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涡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6845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24
蒸汽涡轮具备:蒸汽涡轮转子,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一对轴承,将蒸汽涡轮转子支承为围绕轴线可以旋转;蒸汽涡轮机室,在这些一对轴承之间包围蒸汽涡轮转子;机室支承部,从下方支承蒸汽涡轮机室;及第一加热部,设置于机室支承部,并可以加热机室支承部。并可以加热机室支承部。并可以加热机室支承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蒸汽涡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蒸汽涡轮。
[0002]本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9月11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

165348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技术介绍

[0003]蒸汽涡轮具备:蒸汽涡轮转子,围绕轴线进行旋转;一对轴承,将该蒸汽涡轮转子的两端支承为可以旋转;蒸汽涡轮机室,在这些轴承彼此之间,覆盖蒸汽涡轮转子;及机室支承部,支承蒸汽涡轮机室。蒸汽涡轮转子具有:柱状转子主体,沿着轴线延伸;及多个动叶片层,设置于该转子主体的外周面。在蒸汽涡轮机室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动叶片层交替排列的多级静叶片层(参考下述专利文献1)。
[0004]在此,为了提高蒸汽涡轮的性能,重要的是减小作为旋转体的蒸汽涡轮转子与作为静止体的蒸汽涡轮机室之间的间隙,降低因蒸汽泄漏引起的损失。具体而言,要求尽可能减小动叶片层的尖端(前端)与蒸汽涡轮机室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静叶片层的尖端(前端)与转子主体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0005]以往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9

0525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9]然而,有时蒸汽涡轮转子和蒸汽涡轮机室分别通过单独的支承结构物支承在地面上。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蒸汽涡轮转子与蒸汽涡轮机室之间热伸长的大小不同,因此当蒸汽涡轮启动或停止时,有可能导致旋转体与静止体接触。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接触而预先确保间隙较大的情况下,由于额定运行时的间隙变得过大,因此有可能导致蒸汽涡轮的性能降低。
[0010]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间隙抑制得较小而进一步提高了性能的蒸汽涡轮。
[0011]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蒸汽涡轮具备:蒸汽涡轮转子,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一对轴承,将该蒸汽涡轮转子支承为围绕所述轴线可以旋转;蒸汽涡轮机室,在所述一对轴承之间包围所述蒸汽涡轮转子;机室支承部,从下方支承该蒸汽涡轮机室;及第一加热部,设置于所述机室支承部,并可以加热该机室支承部。
[0013]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蒸汽涡轮具备:蒸汽涡轮转子,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一对轴承,将该蒸汽涡轮转子支承为围绕所述轴线可以旋转;蒸汽涡轮机室,在所述一对轴承之间包围所述蒸汽涡轮转子;及机室支承部,从下方支承该蒸汽涡轮机室,所述蒸汽涡轮机室具有将
彼此的凸缘对齐结合的上半机室及下半机室,还具备固定于这些上半机室及下半机室各自的凸缘的侧面并可以加热这些凸缘的第二加热部。
[0014]专利技术效果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将间隙抑制得较小而进一步提高了性能的蒸汽涡轮。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涡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7]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涡轮的结构的剖视图,是表示蒸汽涡轮转子的配置的图。
[0018]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硬件结构图。
[0019]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0020]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蒸汽涡轮的结构)
[0022]以下,参考图1至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涡轮100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蒸汽涡轮100具备蒸汽涡轮转子1、轴承2、蒸汽涡轮机室3、机室支承部4、第一加热部5、第二加热部6、温度检测系统T、间隙检测部7及控制装置90。
[0023]蒸汽涡轮转子1呈沿轴线A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并且以围绕该轴线Ax可以旋转的状态由轴承2支承。如图2所示,蒸汽涡轮转子1具有沿着轴线Ax延伸的圆柱状转子主体1S和设置于该转子主体1S的外周面上的动叶片层1B。另外,图2中仅示意性地示出动叶片层1B的外形。动叶片层1B在转子主体1S的外周面上沿轴线Ax方向隔开间隔排列有多个。
[0024]轴承2在蒸汽涡轮转子1的两端部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如图2所示,这些轴承2是支承由转子主体1S引起的径向荷载的径向轴承。轴承2具有轴承主体2H和支承该轴承主体2H的轴承支承部件2S。轴承主体2H中插通有转子主体1S的端部。另外,虽然未详细图示,但是除了作为径向轴承的轴承2以外,还可以设置支承轴线Ax方向的荷载的推力轴承。并且,图2中省略了上述机室支承部4的图示。
[0025]蒸汽涡轮机室3从外周侧包围蒸汽涡轮转子1中的轴承2之间的部分。蒸汽涡轮机室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结合的上半机室31及下半机室32和静叶片层31S。上半机室31呈以轴线Ax为中心的半圆筒状,并且具有朝下方开口的上半机室主体31H和与上半机室主体31H设置成一体的上半凸缘31F(凸缘)。上半凸缘31F从上半机室主体31H的开口部的端缘朝向水平面内的外侧呈板状突出。在上半凸缘31F上设置有用于将该上半凸缘31F支承于后述机室支承部4上的支承部Sp。
[0026]同样地,下半机室32呈以轴线Ax为中心的半圆筒状,并且具有朝上方开口的下半机室主体32H和与下半机室主体32H设置成一体的下半凸缘32F(凸缘)。下半凸缘32F从下半机室主体32H的开口部的端缘朝向水平面内的外侧呈板状突出。在下半凸缘32F上设置有用于将该下半凸缘32F支承于后述机室支承部4上的支承部Sp。
[0027]通过使这些上半凸缘31F和下半凸缘32F从上下方向彼此抵接而形成有蒸汽涡轮机室3。在蒸汽涡轮机室3的内部形成有容纳上述蒸汽涡轮转子1的空间。如图2所示,在上半
机室31的内周面及下半机室3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朝向该空间部突出的静叶片层31S。虽然未详细图示,但是静叶片层31S与蒸汽涡轮转子1的动叶片层1B在轴线Ax方向上交替排列有多个。并且,在蒸汽涡轮机室3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引导蒸汽的进气孔3H和用于将蒸汽排出到外部的排气孔3E。
[0028]如此构成的蒸汽涡轮机室3由机室支承部4从下方支承于基座40上。机室支承部4在轴线Ax方向上的蒸汽涡轮机室3的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在基座40上形成有朝下方凹陷的开口部40H,在蒸汽涡轮机室3中下半机室32的大部分埋设于该开口部40H内。
[0029]在机室支承部4上设置有用于加热该机室支承部4的第一加热部5。作为第一加热部5,具体而言,优选使用因电流流过时的内部电阻而发热的电热加热器。
[0030]此外,在上述上半凸缘31F及下半凸缘32F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加热部6。第二加热部6加热这些上半凸缘31F及下半凸缘32F。第二加热部6在上半凸缘31F及下半凸缘32F的侧面(即,朝向水平方向的表面)上分别各设置有一个。作为第二加热部6,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与第一加热部5相同的电热加热器。
[0031]在上述轴承2、上半机室主体31H、上半凸缘31F、下半凸缘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蒸汽涡轮,其具备:蒸汽涡轮转子,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一对轴承,将该蒸汽涡轮转子支承为围绕所述轴线可以旋转;蒸汽涡轮机室,在所述一对轴承之间包围所述蒸汽涡轮转子;机室支承部,从下方支承该蒸汽涡轮机室;及第一加热部,设置于所述机室支承部,并可以加热该机室支承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涡轮,其中,所述蒸汽涡轮机室具有将彼此的凸缘对齐结合的上半机室及下半机室,具备固定于这些上半机室及下半机室各自的凸缘的侧面并可以加热这些凸缘的第二加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还具备:温度检测系统,检测所述轴承、所述凸缘及所述机室支承部中的至少一个的温度;及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来切换所述第一加热部及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涡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步骤:在所述蒸汽涡轮启动前,将所述第一加热部设为开启状态;在所述蒸汽涡轮启动时,将所述第一加热部设为关闭状态;及在所述温度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达到预先确定的目标值时,将所述第一加热部再次设为开启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蒸汽涡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蒸汽涡轮启动前,通过将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诚浜田雄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动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