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5705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包括设置井圈、嵌设在井圈上的井盖主体、设置在井盖主体底部的沉降监控器、设置在井盖主体上的沉降示警机构、多个嵌设在井盖主体上且呈周向均布的阻水塞、以及设置在所述井圈上且用于控制阻水塞升降的排水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沉降监控器监测井盖沉降,同时用于控制示警灯的开启与关闭,多个呈周向布设的示警灯发射的可见光束形成示警光网,在不占用道路面积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示警车辆及行人,夜间示警效果更好;通过设置排水控制机构控制阻水塞的升降,在降水量过大时控制阻水塞下降进行强力排水,能够极大程度上加快排水速度,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出行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井盖与井圈
,具体涉及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好,各类市政公用管道越来越多,管网的检查井也随之增多,城市汽车保有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道路在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也随处可见。作为市政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查井对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程和施工组织要求开挖,基坑开挖时无放坡,导致检查井基坑开挖平面尺寸偏小或不规则,基底面积较少,机械无法压实,井室砌筑后,周边回填范围缩小,回填工作面狭窄,夯实机具无法展开工作,致使回填土压实度与路基压实度形成密度差,导致周边回填土在车辆竖向荷载作用下,逐渐竖向下沉,从而导致井面下沉,严重影响了路面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出行,甚至引发交通事故。此外,沉降后的井盖结构若不及时进行检修处理,易在井盖处形成积水,影响车辆和行人的正常行驶。因此,如何避免城市道路检查井带来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路面人员避让沉降区域、提醒维修人员及时修复并及时加大排水量避免路面积水是现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通过设置沉降监控器监测井盖沉降,同时用于控制示警灯的开启与关闭,使整个沉降监测和示警过程高度自动化,多个呈周向布设的示警灯发射的可见光束形成示警光网,显示出沉降区域的大致范围,在不占用道路面积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示警车辆及行人,夜间示警效果更好;此外,通过设置排水控制机构控制阻水塞的升降,在降水量过大时控制阻水塞下降,从而打开强力排水孔进行强力排水,能够极大程度上加快排水速度,减少路面积水,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出行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井体上的井圈、嵌设在所述井圈上的井盖主体、设置在井盖主体底部的沉降监控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井盖主体上的沉降示警机构、多个嵌设在井盖主体上且呈周向均布的阻水塞、以及设置在所述井圈上且用于控制阻水塞升降的排水控制机构;
[0005]所述沉降示警机构包括多个沿井盖主体上表面呈周向均匀布设的沉降示警单元,所述井盖主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沉降示警单元安装的凹槽,所述沉降示警单元包括设置在凹槽内且向上发射可见光束的示警灯和覆盖在凹槽槽口的过滤钢网,可见光束穿过过滤钢网至井盖主体顶部,所述凹槽底部开设有贯穿井盖主体的通孔,所述示警灯由所述沉降监控器进行控制;
[0006]所述井盖主体上开设有基础排水孔和与阻水塞配合的强力排水孔,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基础排水孔旁侧,所述排水控制机构包括与多个阻水塞底部固定连接的安装基础环、用于带动多个阻水塞升降的丝杆导轨和用于控制丝杆导轨工作的电机,丝杆导轨与安装基础环之间通过水平连杆连接。
[0007]上述的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力排水孔为圆台型排水孔,所述阻水塞为与所述圆台型排水孔相匹配的圆台型阻水塞。
[0008]上述的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圈包括用于安装丝杆导轨的井框和设置在井框顶部外侧的法兰式上盘面,所述井框上开设有用于嵌设井盖主体的环形槽。
[0009]上述的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钢网顶部与井盖主体顶部齐平。
[0010]上述的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钢网与井盖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钢网周侧固定设置有连接固定板,连接固定板通过沉头螺栓与井盖主体连接,连接固定板顶部与井盖主体顶部齐平。
[0011]上述的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监控器包括监测报警模块和与监测报警模块连接且用于测量井盖主体底部与井底之间的距离的红外激光测距器,所述监测报警模块包括控制器和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且用于与中心服务器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红外激光测距器和湿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示警灯和电机由所述控制器控制。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呈周向布设的示警灯,其发射的可见光束形成示警光网,显示出沉降区域的大致范围,在不占用道路面积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示警车辆及行人,夜间示警效果更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通孔防止凹槽内积压雨水、污水等液体,避免示警灯长时间浸泡在液体中,同时能够通过通孔清除一部分灰尘,延长示警灯的使用寿命。
[0015]3、本技术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过滤钢网阻挡绝大部分杂质进入凹槽内,此外当凹槽内杂质过多时还可拆除过滤钢网清理杂质,保证示警灯的正常工作。
[0016]4、本技术通过设置沉降监控器监测井盖沉降,同时用于控制示警灯的开启与关闭,使整个沉降监测和示警过程高度自动化,便于减少现场巡检的次数,提高管理效率,经济实用。
[0017]5、本技术通过设置排水控制机构控制阻水塞的升降,在降水量过大时控制阻水塞下降,从而打开强力排水孔进行强力排水,能够极大程度上加快排水速度,减少路面积水,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出行安全;此外在沉降监控器监测井盖沉降后,也可以打开阻水塞,防止由于井盖主体沉降形成的低洼区域积水过多,时刻保证路面的洁净。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通过设置沉降监控器监测井盖沉降,同时用于控制示警灯的开启与关闭,使整个沉降监测和示警过程高度自动化,多个呈周向布设的示警灯发射的可见光束形成示警光网,显示出沉降区域的大致范围,在不占用道路面积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示警车辆及行人,夜间示警效果更好;此外,通过设置排水控制机构控制阻水塞的升降,在降水量过大时控制阻水塞下降,从而打开强力排水孔进行
强力排水,能够极大程度上加快排水速度,减少路面积水,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出行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001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2]图3为图1中沉降示警机构、基础排水孔、湿度传感器、阻水塞和井盖主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排水控制机构和阻水塞的俯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阻水塞打开时的使用状态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井盖主体;
ꢀꢀꢀꢀꢀꢀꢀꢀꢀꢀꢀ2‑
凹槽;
ꢀꢀꢀꢀꢀꢀꢀꢀꢀꢀꢀꢀꢀꢀꢀ3‑
可见光束;
[0027]4‑
示警灯;
ꢀꢀꢀꢀꢀꢀꢀꢀꢀꢀꢀꢀꢀ5‑
过滤钢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井体(7)上的井圈、嵌设在所述井圈上的井盖主体(1)、设置在井盖主体(1)底部的沉降监控器和湿度传感器(15)、设置在井盖主体(1)上的沉降示警机构、多个嵌设在井盖主体(1)上且呈周向均布的阻水塞(16)、以及设置在所述井圈上且用于控制阻水塞(16)升降的排水控制机构;所述沉降示警机构包括多个沿井盖主体(1)上表面呈周向均匀布设的沉降示警单元,所述井盖主体(1)上开设有供所述沉降示警单元安装的凹槽(2),所述沉降示警单元包括设置在凹槽(2)内且向上发射可见光束(3)的示警灯(4)和覆盖在凹槽(2)槽口的过滤钢网(5),可见光束(3)穿过过滤钢网(5)至井盖主体(1)顶部,所述凹槽(2)底部开设有贯穿井盖主体(1)的通孔(6),所述示警灯(4)由所述沉降监控器进行控制;所述井盖主体(1)上开设有基础排水孔(12)和与阻水塞(16)配合的强力排水孔(17),所述湿度传感器(15)设置在基础排水孔(12)旁侧,所述排水控制机构包括与多个阻水塞(16)底部固定连接的安装基础环(18)、用于带动多个阻水塞(16)升降的丝杆导轨(19)和用于控制丝杆导轨(19)工作的电机(20),丝杆导轨(19)与安装基础环(18)之间通过水平连杆(2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排水沉降示警井盖与井圈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力排水孔(17)为圆台型排水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峰张云飞魏辉李任李朝成余锋涛杨爱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