,而老年人龋齿(根龋)的比例正在增加。根龋是因牙龈萎缩而露出的牙本质的龋齿,由于牙本质与牙釉质相比有机成分的构成比率较高,因此龋齿的进展快。作为上述牙龈萎缩的原因之一,可举出以大于适当值的刷洗压力进行刷洗的过度刷洗。
[0003]以往,作为用于降低过剩的刷洗压力的牙刷,例如公开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牙刷。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牙刷而言,在以手掌握柄法握持来进行刷洗时,手柄部的由拇指和食指握持的部位中的、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部位形成为向植毛面侧开口的U字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部位的周围被弹性体材料等软质树脂覆盖。
[0004]关于专利文献1中的上述结构的牙刷,记载了如下内容:通过使头部的载荷不仅对颈部施加弹力,还对手柄部的上述部位施加弹力,从而不会损伤牙龈,对牙齿和牙龈赋予轻柔且舒适的操作性,并且降低过剩的刷洗压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0049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6]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牙刷在负荷了过剩的刷洗压力的情况下,由于挠曲量小,因此存在无法降低过剩的刷洗压力,从而无法在适当的刷洗压力的范围内进行刷洗的问题。因此,考虑了通过增加所使用的软质树脂的量来增大挠曲量、降低过剩的刷洗压力的方法,但由于达到适当刷洗压力之前的挠曲量过大,因此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刷,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并且即使在负荷了过剩的刷洗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适当的刷洗压力进行刷洗。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牙刷,具有:头部,其设置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并具有植毛面;把持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头部靠后端侧;以及颈部,其配置在所述植毛面与所述把持部之间,所述头部和所述颈部由硬质树脂形成,所述牙刷具有:变形部,其配置于所述把持部,因与所述植毛面正交的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第一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变形部的所述前端侧,不因所述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及第二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变形部的所
述后端侧,不因所述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所述把持部在所述长轴方向上至少从该把持部的前端到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长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硬质树脂形成,所述变形部具有:硬质部,其由所述硬质树脂形成并将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连;以及软质部,由软质树脂形成并覆盖所述硬质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硬质部在将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设为d、将与所述长轴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长度设为W时,在整个所述长轴方向上满足W>d的关系,所述硬质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d和所述硬质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W中的至少一方从所述长轴方向的前端朝向后端逐渐扩大,并且经过极大值而逐渐缩小。
[0009]另外,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在整个所述长轴方向上满足d≤3.5mm的关系。
[0010]另外,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d的所述极大值设为a、将端部的最小值设为b时,由a/b表示的值为1.1以上且2.0以下。
[0011]另外,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大值a为1.5mm以上且3.5mm以下。
[0012]另外,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在将第二方向的长度W的所述极大值设为e、将端部的最小值设为f时,由e/f表示的值为1.2以上且7.5以下。
[0013]另外,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大值e为5.0mm以上且15.0mm以下,所述最小值f为2.0mm以上且8.0mm以下。
[0014]另外,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的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的所述长轴方向的长度为所述把持部的所述长轴方向的长度的10%以上且30%以下。专利技术效果
[0015]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提供一种牙刷,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并且即使在负荷了过剩的刷洗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适当的刷洗压力进行刷洗。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并且是牙刷1的主视图。图2是用包含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平面切断该牙刷1所得的剖视图。图3是构成该牙刷1的硬质部H的主视图。图4是图1中的A

A线剖视图。图5是将硬质部H中的硬质部70H的周边局部放大所得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对头部向背面侧施加了载荷时的位移与载荷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参照图1至图7对本专利技术的牙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并不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使各
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侧视时的与植毛面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将厚度方向上的植毛面侧作为正面侧、将与植毛面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来适当地进行说明。
[0018]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主视图。图2是用包含宽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平面切断牙刷1所得的剖视图。图3是构成牙刷1的硬质部H的主视图。
[0019]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具备:头部10,配置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以下简称为前端侧)且植入有刷毛的毛束(未图示);颈部20,延伸设置于头部10的长轴方向后端侧(以下简称为后端侧);以及把持部30,延伸设置于颈部20的后端侧且具有变形部70(以下将头部10、颈部20及把持部30合称为手柄体2)。
[0020]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是由硬质树脂形成的硬质部H和由软质树脂形成的软质部E一体成形而成的成形体。硬质部H分别构成头部10、颈部20、把持部30及变形部70的至少一部分。软质部E分别构成把持部30及变形部70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头部10和颈部20分别由硬质树脂形成,但也可以是一部分由上述软质树脂形成,例如表面的一部分被上述软质树脂覆盖等。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变形部70的把持部30的一部分分别由硬质树脂和软质树脂双方形成(详细情况后述)。
[0021][头部10]头部10在厚度方向(图1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一侧具有植毛面11。另外,以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将植毛面11侧作为正面方向的正面侧,将与植毛面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将与上述厚度方向和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或适当地作为侧面方向)。在植毛面11形成有多个植毛孔12。在植毛孔12植设有刷毛的毛束(未图示)。
[0022]头部10的宽度、即在正面侧与植毛面11平行且与长轴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具有:头部,其设置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并具有植毛面;把持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头部靠后端侧;以及颈部,其配置在所述植毛面与所述把持部之间,所述头部和所述颈部由硬质树脂形成,所述牙刷具有:变形部,其配置于所述把持部,因与所述植毛面正交的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第一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变形部的所述前端侧,不因所述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以及第二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变形部的所述后端侧,不因所述第一方向的外力而变形,所述把持部在所述长轴方向上至少从该把持部的前端到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长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硬质树脂形成,所述变形部具有:硬质部,其由所述硬质树脂形成并将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连;以及软质部,其由软质树脂形成并覆盖所述硬质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硬质部在将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设为d、将与所述长轴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长度设为W时,在整个所述长轴方向上满足W>d的关系,所述硬质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d和所述硬质部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竹茉以
申请(专利权)人:狮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