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5216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57
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包括内围网,该内围网包括前网和一对与前网左右两侧边连接的侧网,在侧网与前网之间形成有转角,特点:在内围网的其中一转角的外侧设置有一外围网,外围网将该转角包围并且外围网的两端分别与前网和对应一侧的侧网连接形成包围结构,内围网在对应于外围网的位置处设捕捉装置,捕捉装置设在内围网的下端贴靠于水平地面的位置处,捕捉装置为喇叭状结构并且两端分别构成有一大开口和一小开口,大开口和小开口之间构成有一通道,大开口与内围网固定并且与内围网相通,小开口向外围网一侧斜向上延伸,小开口的直径小于大开口的直径。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够将上岸的蟾蜍聚拢并便于养殖人员捕捉,提高捕捉效率。高捕捉效率。高捕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蟾蜍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蟾蜍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挖掘,但野生蟾蜍的数量远远达不到人们所需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人工养殖蟾蜍,幼蟾蜍在变态后需要在陆地上进行养殖,完成变态的幼蟾蜍会沿着水塘的坡岸爬到陆地上来活动,养殖人员会沿着水塘的坡岸围隔一圈内围网来防止蟾蜍爬出坡岸区域,随后养殖人员会对蟾蜍进行捕捉并移送至另外的养殖区域中,但是由于坡岸的区域往往较大,养殖人员很难快速地进行捕捉并且会出现漏捕的情况。已有技术中人们只能通过缩小坡岸区域范围来提高捕捉效率,这会大大限制蟾蜍的养殖规模,从而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无法满足养殖户的实际需求。
[0003]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够将上岸的蟾蜍聚拢并便于养殖人员捕捉的围网结构。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有助于改进内围网结构来自动将上岸的蟾蜍聚拢而便于养殖人员的捕捉,提高了养殖人员捕捉蟾蜍的效率。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包括一内围网,该内围网包括一前网和一对与前网左右两侧边连接的侧网,在侧网与前网之间形成有转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围网的其中一转角的外侧设置有一外围网,所述外围网将该转角包围并且外围网的两端分别与前网和对应一侧的侧网连接形成包围结构,所述的内围网在对应于外围网的位置处设置有一捕捉装置,该捕捉装置设置在内围网的下端贴靠于水平地面的位置处,所述的捕捉装置为喇叭状结构并且两端分别构成有一大开口和一小开口,所述的大开口和小开口之间构成有一通道,所述的大开口与内围网固定并且与内围网相通,所述的小开口向外围网一侧斜向上延伸,所述小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大开口的直径。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大开口的下端埋入水平地面3cm~6cm,所述小开口向上延伸并距离水平地面8cm~12cm。
[000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围网与内围网的高度为40cm~60cm。
[0008]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围网与内围网均采用的是十目尼龙网结构。
[0009]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围网与内围网的上边沿分别设置有一圈外围网挡边和一圈内围网挡边。
[0010]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围网围隔成半圆形、矩形结构中的一种。
[0011]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在内围网上设置捕捉装置的结构,因而蟾蜍在依靠本能沿内围网爬动过程中会钻入捕捉装置的大开口内并沿通道向上攀爬并通过小开口落入外围网中,因而实现了聚拢蟾蜍并便于养殖人员捕捉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养殖人员捕捉蟾蜍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内围网、11.前网、12.侧网、13.转角、14.内围网挡边;2.外围网、21.外围网挡边;3.捕捉装置、31.大开口、32.小开口、33.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5]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16]请参阅图1,本技术涉及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包括一内围网1,该内围网1包括一前网11和一对与前网11左右两侧边连接的侧网12,在侧网12与前网11之间形成有转角13。作为本技术的技术要点:在前述内围网1的其中一转角13的外侧设置有一外围网2,前述外围网2将该转角13包围并且外围网2的两端分别与前网11和对应一侧的侧网12连接形成包围结构,前述的内围网1在对应于外围网2的位置处设置有一捕捉装置3,该捕捉装置3设置在内围网1的下端贴靠于水平地面的位置处,前述的捕捉装置3为喇叭状结构并且两端分别构成有一大开口31和一小开口32,前述的大开口31和小开口32之间构成有一通道33,前述的大开口32与内围网1固定并且与内围网1相通,前述的小开口32向外围网2一侧斜向上延伸,前述小开口32的直径小于所述大开口31的直径。
[0017]进一步地,前述大开口31的下端埋入水平地面3cm~6cm,前述小开口32向上延伸并距离水平地面8cm~12cm,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大开口31的下端埋入水平地面5cm,前述小开口32向上延伸并距离水平地面10cm。
[0018]进一步地,前述外围网2与内围网1的高度为40cm~60cm,本实施例中前述外围网2与内围网1的高度优选为50cm。
[0019]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外围网2与内围网1均采用的是十目尼龙网结构。
[0020]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外围网2与内围网1的上边沿分别设置有一圈外围网挡边21和一圈内围网挡边14。
[0021]进一步地,前述外围网2围隔成半圆形、矩形结构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前述外围网2围隔成半圆形结构。
[0022]请继续参阅图1,先将前述的内围网1设置在养殖蟾蜍的坡岸旁并通过前网11和侧网12将坡岸包围,再将前述的外围网2设置在内围网1的其中任一转角13处,最后将捕捉装置3设置在内围网1上,当蟾蜍变态上岸后,蟾蜍会依靠本能沿着前述的前网11和侧网12爬动,当蟾蜍经过捕捉装置3的大开口31时会向通道33内爬动,进而穿过通道33及小开口32后
落入外围网2内,进入前述外围网2的蟾蜍由于小开口32距离地面一定高度而无法爬会内围网1内,从而实现了聚拢蟾蜍的目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拢蟾蜍的围网结构,包括一内围网(1),该内围网(1)包括一前网(11)和一对与前网(11)左右两侧边连接的侧网(12),在侧网(12)与前网(11)之间形成有转角(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围网(1)的其中一转角(13)的外侧设置有一外围网(2),所述外围网(2)将该转角(13)包围并且外围网(2)的两端分别与前网(11)和对应一侧的侧网(12)连接形成包围结构,所述的内围网(1)在对应于外围网(2)的位置处设置有一捕捉装置(3),该捕捉装置(3)设置在内围网(1)的下端贴靠于水平地面的位置处,所述的捕捉装置(3)为喇叭状结构并且两端分别构成有一大开口(31)和一小开口(32),所述的大开口(31)和小开口(32)之间构成有一通道(33),所述的大开口(32)与内围网(1)固定并且与内围网(1)相通,所述的小开口(32)向外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秀琴马哲洋刘龙徐建荣陈志祥刘凤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稻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