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394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包括:输送管、漂浮装置和加压装置,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挖泥船船体连接,所述漂浮装置与输送管连接,用于将输送管漂浮在水面上,并且呈现一定的坡度使输送更加顺畅,排距更远,所述加压装置与漂浮装置相连接,用于对输送管进行加压以增加排距,同时可以使漂浮装置快速安装与收纳,此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解决了现有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时压力较小,导致难以运输过长距离,且实施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的问题,该装置安装简单,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便于安装与收纳,能够稳定的给输送管加压增加排距,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人们使用。方便人们使用。方便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
,具体为一种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挖泥船就是负责清挖水道与河川淤泥,以便其他船舶顺利通过。还是吹沙填海的利器。有绞吸式挖泥船、耙吸挖泥船等类型。河道的畅通全指望于挖泥船。
[0003]国内在管道输送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运用还不够成熟。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气液、气固和固液形式的两相流流动在工业领域的研宄比较多,而对固液气三相流输送的研宄很少,在疏浚工程领域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固液两相流输送。对加气助推浆体输送的研究,仅有武汉理工大学的学者熊庭对加气助送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管道内三相流的阻力计算模型; 2010年以来,熊庭优化改造了原有的加气输送试验平台,评价了不同加气设备的功效和加气输送减阻效果,为管道加气输送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0004]目前,疏浚行业正往河湖水库的环保清淤领域拓展业务,针对小型装配式绞吸船在较多的河湖水库环保清淤工程中排距难以满足要求问题,疏浚传统领域主要采用接力泵站来增加排距。然而,接力泵站的安装维护困难,实施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并且设备漏油等问题会对滞洪区造成二次污染。为此,我们提出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增加排距且便于安装和拆卸的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挖泥船船体连接;漂浮装置,所述漂浮装置与输送管连接,用于将输送管漂浮在水面上,并且呈现一定的坡度使输送更加顺畅,排距更远;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与漂浮装置相连接,用于对输送管进行加压以增加排距,同时可以使漂浮装置快速安装与收纳,该装置安装简单,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便于安装与收纳,能够稳定的给输送管加压增加排距,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人们使用。
[0007]优选的,所述漂浮装置包括充气管,所述输送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漂浮筒,多个所述漂浮筒的半径大小沿输送管递减,多个所述漂浮筒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防止输送管转动的限位浮块,所述充气管贯穿且连通所有的漂浮筒,所述充气管与加压装置连接,所述漂浮筒内设有便于对输送管进行加压运输的加压机构,便于使输送管呈现一定的倾斜角度输送,达到增加排距的目的。
[0008]优选的,所述加压机构包括开设在漂浮筒和输送管上的多个加压槽,多个所述加压槽均为倾斜方向,便于推动内部的泥水进行运输,所述加压槽内设有便于单向加压排气
防止气体逆流的进排气装置,便于对输送管内的泥水进行加气加压,增加排距。
[0009]优选的,所述加压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螺纹连接有多个用于与挖泥船船体螺纹连接的螺母,所述机体内开设有装置腔,所述装置腔内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转动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机体内开设有加压腔,所述加压腔内滑动连接有加压块,所述加压块的侧面开设有凹槽,所述推动杆远离转轴的一端与凹槽转动连接,所述机体上设有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用于快速切换装置腔的加压方向,便于对充气管加压或者对充气管抽气,从而便于漂浮装置的启动和拆装,便于对漂浮筒加压和抽气,从而便于使用和装置的拆除。
[0010]优选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机体上开设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上开设有与加压腔相连通的连通腔,所述连通腔的两侧均开设有连通管,所述机体的侧面开设有两个与连通管相连通的排气管,任意一个所述排气管与充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与其相连通,所述转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机体上设有便于对转盘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两个所述连通管内均设置进排气装置,便于快速切换装置腔的加压方向,便于对充气管加压或者对充气管抽气,从而便于漂浮装置的启动和拆装。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贯穿机体顶面且与机体滑动连接的插块,所述转盘上开设有两个沿转盘圆心对称分布的插槽,所述插块与任意一个插槽向插接,所述插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手,所述拉手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与机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便于对转盘进行限位,使其在工作时位置稳定不偏移。
[0012]优选的,所述进排气装置包括与连通管或加压槽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内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滑动管,所述滑动管和固定管之间设有环形腔,所述滑动管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与固定管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滑动管的一端开设有锥形孔,所述滑动管上开设有与锥形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滑动管的侧面开设有与第二通孔相连通的侧孔,所述固定管上开设有多个与侧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固定管上开设有与环形腔相连通的第四通孔,便于实现气体的单向流动,防止气体和泥水逆流。
[0013]优选的,所述把手上设有便于指示气流方向的指向标,便于指示气流方向,方便人们判断此时是处于加压状态还是排气状态。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解决了现有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时压力较小,导致难以运输过长距离,且实施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的问题,设置了漂浮装置,便于将输送管漂浮在水面上,并且呈现一定的坡度使输送更加顺畅,排距更远,设置了加压装置,便于对输送管进行加压以增加排距,同时可以使漂浮装置快速安装与收纳,该装置安装简单,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便于安装与收纳,能够稳定的给输送管加压增加排距,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漂浮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区域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图;
[0020]图5为图4中B区域放大图;
[0021]图6为图4中C区域放大图;
[0022]图7为图4中D区域放大图;
[0023]图8为本技术进排气装置剖视图;
[0024]图9为图8中E区域放大图。
[0025]图中:1

输送管;2

漂浮装置;3

加压装置;4

充气管;5

漂浮筒;6
‑ꢀ
限位浮块;7

加压机构;8

加压槽;9

进排气装置;10

机体;11

底座;12
‑ꢀ
螺母;13

装置腔;14

电机;15

驱动盘;16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与挖泥船船体连接的输送管(1);与输送管(1)连接,用于将输送管(1)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装置(2);与漂浮装置(2)相连接,用于对输送管(1)进行加压以增加排距,同时使漂浮装置(2)快速安装与收纳的加压装置(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装置(2)包括充气管(4),所述输送管(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漂浮筒(5),多个所述漂浮筒(5)的半径大小沿输送管(1)递减,多个所述漂浮筒(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防止输送管(1)转动的限位浮块(6),所述充气管(4)贯穿且连通所有的漂浮筒(5),所述充气管(4)与加压装置(3)连接,所述漂浮筒(5)内设有便于对输送管(1)进行加压运输的加压机构(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机构(7)包括开设在漂浮筒(5)和输送管(1)上的多个加压槽(8),多个所述加压槽(8)均为倾斜方向,便于推动内部的泥水进行运输,所述加压槽(8)内设有便于单向加压排气防止气体逆流的进排气装置(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挖泥船管道输送加气增压增加排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装置(3)包括机体(10),所述机体(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1),所述底座(11)上螺纹连接有多个用于与挖泥船船体螺纹连接的螺母(12),所述机体(10)内开设有装置腔(13),所述装置腔(13)内固定连接有电机(14),所述电机(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15),所述驱动盘(15)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转轴(16),所述转轴(16)上转动连接有推动杆(17),所述机体(10)内开设有加压腔(18),所述加压腔(18)内滑动连接有加压块(19),所述加压块(19)的侧面开设有凹槽(20),所述推动杆(17)远离转轴(16)的一端与凹槽(20)转动连接,所述机体(10)上设有切换装置(21),所述切换装置(21)用于快速切换装置腔(13)的加压方向,便于对充气管(4)加压或者对充气管(4)抽气,从而便于漂浮装置(2)的启动和拆装。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光明曹凯飞张才俊郭素明刘少丞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