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7338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该逃生装置设置于水电站的排烟竖井内,排烟竖井下端经底部通道连通地下厂房,排烟竖井上端经顶部通道延伸至地面;所述逃生装置包括轨道和能随水位上浮的逃生舱,其中轨道竖直固定于所述排烟竖井内壁上且通长布置,逃生舱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安装于轨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水淹厂房发生时为地下厂房人员及时、安全地撤离提供一种可靠的逃生装置,该种装置结构简单,不需要外部动力,在水淹厂房事故发生时,逃生舱能够自动利用水的浮力上浮,从而避免了人员被淹没在水中,给后续救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给后续救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给后续救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


技术介绍

[0002]水电站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一般包括大坝、水库、引水系统、地下厂房、发电设备、尾水系统等。引水系统把上游水库的水引至地下厂房内,推动水轮发电机组旋转,从而把上游水库和下游河道水位高程差产生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流经水轮发电机组的水体通过尾水系统排至下游河道(见附图1)。
[0003]对于中高水头的水电站,尤其是抽水蓄能电站,发电厂房往往采取地下厂房的型式,即发电厂房的高程比下游河道水位低。对于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发电厂房一般比下游河道水位低30~80m。因此,对于地下厂房水电站,若引水系统或者尾水系统发生事故,造成水体流入地下厂房,则会造成水淹厂房的事故。
[0004]近年来,国内外水淹厂房事故时有发生,给人员、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地下厂房与外界的通道往往较长,当发生极端水淹厂房事故时,人员往往来不及逃生。为了避免水淹厂房造成人员伤害,目前地下厂房水电站一般设置了避难仓,即发生事故后,人员可进入其中避难,等待救援。但目前的避难仓多为固定式,水淹厂房事故发生后仍处于地下厂房内,人员被困其中;因为地下厂房及避难仓被水淹没,外界救援需先进行排水作业,再实施救援,往往时间较长,给救援工作的及时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逃生装置设置于水电站的排烟竖井内,排烟竖井下端经底部通道连通地下厂房,排烟竖井上端经顶部通道延伸至地面;
[0007]所述逃生装置包括轨道和能随水位上浮的逃生舱,其中轨道竖直固定于所述排烟竖井内壁上且通长布置,逃生舱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安装于轨道上。从而保证逃生舱上浮的稳定性。
[0008]正常状态时所述逃生舱停放于所述排烟竖井下端位置;为了不影响平时的排烟,所述排烟竖井内壁上制有从下方底部通道延伸至正常停放状态下逃生舱上方的局部排烟槽。
[0009]所述逃生舱顶部固定有吊环Ⅰ,所述排烟竖井顶部固定有吊环Ⅱ,吊环Ⅱ与吊环Ⅰ之间能通过吊起逃生舱的吊具相连。
[0010]所述逃生舱顶部设有顶部密封门。
[0011]所述逃生舱分隔成若干层上下分布的舱室,最下层舱室的侧壁上设有进人密封
门,舱室之间经内部密封门连通,舱室内设有与内部密封门对应的内部爬梯。
[0012]所述逃生舱内对应各舱室均设有若干通气管,通气管上端露出于逃生舱顶部,通气管下端延伸至逃生舱内相应舱室,能够保证内部空气的流通。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在水淹厂房发生时为地下厂房人员及时、安全地撤离提供一种可靠的逃生装置,该种装置结构简单,不需要外部动力,在水淹厂房事故发生时,逃生舱能够自动利用水的浮力上浮,从而避免了人员被淹没在水中,给后续救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且逃生舱设置通气孔,始终通向大气,舱内无需常备氧气瓶。本技术将逃生舱安装于现有的排烟竖井,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配合局部排烟槽基本不影响排烟竖井的功能。本技术将逃生舱安装于轨道上,仅可上下移动,保证逃生舱上浮的稳定性,确保上浮过程安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水电站典型布局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中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的A

A剖面图。
[0017]图中:1、逃生仓;2、进人密封门;3、爬梯;4、内部密封门;5、顶部密封门;6、通气管;7、吊环Ⅰ;8、导轨;9、预埋件;10、排烟竖井;11、入岩锚筋;12、局部排烟槽;13、吊环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实施例为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设置于水电站的排烟竖井10内,排烟竖井10下端经底部通道连通地下厂房,排烟竖井10上端经顶部通道延伸至外界地面。
[0019]本例中逃生装置包括轨道和能随水位上浮的逃生舱,其中轨道经预埋件9竖直固定于排烟竖井10内壁上,且轨道沿排烟竖井10通长布置;逃生舱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安装于轨道上。
[0020]本实施例中逃生舱分隔成上、中、下三层舱室,下层舱室的侧壁上设有进人密封门2,上、下的舱室之间经内部密封门4连通,逃生舱顶部设有顶部密封门5,舱室内设有与内部密封门4或顶部密封门5对应的内部爬梯3。
[0021]本实施例中逃生舱内对应各舱室均设有若干通气管6,通气管6上端露出于逃生舱顶部,通气管6下端延伸至逃生舱内相应舱室,各层通气孔独立设置,能够保证各舱室内部空气的流通。
[0022]本例中逃生舱顶部固定有吊环Ⅰ7,排烟竖井10顶部经入岩锚筋11固定有吊环Ⅱ13,吊环Ⅱ13与吊环Ⅰ7之间经能吊起逃生舱的吊具相连。
[0023]本实施例中逃生舱在正常状态时停放于排烟竖井10下端位置,便于地下厂房内的人员进入;地下厂房内水位升高并进入排烟竖井10时,逃生舱在水位作用下沿轨道随着排烟竖井10内水位上升而上升。
[0024]为了保证平时排烟竖井10通道的畅通,排烟竖井10侧壁局部挖有局部排烟槽12,该局部排烟槽12从下方的底部通道延伸至正常停放状态下逃生舱的顶面以上。
[0025]本实施例中地下厂房位于山洞内,其底部高层107.0m均处于上水库水位675m和下
水库水位208以下,当引水系统或者尾水系统发生事故,例如地下厂房与引水系统或者尾水系统相连接处发生破裂,则引水系统或者尾水系统内的水体将进入地下厂房内,地下厂房水位逐渐升高,此时厂房内的人员通过102.0m高层的底部通道迅速撤离到逃生舱内,先进入的人员从内部爬梯3到上层舱室,上层舱室人员满后,关闭上、中层之间的内部密封门4;同样,当中层舱室人员满后,关闭中下层之间的内部密封门4;下层舱室人员满后,关闭侧面进人密封门2。当厂房内的水体淹没到逃生舱高层时,逃生舱自动在浮力作用下随着水位上升而上升,由于设置有导轨8,从而保证逃生舱上浮的稳定性。当地下厂房内水位上升到一定的稳定水位时,逃生舱也将停止上升,漂浮在排烟竖井10水面上方,此时内部人员可以打开顶部密封门5,外部救援人员可以从排烟竖井10的218.7高层的顶部通道,通过缆绳等工具向上救出舱内人员或采取其他措施,例如通过吊具与逃生舱顶固吊环Ⅰ7相连,从而把逃生舱向上吊出,最终使逃生舱内的人员通过排烟竖井10顶部通道向外撤离。
[0026]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技术构思,而非对本技术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逃生装置设置于水电站的排烟竖井内,排烟竖井下端经底部通道连通地下厂房,排烟竖井上端经顶部通道延伸至地面;所述逃生装置包括轨道和能随水位上浮的逃生舱,其中轨道竖直固定于所述排烟竖井内壁上且通长布置,逃生舱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安装于轨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正常状态时所述逃生舱停放于所述排烟竖井下端位置;所述排烟竖井内壁上制有从下方底部通道延伸至正常停放状态下逃生舱上方的局部排烟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地下厂房浮力式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舱顶部固定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军刘艳红舒崚峰周杰邱绍平陆星张新汪德楼张盛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