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218821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6

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6

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含有这些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它们的制备方法以及在抗肿瘤方面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恶性肿瘤治疗一直是世界性医学难题,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都把目标集中在肿瘤细胞上,然而肿瘤细胞是体内细胞变异产生的,不是外部入侵的病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无法清除干净,转移和复发的情况比比皆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选择性增强患者免疫应答为重点的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

T细胞治疗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将治疗目标从肿瘤细胞转移到免疫细胞上面,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来治疗肿瘤,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杀伤精准、副作用小、疗效持久、个性化程度高等优势。此外,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的特性,可以帮助患者形成记忆型免疫,在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上具有显著优势。目前,无论是久热不止的PD

1和PD

L1单抗,还是LAG3、OX40等仍在路上的靶点,无一例外都是围绕如何恢复T淋巴细胞功能或如何提高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的。然而,固有免疫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却长期没有得到发挥。事实上在整个肿瘤浸润区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约占肿瘤间质免疫细胞总数的50%以上,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围绕T细胞的过继转移细胞疗法和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基于TAMs的免疫疗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0003]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CSF

1)的过表达会导致其受体CSF

1R的异常激活,促进大量的巨噬细胞向肿瘤细胞趋化,浸润肿瘤组织,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TAMs分化,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阻断CSF

1/CSF

1R信号传导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在肿瘤部位的浸润,抑制M2型TAMs的分化,并减缓原发性肿瘤生长、减少肿瘤转移。CSF

1R小分子抑制剂通过竞争性地占据CSF

1R的ATP结合位点,抑制CSF

1R的激活,可以阻断CSF

1/CSF

1R信号传导,抑制TAMs的存活和分化,改善肿瘤微环境,实现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因此,以CSF

1R为靶标的小分子抑制剂为肿瘤等疾病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以及对CSF

1R抑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多个活性良好的CSF

1R抑制剂陆续进入临床研究。
[0004]虽然CSF

1R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大多数正在开发中的CSF

1R抑制剂由于调节TAMs的方式单一,作为单一药物对结直肠癌等实体瘤的疗效有限,缓解率较低。因此,如何获得高活性的新型CSF

1R小分子抑制剂实现对结直肠癌等实体瘤高效、精准的治疗是目前CSF

1R抑制剂研究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本专利技术通过对CSF

1R蛋白结合口袋的分析研究,基于老药Sunitinib的吲哚酮骨架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和系统的活性筛选,发现了对结直肠癌等实体瘤治疗效果显著的6

位取代的吲哚酮类新型CSF

1R抑制剂候选化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式I所示的6

位取代的吲哚酮类衍生物,以及它们的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6

位取代的吲哚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异构体、前药、多晶型物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07][0008]其中:
[0009]A环选自5~6元芳杂环、苯环、多取代的5~6元芳杂环、多取代的苯环、单取代的5~6元芳杂环或单取代的苯环;
[0010]R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R1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R2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R3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R4选自氢原子、羟基、烷基、烷氧基、(CH2)
m
NR7R8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5]R5和R6分别选自氢、甲基、或者R5和R6形成环丙烷;
[0016]R7和R8分别选自氢、烷基、环烷基及杂环烷基一种或几种;
[0017]R7和R8可以形成一个4

7元杂环烷基,其中4

7元杂环内含有一个或多个N、O、S原子,且4

7元杂环上被一个或多个烷基取代;
[0018]X选自C原子或N原子;
[0019]Y选自C原子或N原子;
[0020]Z选自CONH、NHCO、SO2NH或NHSO2;
[0021]n是0或1;
[0022]m是1

6。
[0023]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典型化合物如下,但不限于:
[0024]表1.化合物的编号、名称及结构
[0025][0026][0027][0028][0029][0030][0031][0032][0033][003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6

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合成路线。
[0035]第一种合成路线:
[0036][0037]第一步:化合物II和氯甲酸苯酯在碱的作用下,反应生成化合物III;
[0038]具体步骤,将化合物II溶解于无水四氢呋喃,后依次加入K2CO3,氯甲酸苯酯,室温反应4h。LC

MS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抽滤,滤饼用少量四氢呋喃洗涤,真空干燥得到化合物III;
[0039]第二步:化合物III和IV在TEA,DMAP的作用下,反应生成化合物V;
[0040]具体步骤,将化合物III、IV和DMAP溶解于DCM,于搅拌下加入TEA,加热至50℃反应20h。LC

MS监测反应完毕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减压浓缩,乙酸乙酯打浆纯化,抽滤,滤饼用少量乙酸乙酯洗涤,真空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6

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异构体、前药、多晶型物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如式I所示:其中:A环选自5~6元芳杂环、苯环、多取代的5~6元芳杂环、多取代的苯环、单取代的5~6元芳杂环或单取代的苯环;R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R1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R2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R3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R4选自氢原子、羟基、烷基、烷氧基、(CH2)
m
NR7R8中的一种或几种;R5和R6分别选自氢、甲基、或者R5和R6形成环丙烷;R7和R8分别选自氢、烷基、环烷基及杂环烷基一种或几种;R7和R8形成一个4

7元杂环烷基,其中4

7元杂环内含有一个或多个N、O、S原子,且4

7元杂环上被一个或多个烷基取代;X选自C原子或N原子;Y选自C原子或N原子;Z选自CONH、NHCO、SO2NH或NHSO2;n是0或1;m是1

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6

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异构体、前药、多晶型物或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6

位取代的吲哚酮衍生物选自:(S,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吡咯烷
‑2‑
甲酰胺盐酸盐;(R,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吡咯烷
‑2‑
甲酰胺盐酸盐;(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哌啶
‑4‑
甲酰胺盐酸盐;(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哌啶
‑2‑
甲酰胺盐酸盐;(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哌啶
‑3‑
甲酰胺盐酸盐;(S,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吡咯烷
‑3‑
甲酰胺盐酸盐;
(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吡咯烷
‑1‑
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哌啶
‑1‑
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4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二乙氨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二甲氨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乙氨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丙氨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叔丁氨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环戊氨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3‑
吗啉基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吡咯烷
‑1‑
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哌啶
‑1‑
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4

甲基哌嗪
‑1‑
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二乙氨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吗啉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环戊氨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5‑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基)
‑2‑
(4

甲基哌嗪
‑1‑
基)乙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N

(5

((6

(3

(5

(叔丁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5‑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5‑
((6

(3

(5

甲基异恶唑
‑3‑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5‑
((2

氧化
‑6‑
(3

(3

(三氟甲基)异恶唑
‑5‑
基)脲基)吲哚
‑3‑
亚基)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5‑
((6

(3

(3

(叔丁基)
‑1‑
甲基

1H

吡唑
‑5‑
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5‑
((6

(3

(4


‑3‑
(三氟甲基)苯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N

(2

(二乙氨基)乙基)

2,4

二甲基
‑5‑
((2

氧化
‑6‑
(3

(三氟甲基)吡啶
‑3‑
基)脲基)吲哚
‑3‑
亚基)甲基)

1H

吡咯
‑3‑
甲酰胺;(Z)
‑5‑
((6

(3

(4

(叔丁基)
‑3‑
氯苯基)脲基)
‑2‑
氧化吲哚
‑3‑
亚基)甲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立宏王均伟吕祁王丹潘祥戎全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