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357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包括转轮和外壳,所述外壳包覆在所述转轮的外侧,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吸附区、脱附区和冷却区,所述脱附区还连接有自循环热解吸装置用以回收富集气体,所述自循环热解吸装置包括换热器与循环管道设计,所述换热器连接有余热管道用以吸收余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轮,可以连续对大流量烟气进行脱碳处理,实现90%以上的CO2脱除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自循环热解吸装置可以实现富集的CO2在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气捕集与回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的强劲需求推动了烟气CO2捕集技术的发展,基于吸收法和吸附法的烟气CO2捕集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中进行了广泛的中试和商业运行,国内外诸多学者和公司在新型吸收/吸附剂开发、设备改造、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基于吸附法的碳捕工艺的再生能耗约占总成本的70%,基于吸收法的碳捕工艺的再生能耗约占总成本的50%。当前基于溶剂吸收法和固体吸附法的烟气CO2捕集技术尚处于商业运行、工业示范的发展阶段,过高的捕集能耗吸附法与吸收法过高的单位捕集能耗限制了大部分当前烟气CO2捕集与回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吸收法与吸附法捕集烟气中CO2的高能耗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首先是材料本身的再生解吸消耗,吸收/吸附材料本身的性质和扩散特性决定了再生温度与再生能耗;烟气处理的特性(低浓度大流量)使得化学吸收液或吸附剂固定床带来了过高的压阻,导致了动力损耗;当前吸收/吸附工艺的非连续特点使得系统需要间断切换操作,使得带来了额外的内部热量损耗。目前吸收法的单位捕集能耗在2.3

3.7MJ/kg,吸附法的单位捕集能耗在2.0

4.7MJ/kg范围内,烟气CO2捕集的需求促使国内外对烟气CO2捕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能耗过高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br/>[0003]转轮吸附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在污染治理、空气调节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处理大流量气流时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基于转轮吸附的气体分离技术,在材料方面,整体式吸附剂吸脱附动力学快、再生温度与再生能耗低、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好、压阻低(处理大流量气流时优势明显)、环境友好;在工艺方面,工艺在无阀门切换条件下保障工艺连续,解吸热利用率及回收率高、预处理要求低、流体力学特性与机械结构易于大型化。综上所述,转轮吸附技术的优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前吸附法和吸收法存在的高能耗与环境问题,与未来大流量烟气CO2捕集的需求更为契合。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转轮吸附技术是在VOCs治理领域,其需要200℃以上的再生温度(可由富集的VOCs燃烧自行提供热量),同时工作原理决定了其难以实现解吸气的浓度在90%以上的目标。不同于VOCs转轮吸附捕集工艺,CO2捕集需要实现较高的富集浓度才具备商业化和环保价值,同时由于CO2捕集的超大规模,必须要考虑到能耗问题,所以要在保证捕集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再生温度。所以对于一般的转轮工艺而言,应用于烟气CO2捕集领域存在着瓶颈,首先是工艺的富集浓度难以达到目标要求;其次在于脱附温度过高而使得低品位余热难以得到利用,致使整体运行能耗较高。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轮,可以连续对大流量烟气进行脱碳处理,实现90%以上的CO2脱除率;本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自循环热解吸装置可以实现富集的CO2浓度在60

95%的可变浓度范围内,同时提升了热量回收率,降低了再生热量消耗。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再生能耗低,压阻低,工艺连续化热量回收率高的特点,可在保证脱除率的同时,实现单位CO2捕集能耗的大幅度下降。
[0007]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包括转轮和外壳,所述外壳包覆在所述转轮的外侧,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吸附区、脱附区和冷却区,所述脱附区还连接有自循环热解吸装置用以回收再生解吸气体,所述自循环热解吸装置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连接有余热管道用以吸收余热。
[0009]现有技术中,烟气处理的特性(低浓度大流量)使得化学吸收液或吸附剂固定床带来了过高的压阻,导致了动力损耗过大。当前吸收/吸附工艺的非连续特点使得系统需要间断切换操作,使得带来了额外的内部热量损耗。烟气CO2捕集的需求促使国内外对烟气CO2捕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能耗过高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0010]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轮,可以连续对大流量烟气进行脱碳处理,实现90%以上的CO2脱除率;本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自循环热解吸装置可以实现收集的CO2浓度在60

95%的可变浓度范围,可按不同捕集条件和需求灵活改变工艺参数以实现不同的CO2富集浓度,同时提升了热量回收率,降低了再生热量消耗。
[0011]优选的,所述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和沉浸式蛇管换热器。
[0012]优选的,所述脱附区设置有富集气出气管道,所述富集气出气管道的一部分依次连接有浓缩风机、CO2压缩机和CO2储存罐用以将CO2进行储存,所述富集气出气管道的另一部分连接有所述自循环热解吸装置用以对剩余的解吸气和部分冷却气出口气进行加热并输送回所述脱附区。
[0013]优选的,所述转轮为陶瓷纤维旋转制成的转轮状圆盘,所述陶瓷纤维横截面的形状为蜂窝状,所述转轮上还包覆有CO2吸附剂。
[0014]优选的,所述CO2吸附剂为13x、5A、斜发沸石、NaY、LiX、有序介孔碳、多孔碳、固体胺,活性炭负载胺、MCM

41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5]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烟气进入吸附区,吸附烟气中的CO2;
[0017]转轮转动到脱附区,对含有CO2的部分进行解吸脱附,并将CO2收集储存,将富集气换热后送回脱附区;
[0018]转轮继续转动到冷却区,将转轮冷却至吸附温度。
[0019]优选的,所述烟气进入吸附区的流速为0.5

5m/s,所述吸附的温度为30

70℃,所述烟气中的成分浓度比为6%

17%的CO2、20%

60%的水蒸气、30

200ppm的SO
X
、30

200ppm的NO
X
和颗粒物。
[0020]优选的,所述脱附为100

200℃,所述换热温度为120

240℃。
[0021]优选的,所述转轮转动的转速为3

11r/H。
[0022]优选的,所述冷却区出来的部分空气与剩余的解吸气混合后作为新的解吸气一起换热,进气时解吸气浓度为30

90%,出气时解吸气的浓度为60

95%。
[0023]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再生能耗低,压阻低,工艺连续化热量回收率高的特点,可在保证脱除率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轮和外壳,所述外壳包覆在所述转轮的外侧,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吸附区、脱附区和冷却区,所述脱附区还连接有自循环热解吸装置用以回收再生解吸气体,所述自循环热解吸装置包括换热器和循环管路设计,所述换热器连接有余热管道用以吸收余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和沉浸式蛇管换热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区设置有富集气出气管道,所述富集气出气管道的一部分依次连接有浓缩风机、CO2压缩机和CO2储存罐用以将CO2进行储存,所述富集气出气管道的另一部分连接有所述自循环热解吸装置用以对剩余的解吸气进行加热并输送回所述脱附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为陶瓷纤维旋转制成的转轮状圆盘,所述陶瓷纤维横截面的形状为蜂窝状,所述转轮上还包覆有CO2吸附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O2吸附剂为13x、5A、斜发沸石、NaY、LiX、有序介孔碳、多孔碳、固体胺,活性炭负载胺、MCM

41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

5所述的烟气中CO2旋转式吸附捕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子宜刘应书肖金杨雄刘文海周子浩刘梦溪
申请(专利权)人:中大汇智源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