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84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边坡排水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沟,所述坡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排水框架,所述坡体的正面相对排水框架的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水管,所述坡体的正面相对导水管的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下水道,所述坡体的内腔设置有相对排水沟和下水道之间设置有引水管;该边坡排水结构,当雨水过大时,下水道内部积流雨水过多,为了防止发生溢流现象,当雨水超过虹吸管的上表面时,利用虹吸管两端液体的重量差距造成液体压力差距,液体压力差能够推动液体越过最高点,向低端排放,进而将下水道内部的雨水导入至分流排水渠内腔,实现分流功能。实现分流功能。实现分流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坡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边坡排水
,具体为一种边坡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边坡排水是指将地表水及边坡内部的水排出边坡的工作。水是造成边坡发生滑坡的重要诱导因素。边坡中的水通过对岩土体施加动水压力、静水压力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减弱岩体强度,使边坡失稳而产生滑坡,因此排水是防止滑坡的重要措施。
[0003]现有的高填方边坡排水设计通常是将一些简单的排水装置设置于边坡上进行排水,这种排水方式未考虑到边坡表面、底部稳固的因素,排水效率比较低,可能会有大量滞水存在,而边坡中的水会减弱岩体强度,会使边坡稳定性降低。边坡坡底是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防护技术对坡底的考虑不够充分,利于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另外,大部分高填方边坡坡体的后缘都没有设置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不能及时通畅雨水,对边坡后部区域可能会产生影响,当雨水过大不具有分流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具备排水效果好,边坡稳定性高,自动分流排水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边坡排水结构排水效果差,边坡稳定性低,不能自动分流排水的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边坡排水结构排水效果好,边坡稳定性高,自动分流排水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沟,所述坡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排水框架,所述坡体的正面相对排水框架的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水管,所述坡体的正面相对导水管的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下水道,所述坡体的内腔设置有相对排水沟和下水道之间设置有引水管,所述下水道的正面下侧固定连接有分流排水渠,所述下水道与分流排水渠之间设置有虹吸管,所述坡体的内腔相对排水框架的下侧铺设有砂砾层,所述砂砾层与排水框架的菱形框架之间设置有渗水槽,所述坡体的内腔相对砂砾层的下侧铺设有土工布,所述坡体的内腔相对土工布的下侧铺设有渗水层,所述坡体的内腔相对渗水层的下侧固定连接有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底部与引水管之间设置有分流管。
[0008]优选的,所述排水沟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贯穿排水沟的下侧壁,所述进水孔设置有五组,且均匀地分布在排水沟的内腔,当下雨时,坡体顶部的雨水落入排水沟的内腔,经过进水孔流入引水管,通过出水孔流入下水道,实现雨水排放。
[0009]优选的,所述排水框架为倾斜设置,且其倾斜角度与坡体坡度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排水框架为框架式结构,其内部由多组菱形框架拼接构成,当雨水落在坡体的斜坡上,雨水通过渗水槽砂砾层中,经过土工布的过滤和渗水层的渗水作用,能够
将雨水导入集流管的同时防止泥土进入集流管中,经过三组分流管的分段排流,将雨水集中导入引水管,实现快速排流功能。
[0011]优选的,两组相邻菱形框架之间开设有透水孔。
[0012]优选的,所述引水管为“L”形结构,所述引水管的顶部与进水孔的底部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引水管的末端延伸至下水道的内壁,所述下水道的内壁开设有与引水管末端相适配的出水孔,利用设置在排水框架上的透水孔,将雨水分层流下,最后通过导水管导入下水道,能够有效对雨水进行疏导排放,减缓雨水对坡体的冲击,防止坡体损坏。
[0014]优选的,所述虹吸管的右端延伸至下水道的下侧内壁,所述虹吸管的左端延伸至分流排水渠的内腔。
[0015]优选的,所述虹吸管的左端高度低于其右端高度。
[0016]优选的,所述集流管的左端与引水管连通,所述分流管设置有三组,且均匀地分布在集流管的下表面,当雨水过大时,下水道内部积流雨水过多,为了防止发生溢流现象,当雨水超过虹吸管的上表面时,利用虹吸管两端液体的重量差距造成液体压力差距,液体压力差能够推动液体越过最高点,向低端排放,进而将下水道内部的雨水导入至分流排水渠内腔,实现分流功能。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该边坡排水结构,当雨水落在坡体的斜坡上,雨水通过渗水槽砂砾层中,经过土工布的过滤和渗水层的渗水作用,能够将雨水导入集流管的同时防止泥土进入集流管中,经过三组分流管的分段排流,将雨水集中导入引水管,实现快速排流功能。
[0020]2.该边坡排水结构,通过利用设置在排水框架上的透水孔,将雨水分层流下,最后通过导水管导入下水道,能够有效对雨水进行疏导排放,减缓雨水对坡体的冲击,防止坡体损坏。
[0021]3.该边坡排水结构,当雨水过大时,下水道内部积流雨水过多,为了防止发生溢流现象,当雨水超过虹吸管的上表面时,利用虹吸管两端液体的重量差距造成液体压力差距,液体压力差能够推动液体越过最高点,向低端排放,进而将下水道内部的雨水导入至分流排水渠内腔,实现分流功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排水沟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坡体内腔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排水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坡体;2、排水沟;3、排水框架;4、渗水槽;5、挡板;6、导水管;7、出水孔;8、下水道;9、分流排水渠;10、虹吸管;11、进水孔;12、引水管;13、砂砾层;14、土工布;15、渗水层;16、集流管;17、分流管;18、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4,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包括坡体1,坡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沟2,坡体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排水框架3,坡体1的正面相对排水框架3的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板5,挡板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水管6,坡体1的正面相对导水管6的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下水道8,坡体1的内腔设置有相对排水沟2和下水道8之间设置有引水管12,下水道8的正面下侧固定连接有分流排水渠9,下水道8与分流排水渠9之间设置有虹吸管10,坡体1的内腔相对排水框架3的下侧铺设有砂砾层13,砂砾层13与排水框架3的菱形框架之间设置有渗水槽4,坡体1的内腔相对砂砾层13的下侧铺设有土工布14,坡体1的内腔相对土工布14的下侧铺设有渗水层15,坡体1的内腔相对渗水层15的下侧固定连接有集流管16,集流管16的底部与引水管12之间设置有分流管17。
[0029]排水沟2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11,进水孔11贯穿排水沟2的下侧壁,进水孔11设置有五组,且均匀地分布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包括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沟(2),所述坡体(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排水框架(3),所述坡体(1)的正面相对排水框架(3)的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板(5),所述挡板(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水管(6),所述坡体(1)的正面相对导水管(6)的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下水道(8),所述坡体(1)的内腔设置有相对排水沟(2)和下水道(8)之间设置有引水管(12),所述下水道(8)的正面下侧固定连接有分流排水渠(9),所述下水道(8)与分流排水渠(9)之间设置有虹吸管(10),所述坡体(1)的内腔相对排水框架(3)的下侧铺设有砂砾层(13),所述砂砾层(13)与排水框架(3)的菱形框架之间设置有渗水槽(4),所述坡体(1)的内腔相对砂砾层(13)的下侧铺设有土工布(14),所述坡体(1)的内腔相对土工布(14)的下侧铺设有渗水层(15),所述坡体(1)的内腔相对渗水层(15)的下侧固定连接有集流管(16),所述集流管(16)的底部与引水管(12)之间设置有分流管(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2)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孔(11),所述进水孔(11)贯穿排水沟(2)的下侧壁,所述进水孔(11)设置有五组,且均匀地分布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新西林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