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坐式四肢康复训练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康复器械
,具体涉及坐式四肢康复训练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脑中风患者逐年增多,并且年轻化趋势明显,致残率高,很多患者由于经济条件、当地康复医疗水平限制,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中风、脑外伤后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均因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这些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当然还有很多疾病的患者康复时都需要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以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增强其自立能力,改变其生活状态,使其最终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探索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技术和设备,一直是康复工作者努力研发的方向。
[0003]现有的康复训练设备,其运动模式都比较生硬、单一,通常都是单一的主动模式或被动模式,有些患者可能是手部恢复了自主运动能力,有些是腿部恢复了自主运动能力,有些是都已恢复了自主运动能力,还有一些可能都没有恢复需要被动训练,而现有的康复训练设备不能将其结合起来,以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坐式四肢康复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为空腔,其内设有多个配重块;支撑座(2),设置在底座(1)中部;两组训练机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支撑座(2)上,所述两组训练机构包括:两个座椅(21),分别相对设置在支撑座(2)顶部,所述座椅(21)包括靠背和坐垫,所述靠背和坐垫之间设有第一角度调节机构;两组腿部连杆(22),一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座椅(21)坐垫的一侧,所述腿部连杆(22)与坐垫之间设有第二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腿部连杆(22)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带;主动训练机构(3),设置在一个座椅(21)的一侧;被动训练机构(4),设置在另一个座椅(21)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式四肢康复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训练机构(3)包括:凸台(31),设置在底座(1)上;连接柱(32),为中空,倾斜设置,其一端穿过凸台(31)固定在凸台(31)的中部;第一转轴(33),水平设置在连接柱(32)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轴(33)依次穿过凸台(31)和连接柱(32)延伸至凸台(31)外;两个第一脚踏组件(34),分别设置在第一转轴(33)的两端,所述第一脚踏组件(34)包括:第一L型杆(341),其一端与第一转轴(33)的一端固定;脚踏(342),与第一L型杆(341)的另一端固定;第一齿轮(35),其中部套装固定在第一转轴(33)上;带轮(36),与第一齿轮(35)啮合,所述带轮(36)的中部套装固定有第一支撑杆(361),所述连接柱(32)的内侧壁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杆(361)的两端卡装在第一凹槽内;第二齿轮(37),与带轮(36)啮合;第二转轴(38),套装固定在第二齿轮(37)的中部,所述第二转轴(38)的两端穿过连接柱(32)延伸至连接柱(32)外;两个第一把手组件(39),分别设置在第二转轴(38)的两端,所述第一把手组件(39)包括:第二L型杆(391),其一端与第二转轴(38)的一端固定;第一把手(382),与第二L型杆(391)的另一端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式四肢康复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阻力装置(5),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转轴(33)上,位于凸台(31)的两侧,用于调节训练的阻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式四肢康复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装置(5)包括:套环(51),套装在第一转轴(33)上;连接板(52),其一端固定在套环(51)的侧壁;阻尼气缸(53),其活塞杆与连接板(52)的另一端铰接;滑轨(54),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滑轨(54)的两端设有挡板;第一滑块(55),卡装在滑轨(54)内并与滑轨(54)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蔡西国,曹留栓,杨阳,庄卫生,张月兰,马晓磊,梁晓琳,高健,李月龙,郝璐,申诗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