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3365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涉及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从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进行镍钴分离存在分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酸化步骤:将由胺类萃取剂、异辛醇及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与盐酸加入酸化段;萃取步骤:将氯化镍溶液加入萃取段中;洗镍步骤:将洗镍酸加入洗镍段中;洗钴步骤:将洗钴酸加入洗钴段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胺类萃取剂、异辛醇及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与盐酸加入酸化段,对有机相进行酸化,然后依次通过萃取步骤、洗镍步骤、洗钴步骤后即可有效的将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的镍钴分离,而且分离镍钴的分离效果更理想。分离效果更理想。分离效果更理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
,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镍钴湿法冶金行业中,因溶剂萃取法具有高选择性和直收率,其应用十分广泛,在溶剂萃取镍钴分离过程中,应用较多的萃取剂主要有膦酸类萃取剂和胺类萃取剂,然而,在氯化体系中利用磷酸类萃取剂进行镍钴分离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氯化体系中Cu
2+
、Fe
3+
、Co
2+
和Zn
2+
等金属离子以络阴离子的形式存在,磷酸类萃取剂镍钴分离效果不理想,而如C272萃取剂又存在单价过高的问题。
[0003]综上,现有技术中从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进行镍钴分离存在分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特别提出了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从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进行镍钴分离存在分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通过胺类萃取剂、异辛醇及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与盐酸加入酸化段,对有机相进行酸化,然后依次通过萃取步骤、洗镍步骤、洗钴步骤后即可有效的将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的镍钴分离,而且分离镍钴的分离效果更理想。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酸化步骤:将由胺类萃取剂、异辛醇及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与盐酸加入酸化段,并通过连续逆流萃取的方法使有机相和盐酸进行充分接触,经过酸化后的有机相进入萃取段;
[0008]萃取步骤:将氯化镍溶液加入萃取段中,并通过连续逆流萃取的方法使酸化后的有机相与氯化镍溶液进行充分接触,将氯化镍溶液中的钴离子萃取进入有机相中形成负载有机相,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进入洗镍段;
[0009]洗镍步骤:将洗镍酸加入洗镍段中,使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与洗镍酸进行连续逆流反萃取,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中少量的镍被洗涤至洗镍酸中,充分反萃取去除镍后形成高钴有机相,高钴有机相进入洗钴段;
[0010]洗钴步骤:将洗钴酸加入洗钴段中,使洗镍后的高钴有机相与洗钴酸进行连续逆流反萃取,洗镍后的高钴有机相中的钴被洗涤至洗钴酸中,充分反萃取后形成含杂有机相,含杂有机相进入洗杂再生段进行除杂。
[0011]其中,酸化步骤中,盐酸的浓度为4~6mol/L,盐酸的温度为40~45℃,有机相与盐酸的相比为13~15:1;萃取步骤中,氯化镍溶液的温度为40~45℃,Cl

的浓度大于等于
270g/L,酸化后的有机相与氯化镍溶液的相比为1.0~1.5:1;洗镍步骤中,洗镍酸为浓度为4.0~6.0mol/L的盐酸,盐酸的温度为40~45℃,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与洗镍酸的相比为13~15:1;洗钴步骤中,洗钴酸为浓度为1~2mol/L的盐酸,盐酸的温度为40~45℃,洗镍后的高钴有机相与洗钴酸的相比为11~13:1。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洗杂再生步骤,洗杂再生步骤中,洗钴后的含杂有机相进入洗杂再生段,与洗杂液进行连续逆流反萃取,含杂有机相中的部分铜铁被洗涤至洗杂液中,充分反萃取除杂后形成再生有机相,再生有机相回到酸化段进行重复利用。
[0013]优选的,洗杂液为pH为8~10的碱性水,洗杂液的温度为40~45℃,含杂有机相与洗杂液的相比为19~22:1。
[0014]优选的,酸化段为4级、萃取段为10级、洗镍段为5级、洗钴段为7级,洗杂再生段为8级,上述所称的多少级指的是萃取箱数,每一级是一个萃取箱,几级就是几个萃取箱串联在一起。
[0015]优选的,胺类萃取剂与异辛醇与磺化煤油的有机相配比为:5∶3∶12。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胺类萃取剂、异辛醇及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与盐酸加入酸化段,对有机相进行酸化,然后依次通过萃取步骤、洗镍步骤、洗钴步骤及洗杂步骤后即可有效的将镍精矿氯气浸出液中的镍钴分离,且镍钴分离效果较为理想。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针对氯化电积镍精炼系统中以镍精矿为原料经氯气浸出后产生的氯化镍溶液进行镍钴分离,旨在寻找一种可实现高效镍钴分离的萃取剂和萃取方法,萃取前镍精矿氯气浸出液的化学成分入表1所示。
[0021]表1.萃取前镍精矿氯气浸出液的化学成分(g/L)
[0022]NiCuFeCoPbZnAsCl

SO
42

207.190.0710.00262.240.110.00460.00017314.1618.40
[0023]本专利技术中胺类萃取镍钴分离过程要求溶液中Cl

浓度大于等于270g/L。
[0024]上述方法利用胺类萃取剂,在一定有机相配比、酸化流比、反应温度、相比等条件下于某公司制备的混合澄清箱中进行萃取试验。
[0025]下面按照控制变量法试验有机相配比、酸化流比、反应温度、相比对萃取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影响。
[0026]一、不同有机相配比对萃取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影响
[0027]控制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对不同有机相配比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为萃余液(试验后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表。
[0028]表2.不同有机相配比对除镍钴的影响(g/L)
[0029][0030]根据表2可知,在上述反应调节不变的情况下,有机相中胺类与异辛醇与磺化煤油的配比为5∶3∶12,即25%胺类与15%异辛醇与60%磺化煤油配比时,萃取法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效果最好。
[0031]二、不同相比对萃取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铜的影响
[0032]在有机相配比为25%胺类萃取剂与15%异辛醇与60%磺化煤油、反应稳定为40~45℃、5mol/L盐酸酸化和不同相比条件下进行镍钴分离试验,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为萃余液(试验后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表。
[0033]表3.酸化后的不同相比对除镍钴的影响(g/L)
[0034]相比O/ANiCuFeCoPbZnAsCl

2∶1205.730.000840.00220.00150.0880.00010.00054337.111∶1201.550.00080.00310.00300.0700.00010.0001296.85
[0035]根据表3可知,在上述反应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萃取步骤中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酸化步骤:将由胺类萃取剂、异辛醇及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与盐酸加入酸化段,并通过连续逆流萃取的方法使有机相和盐酸进行充分接触,经过酸化后的有机相进入萃取段;萃取步骤:将氯化镍溶液加入萃取段中,并通过连续逆流萃取的方法使酸化后的有机相与氯化镍溶液进行充分接触,将氯化镍溶液中的钴离子萃取进入有机相中形成负载有机相,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进入洗镍段;洗镍步骤:将洗镍酸加入洗镍段中,使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与洗镍酸进行连续逆流反萃取,萃取后的负载有机相中少量的镍被洗涤至洗镍酸中,充分反萃取去除镍后形成高钴有机相,高钴有机相进入洗钴段;洗钴步骤:将洗钴酸加入洗钴段中,使洗镍后的高钴有机相与洗钴酸进行连续逆流反萃取,洗镍后的高钴有机相中的钴被洗涤至洗钴酸中,充分反萃取后形成含杂有机相,含杂有机相进入洗杂再生段进行除杂。洗杂再生步骤:洗钴后的含杂有机相进入洗杂再生段,与洗杂液进行连续逆流反萃取,含杂有机相中的部分铜铁被洗涤至洗杂液中,充分反萃取除杂后形成再生有机相,再生有机相回到酸化段进行重复利用,反萃取后的洗杂液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胺类萃取剂分离氯化镍溶液中镍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酸化步骤中,盐酸的浓度为4~6mol/L,盐酸的温度为40~45℃,有机相与盐酸的相比为13~15:1;萃取步骤中,氯化镍溶液的温度为40~45℃,Cl

的浓度大于等于270g/L,酸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景洲陈胜利郭胜旭辛怀达卢建波周通吉永亮赵明郁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