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电推进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水下电推进装置主要有喷水推进、螺旋桨推进装置两大类,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均为电能驱动螺旋桨或水泵等结构,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对水体做功产生推力。现有的推进技术装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0003]内存在着大量的机械旋转部件,其对旋转密封要求较高,由于机械运动装置固有的摩擦与疲劳特性,其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对保养维护要求较高。并且,重量体积庞大,进一步限制了其在水下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小型水下载体上的使用,其功率密度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无机械旋转部件等活动部件,不仅可靠性高,而且结构简便、重量轻,能提高功率密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包括:推进流道和放电电极组件;所述推进流道为两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进流道和放电电极组件;所述推进流道为两端开口的腔体;所述放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推进流道内;所述放电电极组件包括至少一对放电电极对;工作时,所述推进流道内通入流体介质,所述放电电极组件在接入电压时,产生放电并作用于所述流体介质,从而产生绝热膨胀气泡,所述绝热膨胀气泡推动所述流体介质流动,实现水下推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间距小于设定距离;工作时,所述推进流道内通入所述流体介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接入高压电,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放出的高压电击穿所述流体介质,从而产生所述绝热膨胀气泡,所述绝热膨胀气泡推动所述流体介质流动,实现水下推进;所述高电压为大于第一设定电压值的电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对,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均为片状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推进流道的径向相对设置;工作时,所述推进流道内通入所述流体介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接入低压电,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对所述流体介质电解产生电解气体,当电解结束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接入高压电,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放出的高压电击穿所述电解气体,从而产生所述绝热膨胀气泡,所述绝热膨胀气泡推动所述流体介质流动,实现水下推进;所述高电压为大于第一设定电压值的电压;所述低电压为小于第二设定电压值的电压;所述第一设定电压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定电压值。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电极阵列脉冲放电水下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低压直流电源、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储能电容、隔离电压变送器和功率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低压直流电源、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所述隔离电压变送器和所述功率开关连接;所述第一低压直流电源通过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与所述储能电容连接;所述储能电容分别与所述隔离电压变送器和所述功率开关连接;所述功率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当接收到动力控制信号时,根据所述隔离电压变送器测得的所述储能电容两端的电压,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对接收到的直流电进行转换,得到所述高压电,所述高压电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萍,王章陶,王兴坚,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