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849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8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用于实现对野大豆的预处理,有助于后续的机械碾磨。它包括:底座;浸泡桶,浸泡桶设置在底座的第一端,浸泡桶内腔包括四个独立的浸泡腔;移动架,移动架活动设置在浸泡桶上方,移动架底部设置支腿,支腿底部设有滚轮与地面接触;在移动架上转动安装有转盘,转盘底部设有起吊机构;吊篮,吊篮钩挂在起吊机构上,吊篮内侧用于放置野大豆;冲洗桶,冲洗桶设置在底座的第二端,冲洗桶的内腔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第一冲洗腔和一个第二冲洗腔,在冲洗桶侧壁固定有水管,水管上设有位于第二冲洗腔上方的喷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对野大豆的高效浓硫酸浸泡预处理,利于后续机械碾磨对硬实的辟破除。利于后续机械碾磨对硬实的辟破除。利于后续机械碾磨对硬实的辟破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野大豆硬实处理
,具体地说是一种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野生大豆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害、营养丰富等许多优良性状,保存和利用这些珍贵资源意义深远。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大豆,为抗拒恶劣的环境,其种子外围形成了坚固的保护层,使得种子的硬实率很高,有的高达96%以上。在自然条件下需要5

7年才能全部吸水发芽,这就导致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大豆种子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为使人工栽培及进一步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人们探索采用冷冻、浓硫酸浸泡、温水浸泡和机械碾磨等方法,以破除野生大豆硬实的种皮,提高发芽率。机械碾磨是一种较好的硬实性破除方式,但使用机械碾磨方式,难免会对种胚造成损伤。为通过机械碾磨方式对硬实性进行破除,并减轻对种胚的损伤,在进行机械碾磨前,对野大豆进行预处理,具有很大的帮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用于实现对野大豆的预处理,有助于后续的机械碾磨,促进野大豆硬实性的破除。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0005]底座;
[0006]浸泡桶,所述浸泡桶设置在底座的第一端,浸泡桶内腔包括四个独立的浸泡腔,在其中一个浸泡腔内设有滤网;
[0007]移动架,所述移动架活动设置在浸泡桶上方,移动架底部设置支腿,支腿底部设有滚轮与地面接触;在移动架上转动安装有转盘,转盘底部设有起吊机构;
[0008]吊篮,所述吊篮钩挂在起吊机构上在起吊机构的作用下上下移动,吊篮内侧用于放置野大豆;
[0009]冲洗桶,所述冲洗桶设置在底座的第二端,冲洗桶的内腔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第一冲洗腔和一个第二冲洗腔,在冲洗桶侧壁固定有水管,水管上设有位于第二冲洗腔上方的喷头。
[0010]进一步地,在浸泡桶内设有十字形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浸泡桶内腔分成四个浸泡腔。
[0011]进一步地,在冲洗桶内设有人字形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冲洗桶的内腔分成两个第一冲洗腔和一个第二冲洗腔。
[0012]进一步地,在移动架上设有固定环,所述转盘转动安装在固定环上,在移动架上固定有旋转电机,在旋转电机输出端固定有与转盘啮合的齿轮,在转盘内壁设有齿。
[0013]进一步地,起吊机构包括固定在转盘底部的起吊电机、固定在起吊电机输出端的
线轮、缠绕在线路上的拉线,拉线末端设置挂钩。
[0014]进一步地,移动架包括顶板、固定在顶板侧壁上的四根横杆,在每一横杆的底部固定有一根支腿。
[0015]进一步地,在第一隔板上设有三根转移管,三根转移管分别将设有滤网的浸泡腔与其它三个浸泡腔连通在一起,带有滤网的浸泡腔内的浓硫酸经转移管进入相应的其它浸泡腔内。
[0016]进一步地,在喷头上设有若干紧密排列的喷孔。
[0017]进一步地,在转盘的顶部设有第一定位环,在转盘的底部设有第二定位环,起吊电机固定在第二定位环的底部。
[0018]进一步地,固定环上表面为承载面,第一定位环与承载面接触且转动连接。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可以实现对野大豆在浓硫酸内的浸泡,浸泡完成后,将野大豆转移至带有滤网的浸泡腔内进行浓硫酸的过滤。在转移吊篮的过程中,吊篮沿周向移动且始终位于浸泡腔上方,滴落的硫酸落回浸泡箱内,进而避免浪费。在冲洗桶内对野大豆进行清洗和冲洗,以洗掉浓硫酸后便于对野大豆进行机械碾磨,由于野大豆种皮已被浓硫酸浸泡,当对野大豆进行机械碾磨时,可以很容易的去除硬实,进而避免单纯使用机械碾磨的方式去除硬实时,存在的硬实破除不到位或硬实破除过头导致的种胚损伤。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1]图2为浸泡桶的俯视图;
[0022]图3为移动架的正视图;
[0023]图4为移动架的仰视图(去除支腿);
[0024]图5为顶板的剖视图;
[0025]图6为吊篮的俯视图;
[0026]图7为吊篮在浸泡桶内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8]图中:1浸泡桶,11防护桶,12第一隔板,13浸泡腔,14转移管,15滤网,2顶板,21横杆,22防护罩,23支腿,24滚轮,25固定环,26承载面,3转盘,31旋转电机,32齿轮,33第一定位环,34第二定位环,4起吊电机,41线轮,42拉线,43挂钩,5吊篮,51底网,52吊绳,53吊环,6底座,7冲洗桶,71第二隔板,72第一冲洗腔,73第二冲洗腔,74水管,75喷头,8浓硫酸,9清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浸泡桶1、移动架、起吊机构、转盘3、吊篮5、底座6和冲洗桶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0]如图1所示,底座6为专利技术的基础部件,在底座的第一端固定有浸泡桶1,在底座的第二端固定有冲洗桶7。如图2所示,浸泡桶1为圆形结构且顶部敞口,浸泡桶为金属材质,在浸泡桶的内侧设有防护桶11,在防护桶内设有十字形的第一隔板12,第一隔板的设置将浸
泡桶的内侧分成四个相互独立的浸泡腔13,在其中一个浸泡腔的上部设有滤网15,滤网的设置,用于实现对浓硫酸的过滤。在其余三个浸泡腔内设有转移管14,转移管固定在第一隔板上,转移管的设置将上述三个浸泡腔与放置滤网的浸泡腔连通在一起。在转移管上设有阀门,以便于转移管的开启。转移管设置在第一隔板的中部,这样,便于放置滤网的浸泡腔内的浓硫酸的流出,放置滤网的浸泡腔的底部高于其余三个浸泡腔的底部,这样便于放置滤网的浸泡腔内的浓硫酸的流出。
[0031]使用时,在未放置滤网的三个浸泡腔内加入浓硫酸,将野大豆放置在吊篮5内,通过吊篮将野大豆吊入浸泡腔内,进而使得野大豆在浓硫酸内浸泡30min。如图6所示,吊篮5为圆柱形的中空结构,吊篮顶部敞口,吊篮的底部设有底网51,在吊篮的顶部通过四根吊绳52连接有吊环53,以便于吊篮的起吊。
[0032]使用时,将装载有野大豆的吊篮吊入浸泡腔内,使得野大豆在浓硫酸内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完成后向上提拉吊篮,将野大豆从浓硫酸内吊出,然后将该吊篮转移至滤网上方,将吊篮内的野大豆倒入滤网上进行过滤,野大豆上粘附的浓硫酸在自重下滴落在放置有滤网的浸泡腔内,实现对浓硫酸的收集。
[0033]为实现对吊篮的起吊,在浸泡桶上方设有移动架,如图3至图5所示,移动架包括顶板2、与顶板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四根横杆21、固定在每一根横杆底部的竖向设置的支腿23、转动安装在支腿底部的滚轮24、固定在顶板顶部的防护罩22、固定在防护罩上的旋转电机31、固定在旋转电机输出端的齿轮32、与顶板转动连接且与齿轮啮合的转盘3,在顶板底部设有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浸泡桶,所述浸泡桶设置在底座的第一端,浸泡桶内腔包括四个独立的浸泡腔,在其中一个浸泡腔内设有滤网;移动架,所述移动架活动设置在浸泡桶上方,移动架底部设置支腿,支腿底部设有滚轮与地面接触;在移动架上转动安装有转盘,转盘底部设有起吊机构;吊篮,所述吊篮钩挂在起吊机构上在起吊机构的作用下上下移动,吊篮内侧用于放置野大豆;冲洗桶,所述冲洗桶设置在底座的第二端,冲洗桶的内腔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第一冲洗腔和一个第二冲洗腔,在冲洗桶侧壁固定有水管,水管上设有位于第二冲洗腔上方的喷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浸泡桶内设有十字形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浸泡桶内腔分成四个浸泡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冲洗桶内设有人字形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冲洗桶的内腔分成两个第一冲洗腔和一个第二冲洗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前野大豆硬实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移动架上设有固定环,所述转盘转动安装在固定环上,在移动架上固定有旋转电机,在旋转电机输出端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娜娜宫永超丁汉凤王栋李润芳田汝美张小燕刘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