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井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032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预制井筒结构,包括井室、井壁、设置在井室上部的第一井筒、设置在第一井筒外侧面的砖砌井筒、设置在井室与第一井筒之间的第二井筒、设置在第一井筒顶面上的预制井圈、设置在预制井圈顶面的检查井盖以及填土结构层,第一井筒顶面和砖砌井筒顶面平齐;第一井筒的直径小于第二井筒的直径;砖砌井筒的底部设置在井壁与第二井筒的连接节点处、砖砌井筒的底部与第一井筒的底部平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井筒结构,采用预制混凝土井筒代替现浇或现砌井筒,可操控性强,缩短施工工期,与结构层铺筑施工衔接顺畅。采用“分节升井、随升随铺”的施工工序,避免传统施工工艺中的“随铺随挖”的施工现象,减少无用功及重复性工作。减少无用功及重复性工作。减少无用功及重复性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井筒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施工
,特别是预制井筒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政工程中的雨污水检查井为地下排水设施的咽喉要道,为了保证雨污水检查井的施工质量,必须保证其在升井施工过程中检查井的稳定性、强度、结构尺寸及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
[0003]目前,市政工程中,雨污水检查井井筒多为砖砌结构或现浇混凝土结构,传统升井施工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工艺是砌筑或者现浇一层检查井井筒,高度与本层路面结构层同高,盖上临时盖板后摊铺、碾压本层结构层,本工艺需要在检查井井筒施工后进行养护,待砌筑砂浆或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施工道路结构层,造成工期的延误,同时由于养护期不会太长,砌筑砂浆或混凝土强度也不会太高,井筒结构仍存在被压路机碾压破损或者推移等情况。
[0004]另一种工艺是在路床施工完毕、检查井井筒施工至路床顶后,盖上临时盖板后摊铺、碾压本层结构层,然后放样检查井所在位置进行反开挖,挖出井筒所在位置后砌筑或者现浇混凝土,本工艺将造成道路结构层材料浪费,且反开挖时无法精确确保开挖形状,造成施工后井筒与道路结构层之间存有较大的空隙,将导致检查井四周路面损坏严重,行车舒适性差,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0005]综上可知,当前的检查井升井施工方法,存在工期长、浪费工程成本、污染环境、工艺复杂等缺陷,而且施工完毕后存在路面外观色泽差异、整体性差、易损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预制井筒结构,要解决检查井升井施工周期长、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预制井筒结构,包括井室、井壁、设置在井室上部的第一井筒、设置在第一井筒外侧面的砖砌井筒、设置在井室与第一井筒之间的第二井筒、设置在第一井筒顶面上的预制井圈、设置在预制井圈顶面的检查井盖以及填土结构层,第一井筒顶面和砖砌井筒顶面平齐;
[0008]第一井筒的直径小于第二井筒的直径;
[0009]砖砌井筒的底部设置在井壁与第二井筒的连接节点处、砖砌井筒的底部与第一井筒的底部平齐;
[0010]第二井筒所述填土结构层包括填充在井室四周的井周填土、设置在井周填土上部的水泥土路床、设置在水泥土路床上部的水泥稳定层以及沥青混凝土面层;预制井圈包括至少三个单元预制井圈。
[0011]进一步,水泥稳定层包括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0012]进一步,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厚度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的三分之二。
[0013]进一步,预制井圈四周边缘还设置有砂浆垫层;砂浆垫层采用干硬性防水水泥砂浆。
[0014]进一步,预制井圈的外侧面与砖砌井筒平齐。
[0015]进一步,单元预制井圈的高度至少为5cm。
[0016]进一步,检查井盖的顶面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顶面平齐。
[0017]进一步,井周填土的顶面低于第一井筒顶面。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9]1,本技术提供的预制井筒结构,采用预制混凝土井筒代替现浇或现砌井筒,可操控性强,缩短施工工期,与结构层铺筑施工衔接顺畅。
[0020]2,采用“分节升井、随升随铺”的施工工序,避免传统施工工艺中的“随铺随挖”的施工现象,减少无用功及重复性工作。
[0021]3,由于井筒为厂内集中预制,现场只需简单安装,不受模板工、钢筋工等专业施工人员的限制,且井筒尺寸、直顺度、表面平整度等质量控制要点更有保证。
[0022]4,不需要进行现场砌筑或者浇筑作业,施工效率高,场地需求小,污染小、噪声小、环保性能高。
[0023]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

井室、2

井壁、3

第一井筒、4

砖砌井筒、5

第二井筒、6

单元预制井圈、7

检查井盖、8

井周填土、9

水泥土路床、10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1

沥青混凝土面层、1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3

砂浆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
[0028]如图1所示. 本技术提供预制井筒结构,包括井室1、井壁2、设置在井室1上部的第一井筒3、设置在第一井筒3外侧面的砖砌井筒4、设置在井室1与第一井筒3之间的第二井筒5、设置在第一井筒3顶面上的预制井圈、设置在预制井圈顶面的检查井盖7以及填土结构层,第一井筒3顶面和砖砌井筒4顶面平齐;
[0029]第一井筒3的直径小于第二井筒5的直径;
[0030]砖砌井筒4的底部设置在井壁2与第二井筒5的连接节点处、砖砌井筒4的底部与第一井筒3的底部平齐;
[0031]第二井筒5所述填土结构层包括填充在井室1四周的井周填土8、设置在井周填土8上部的水泥土路床9、设置在水泥土路床9上部的水泥稳定层以及沥青混凝土面层11;预制井圈包括至少三个单元预制井圈6。水泥稳定层包括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0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0的厚度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2厚度的三分之二。
[0032]其中,预制井圈四周边缘还设置有砂浆垫层13;砂浆垫层13采用干硬性防水水泥砂浆。预制井圈的外侧面与砖砌井筒4平齐。单元预制井圈6的高度至少为5cm。井周填土8的顶面低于第一井筒3顶面。检查井盖7的顶面与沥青混凝土面层11平齐。
[0033]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0034]步骤一,井筒预制:根据道路结构层厚度预制各节井筒,井筒采用企口形式,在地面进行试拼。
[0035]步骤二,垫层施工:水土土路床施工完成后,在路床顶面根据井位浇筑一层比预制井筒外边缘宽出20cm的干硬性防水水泥砂浆,保证第一节预制井筒座浆后起到密实、防水的作用。
[0036]步骤三,第一节预制井筒安装:清理井周50cm范围后采用汽车吊或小型移动吊具进行对口,采用四角吊装方式,缓慢平稳下落,防止损坏;同时应注意使第一节预制井筒的踏步与井室1内预埋踏步在同一方向。
[0037]步骤四,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0铺筑:水稳摊铺前,覆盖一块临时盖板(钢板),用冲击钻钻孔在预制井筒上植入3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制井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室(1)、井壁(2)、设置在井室(1)上部的第一井筒(3)、设置在第一井筒(3)外侧面的砖砌井筒(4)、设置在井室(1)与第一井筒(3)之间的第二井筒(5)、设置在第一井筒(3)顶面上的预制井圈、设置在预制井圈顶面的检查井盖(7)以及填土结构层,第一井筒(3)顶面和砖砌井筒(4)顶面平齐;第一井筒(3)的直径小于第二井筒(5)的直径;砖砌井筒(4)的底部设置在井壁(2)与第二井筒(5)的连接节点处、砖砌井筒(4)的底部与第一井筒(3)的底部平齐;第二井筒(5)所述填土结构层包括填充在井室(1)四周的井周填土(8)、设置在井周填土(8)上部的水泥土路床(9)、设置在水泥土路床(9)上部的水泥稳定层以及沥青混凝土面层(11);预制井圈包括至少三个单元预制井圈(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民谭建刚潘思璋郭耀龙孙慧颖徐文瑞姚燚黄云月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