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032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包括底座、顶板、压板、导向杆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直线导轨以及驱动丝杆组件,直线导轨连接在顶板的下表面,第一滑块连接在第一楔形块的上表面,第二滑块连接在第二楔形块的上表面,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可移动的连接在直线导轨上,驱动丝杆组件包括驱动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相向或相反运动的双向丝杆,双向丝杆连接有驱动杆,通过双向丝杆的转动带动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同步向内运动,第一楔形块的斜面和第二楔形块的斜面同时压梯形下压块,将压板下压,从而提供平缓的压力对软排线进行折弯,折弯效果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气缸容易造成软排线损坏的缺陷。易造成软排线损坏的缺陷。易造成软排线损坏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了排线加工
,具体的是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软排线也称可以任意选择导线数目及间距,使联线更方便,大大减少电子产品的体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于移动部件与主板之间、PCB板对PCB板之间、小型化电器设备中作数据传输线缆之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打印机打印头与主板之间的连接,绘图仪、扫描仪、复印机、音响、液晶电器、传真机、各种影碟机等产品的信号传输及板板连接。在现代电器设备中,几乎无处不在。现有的排线折弯机一般采用气缸来驱动折弯部件进行折弯,然而气缸驱动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设置气站进行集中供气,占用的面积大,单机成本高;2、气缸的瞬时动力大,在折弯过程中容易损伤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提高对软排线的折弯质量。
[0004]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包括底座、顶板、压板、导向杆和驱动组件,所述顶板通过连接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在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压板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下端,所述压板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并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孔中;
[0005]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直线导轨以及驱动丝杆组件,所述直线导轨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楔形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楔形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可移动的连接在所述直线导轨上,所述驱动丝杆组件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相向或相反运动的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连接有驱动杆;
[0006]所述压板的上表面连接有梯形下压块,所述梯形下压块具有匹配所述第一楔形块上的斜面的第一斜面和匹配所述第二楔形块上的斜面的第二斜面,所述梯形下压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楔形块与所述第二楔形块之间,所述导向杆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压板的下表面接触。
[000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丝杆支撑块和第二丝杆支撑块,所述第一丝杆支撑块和所述第二丝杆支撑块沿所述顶板的中轴线为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丝杆支撑块和所述第二丝杆支撑块均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双向丝杆分别与所述第一丝杆支撑块以及所述第二丝杆支撑块可转动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的端部连接有转动手柄,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连接有轴承座,所述驱动杆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轴承座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上连接有第一带轮,所述底座上连接有驱动电机和减速机构,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与所述减速机构连接,所述减速机构的输送轴上连接有第二带轮,
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杆上连接有挡块,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导向杆上且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挡块接触。
[0011]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导轨为T形导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为T形滑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角度相同。
[001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涉及的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包括底座、顶板、压板、导向杆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直线导轨以及驱动丝杆组件,直线导轨连接在顶板的下表面,第一滑块连接在第一楔形块的上表面,第二滑块连接在第二楔形块的上表面,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可移动的连接在直线导轨上,驱动丝杆组件包括驱动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相向或相反运动的双向丝杆,双向丝杆连接有驱动杆,通过双向丝杆的转动带动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同步向内运动,第一楔形块的斜面和第二楔形块的斜面同时压梯形下压块,将压板下压,从而提供平缓的压力对软排线进行折弯,折弯效果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气缸容易造成软排线损坏的缺陷。
[0014]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第一种实施例中的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第二种实施例中的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底座;2、顶板;21、轴承座;3、压板;4、导向杆;41、弹簧;42、挡块;5、驱动组件;51、第一楔形块;52、第二楔形块;53、第一滑块;54、第二滑块;55、直线导轨;56、驱动丝杆组件;561、双向丝杆;562、驱动杆;5621、第一带轮;6、连接架;7、驱动电机;8、梯形下压块;9、转动手柄;10、减速机构;101、第二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1,参照图1,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包括底座1、顶板2、压板3、导向杆4和驱动组件5,所述顶板2通过连接架6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驱动组件5连接在顶板2的下表面,所述压板3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5的下端,所述压板3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所述导向杆4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并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孔中;
[0021]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第一楔形块51、第二楔形块52、第一滑块53、第二滑块54、直线导轨55以及驱动丝杆组件56,所述直线导轨55连接在所述顶板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滑块53连接在所述第一楔形块5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滑块54连接在所述第二楔形块5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滑块53和所述第二滑块54均可移动的连接在所述直线导轨55上,所述驱动丝杆组件56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楔形块51和第二楔形块52相向或相反运动的双向丝杆561,所述双向丝杆561连接有驱动杆562;
[0022]所述压板3的上表面连接有梯形下压块8,所述梯形下压块8具有匹配所述第一楔形块51上的斜面的第一斜面81和匹配所述第二楔形块52上的斜面的第二斜面82,所述梯形下压块8设置在所述第一楔形块51与所述第二楔形块52之间,所述导向杆4上套接有弹簧41,所述弹簧41的上端与所述压板3的下表面接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在压板3下表面直接或间接连接用于对软排线进行折弯的折弯块。
[0023]在上述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顶板、压板、导向杆和驱动组件,所述顶板通过连接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在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压板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下端,所述压板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并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孔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直线导轨以及驱动丝杆组件,所述直线导轨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楔形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楔形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可移动的连接在所述直线导轨上,所述驱动丝杆组件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相向或相反运动的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连接有驱动杆;所述压板的上表面连接有梯形下压块,所述梯形下压块具有匹配所述第一楔形块上的斜面的第一斜面和匹配所述第二楔形块上的斜面的第二斜面,所述梯形下压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楔形块与所述第二楔形块之间,所述导向杆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压板的下表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折弯机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丝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和山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信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