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护电路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无人化的产线越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通常工业控制时,强电的通断都是经过弱电进行控制,保证人生安全,输出的弱电信号面向被控对象,一般电压为24V,输出方式是压线端子,如果接线工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不小心将输出的正极和负极短接,就会造成电压信号输出短路,瞬间电流增大,烧毁元器件,损坏电路板,增大了现场使用时的安全隐患。针对现场出现的这种情况,需在电压输出端口增加了电压输出防短接保护电路,有效防止了输出短接造成的电路板损坏,然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给出类似的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该结构能够有效防止输出短接造成的电路板损坏现象。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包括电源、电源滤波模块、过流保护模块、输出电压反馈模块、输入控制模块、第一电阻、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源滤波模块、过流保护模块、输出电压反馈模块、输入控制模块、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三极管(Q2)、第一MOS管(Q1)、输出电压端(PWR_DOUT1)、反馈信号输出端(@DO_back1)及输入开关信号端(DO_OUT1);电源经电源滤波模块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及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及第一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及第一MOS管(Q1)的源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及第一MOS管(Q1)的栅极相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经第二二极管(D4)与输出电压端(PWR_DOUT1)相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经输出电压反馈模块与反馈信号输出端(@DO_back1)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经输入控制模块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及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及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过流保护模块相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输入开关信号端(DO_OUT1)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出电压反馈模块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一稳压管(D1)、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及第一稳压管(D1)的负极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及第一稳压管(D1)的正极均接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及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反馈信号输出端(@DO_back1)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出电压反馈模块还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与第一稳压管(D1)并联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出电压反馈模块还包括第三电容(C3),其中,第三电容(C3)与第八电阻(R8)并联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电压短接保护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控制模块包括第二MOS管(Q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印彪,陈江,王利国,李辉,程阳,陈丰,于在松,管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