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卡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44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退卡机构及卡托;所述金属壳体和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插槽,所述退卡机构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中间部及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的顶针配合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金属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顶针配合部包括从所述第二端部向下弯折延伸的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前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顶针配合部还包括从所述接触片弯折延伸于所述接触片前方的前反折片,所述前反折片设有与所述凹槽前后对齐的通孔,凹槽和通孔共同组成一个较深的顶针槽,防止顶针因凹槽较浅而滑脱,保证卡托正常退出插槽,退卡机构的退卡功能稳定可靠。退卡机构的退卡功能稳定可靠。退卡机构的退卡功能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卡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退卡机构的电子卡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高科技的日新月异,手机、平板等个人通讯设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越来越趋向于小型化发展,其中作为用户身份识别的电子卡,通过电子卡连接器实现与电路板的电性连接。
[0003]相关现有技术可以参考CN212136716U号专利公开的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金属壳体、退卡机构及卡托;所述金属壳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且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卡托插接的插槽,所述退卡机构设置于靠近插槽的插接口;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所述插槽在竖直方向上位于顶壁和绝缘本体之间,所述退卡机构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顶壁,所述退卡机构包括顶出片和转轴,所述顶出片设有顶针接触部和转轴定位孔,所述转轴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定位孔内,所述顶针接触部包括抽引凹槽,所述抽引凹槽用于与顶针配合;当顶针插入接触至抽引凹槽时,所述顶出片在顶针的抵推作用下能够绕转轴旋转以将卡托退出。但是,该抽引凹槽的深度受限,易造成顶针滑脱,丧失功能,影响卡托正常退出插槽。
[0004]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子卡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退卡功能稳定可靠的电子卡连接器。
[0006]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退卡机构及卡托;所述金属壳体包围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并且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插槽,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遮盖所述插槽的顶壁;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并且包括位于所述插槽的接触部;所述退卡机构位于所述插槽前端,并且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中间部及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的顶针配合部,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用于抵压所述卡托向前移动的顶出片,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顶壁转动连接,所述顶针配合部包括从所述第二端部向下弯折延伸的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前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卡托插接于所述插槽中,所述顶针配合部还包括从所述接触片弯折延伸于所述接触片前方的前反折片,所述前反折片设有与所述凹槽前后对齐的通孔。
[0007]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前反折片与所述接触片靠贴。
[0008]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凹槽采用抽引工艺形成。
[0009]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端部设有开口,所述顶针配合部还包括从所述接触片向后弯折延伸的后反折片,所述后反折片上端插入所述开口。
[0010]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接触片的第一边缘与所述前反折片连接,所述接触片的第二
边缘与所述后反折片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位于所述接触片的不同侧或同一侧。
[0011]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接触片的下边缘与所述前反折片连接。
[0012]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顶壁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凹设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向前贯穿所述顶壁,所述退卡机构容纳于所述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内设有转轴,所述中间部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枢转孔。
[0013]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凹陷部内设有位于所述转轴相对两侧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包括从所述凹陷部底面向上延伸的连接部及从所述连接部上端朝向所述转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中间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下方的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退卡机构向上运动。
[0014]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中间部的边缘压扁打薄形成。
[0015]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金属壳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设有和所述凹陷部贯通的穿孔,所述第一端部设有插入于所述穿孔的限制片。
[0016]本技术电子卡连接器的退卡机构的顶针配合部还包括从所述接触片弯折延伸于所述接触片前方的前反折片,所述前反折片设有与凹槽前后对齐的通孔,凹槽和通孔共同组成一个较深的顶针槽,防止顶针因凹槽较浅而滑脱,保证卡托正常退出插槽,退卡机构的退卡功能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图,未显示卡托。
[0019]图3为本技术电子卡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未显示卡托。
[0020]图4为本技术电子卡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电子卡连接器的退卡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电子卡连接器100,其包括金属壳体10、绝缘本体20、导电端子30、退卡机构40及卡托50。
[0023]金属壳体10包围在绝缘本体20外侧,并且与绝缘本体20之间形成有供卡托50插接的插槽25。
[0024]金属壳体10包括顶壁11及从顶壁11左右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侧壁12,插槽25在竖直方向上位于顶壁11和绝缘本体20之间。顶壁11包括主体部13和自主体部13向下凹设的凹陷部14,凹陷部14向前贯穿顶壁11。退卡机构40容纳于凹陷部14,有利于降低电子卡连接器100的高度。金属壳体10还包括连接于主体部13与凹陷部14之间的台阶部15,台阶部15呈倾斜状,从而有利于金属壳体10的加工。台阶部15设有贯穿台阶部15的穿孔150,穿孔150和凹陷部14贯通。
[0025]凹陷部14设有位于凹陷部14内的一对限位片141、一个止挡片142及转轴143,凹陷部14还具有形成对应的限位片141、止挡片142的冲压孔1410、1420。限位片141和止挡片142
可以起到退卡机构40的止挡作用,降低退卡机构40旋转过度的风险。
[0026]限位片141大致呈倒L形,其包括从凹陷部14底面向上延伸的连接部1411及从连接部1411上端朝向转轴143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限位部1412。止挡片142大致呈L字形状。止挡片142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部1421和连接于竖直部1421和凹陷部14的底面之间的圆滑过渡部1422,圆滑过渡部1422的设置,方便止挡片142的冲压成型。转轴143设置为从凹陷部14底面向上抽引形成的圆管结构,两限位片141位于该转轴143的相对两侧。
[0027]导电端子30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20的固定部(未标号)、自固定部延伸至插槽25内的延伸部31、连接于延伸部31末端的接触部32以及自延伸部31延伸入插槽25内的焊接脚33。接触部32用于与随卡托50插入至插槽25内的电子卡(未图示)电性接触,焊接脚33用于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0028]退卡机构40旋转地安装于金属壳体10的顶壁11,且位于插槽25的前端。退卡机构40包括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中间部43及与第二端部42连接的顶针配合部44,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连接于中间部43的相对两端,中间部43设有供金属壳体10转轴143插入的枢转孔430,中间部43两侧边缘设有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退卡机构及卡托;所述金属壳体包围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并且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插槽,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遮盖所述插槽的顶壁;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并且包括位于所述插槽的接触部;所述退卡机构位于所述插槽前端,并且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中间部及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的顶针配合部,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用于抵压所述卡托向前移动的顶出片,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顶壁转动连接,所述顶针配合部包括从所述第二端部向下弯折延伸的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前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卡托插接于所述插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配合部还包括从所述接触片弯折延伸于所述接触片前方的前反折片,所述前反折片设有与所述凹槽前后对齐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反折片与所述接触片靠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采用抽引工艺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设有开口,所述顶针配合部还包括从所述接触片向后弯折延伸的后反折片,所述后反折片上端插入所述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卡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少平成波陈高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惠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