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7594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药剂效果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完整无损的甘薯薯块先进行药剂处理,然后将薯块静置使薯块晾干;在薯块表面制造等距且大小均匀的多个深入真皮的伤口;对薯块无伤口部位用保鲜膜保护后,使用可侵染薯块新鲜伤口的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向薯块伤口处喷雾接种,晾干后保湿培养;当空白对照薯块伤口内生长的菌丝覆盖范围开始超出伤口边缘时,对各处理薯块伤口发病情况进行统计,计算薯块表面伤口的发病率,完成测定。该方法与实际生产中药剂处理薯块的时机完全一致,最大限度的模拟了病菌侵染薯块伤口的自然过程。该方法填补了技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价值。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剂效果评价
,具体涉及一种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中国甘薯种植面积约670万hm2,年产量约1亿t,居世界首位。甘薯以块根作为主要的营养物质储藏载体,含水量高、组织柔嫩,容易在采收、运输、储藏过程中出现薯块损伤,其中伤皮现象最为普遍。薯皮对薯块有保护作用,一旦受损就容易造成病害侵染,从而引起薯块变质、腐烂,严重的可引起储藏期烂窖,损失巨大。
[0003]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手段来降低因薯块损伤造成的收获后损耗,一种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或是利用外源激素等刺激薯块快速愈合伤口;另一种是施用药剂,防止受损部位被病菌侵染破坏,形成新的侵染源。在选择处理薯块的杀菌剂或保鲜剂时,需进行药剂的筛选试验选取效果理想的药剂种类加以推广应用。
[0004]现阶段普遍采用的药剂筛选方法是首先人工在无病薯块上随机制造擦伤伤口;然后与已经发病的薯块在水中混合放置一段时间或放入孢子悬浮液中接种;晾干后进行药剂处理,通过对薯块喷雾或浸薯块进行;储藏一段时间后对每个薯块的病情严重度进行主观分级,计算每个处理的病情指数后再进行防治效果计算。该方法采取的是先人为制造随机伤口,然后进行伤口的病原菌接种,最后进行药剂处理,虽然能够成功进行伤口接菌,但是存在明显的不足:(1)该方法中薯块伤口产生与药剂处理的时间顺序与实际生产不符。薯块收获时,有损伤且无法自然愈合的薯块会被捡出。完好的商品薯在入窖前或调运前会进行药剂保护处理,而薯块伤口基本上是在入窖和运输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由于该方法的试验步骤和实际应用中药剂使用和薯块伤口产生的顺序有出入,即先有病原菌侵染伤口,后进行药剂处理,不适合评价药剂是否有保护薯块伤口免遭病菌侵染的作用;(2)接菌的方式与自然传播不符。薯块伤口被病原菌侵染,特别是储藏期和运输期间,只需环境湿度较大,或有凝结水滴存在即可通过子囊孢子或其他孢子或菌丝完成。该方法的接菌方式是病薯和有伤口的健薯在水中混合放置或是放入孢子悬浮液中,在实际生产中是不会发生这类情况的。(3)评价发病严重度的方法是对整个薯块进行主观分级,受薯块本身影响较大,不够客观。每个薯块的形状均不相同,人为随机制造的伤口分布和大小也有差别,每个薯块的接种量也不好控制,病斑的扩大也会受薯块外形的影响,以上原因会导致发病严重度不同,对后期的药剂防治效果评价造成干扰。(4)发病调查以薯块为单位进行,每个薯块仅有一个数据,如果想增加样本量,提高评价精度,就需要增加薯块的使用量。甘薯薯块体积较大,增加薯块数量会造成接种病原菌、药剂处理、放置等环节操作难度增加,还会造成接种和药剂处理等环节薯块间有差异。所以,该方法虽然能够保证甘薯薯块接种,但无法模拟自然状态下的薯块受伤及病害侵染过程,不适合进行药剂对伤口保护作用的评价,难以提高样本数量,评价精度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能够客观评价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的保护作用,有效减少甘薯薯块在储藏运输过程中的病害损失,建立了一种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该方法先对甘薯薯块进行药剂处理,然后制造伤至真皮的伤口,采取微量喷雾的接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条件下病菌侵染薯块伤口的过程;通过在同一薯块制造多个相同大小伤口及微量喷雾接种,使统计同一薯块的伤口发病率成为新的病情调查方法,且每个薯块可单独统计出发病率,使客观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高。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0007]1.选择无明显损伤和畸形的甘薯薯块,洗净晾干备用。
[0008]2.进行药剂对薯块的处理,处理方式为浸薯块、喷淋薯块或熏蒸薯块。图1所示的即为药剂浸薯块。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采用清水处理薯块并晾干。
[0009]3.将薯块静置一段时间,可根据所用药剂的作用原理调整静置时间,保证薯块充分晾干,施用无内吸作用的药剂后,静置时间不超过6小时。施用内吸性药剂后,静置时间不少于3小时。
[0010]4.采用等距多刀口的刮丝刀或其他工具,在药剂处理过的甘薯块一面制造切开真皮的伤口,伤口最好成排排列,各个伤口间距离在5~10mm,伤口深度在1mm左右,伤口直径为4mm~5mm,每个薯块伤口数5~20个。
[0011]5.选择可侵染薯块新鲜伤口的病原菌,根据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或菌悬液,利用手持微量喷雾器(雾滴直径小于50微米,每分钟喷雾量小于500毫升)对薯块的伤口面喷雾。喷雾时,将同一重复的薯块排放在一起,伤口面向上,用保鲜膜将整个薯块覆盖固定,在伤口部位将保鲜膜开口,露出全部伤口,且利用保鲜膜伸展性将开口边缘贴合在伤口区域之外,喷雾对准薯块伤口面的斜上方,使雾滴飘落在伤口面,以喷湿伤口面而无明显流液现象为宜,即可停止接种。
[0012]6.接种后的薯块去掉保鲜膜静置通风,待薯块伤口面无明显湿痕后,立即进行避光保湿培养。培养温度为25℃~28℃,将薯块平放在容器中,伤口面朝上,不能堆叠,设保湿装置(如盛有水的小水杯,湿润的吸水纸等),容器加盖或用薄膜覆盖,注意盖或薄膜不能接触薯块的伤口面。培养时间为7~15d。
[0013]7.达到培养时限(空白对照处理的伤口内菌丝覆盖范围开始超出伤口边缘)后,将薯块从容器中取出,对每个薯块的伤口数和发病伤口数计数。计算每个薯块的发病率,以及每重复和每处理的薯块发病率,根据发病率评价药剂对薯块伤口的保护作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0015]现有技术采取的是先制造擦伤伤口,水中与病薯混合或用孢子悬浮液浸泡接种,然后施药处理,最后通过对薯块整体发病分级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该方法无法模拟甘薯薯块伤口被病菌侵染的自然发病情况;而且不能保证每个薯块的接种量一致;特别是由于施用药剂在接种后,施用药剂前病菌侵染伤口的情况受多种条件影响,伤口病菌侵染情况的不同又会影响施药后的效果,容易造成不同批次试验的结果不一致;薯块整体发病易受薯块本身形状、大小、伤口部位和形状的影响,容易造成不同批次间结果差异大;样本量不易扩大,整体样本数偏小。
[0016]本专利技术采取先进行药剂处理,一定时间后在同一薯块上制造多个规则伤口,将薯
块伤口外其他部位用保鲜膜保护后,使用相同浓度菌液或孢子悬浮液微量喷雾接种,统计薯块伤口发病率进行保护效果计算。该方法与实际生产中药剂处理薯块的时机完全一致,最大限度的模拟了病菌侵染薯块伤口的自然过程。该方法填补了技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017]而且该方法创新了人工制造伤口的形式,采取一个薯块上制造多个排列整齐的伤口,伤口大致一致,从而可以按照单一薯块的伤口感病数进行计算每块甘薯的伤口感染率,规避了因为薯块形状,伤口部位等造成的病害发展不一致现象,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0018]另外,微量喷雾接种可保证接种效率的同时,结合保鲜膜保护,避免大液量冲刷薯块表面破坏药剂对薯块的保护。
[0019]再者,将调查时间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完整无损的甘薯薯块先进行药剂处理,然后将薯块静置使薯块晾干,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采用清水处理薯块并晾干;(2)在薯块表面制造等距且大小均匀的多个深入真皮的伤口;(3)对薯块无伤口部位用保鲜膜保护后,使用可侵染薯块新鲜伤口的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向薯块伤口处喷雾接种,晾干后去掉保鲜膜保湿培养;(4)当空白对照组的薯块伤口内生长的菌丝覆盖范围开始超出伤口边缘时,对各处理薯块伤口发病情况进行统计,计算薯块表面伤口的发病率,完成测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处理方式为浸薯块、喷淋薯块或熏蒸薯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为采用0.3%四霉素水剂制备而成,有效成分用量为4 mg/L、6 mg/L、8 mg/L、10 mg/L。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施用无内吸作用的药剂后,静置时间不超过6小时;施用内吸性药剂后,静置时间不少于3小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为在药剂处理过的甘薯块一面制造切开真皮的伤口,伤口成排排列,各个伤口间距离在5~10 mm,伤口深度在1 mm,伤口直径为4mm~5mm,每个薯块伤口数5~20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药剂对甘薯薯块新鲜伤口保护作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原菌为引起甘薯黑斑病的病原菌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胜乔奇张振臣王爽王永江田雨婷赵付枚王英志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