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尹南浩专利>正文

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9619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是轿车或者SUV车顶上设置的行李架,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在车顶上装卸承载物的车辆用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货物的装卸过程中能够垂直升降和旋转且使承载物的装卸顺利进行的同时外观极具美感结构的车辆用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极具美感结构的车辆用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极具美感结构的车辆用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是轿车或者SUV车顶上设置的行李架,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在车顶上装卸承载物的车辆用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货物的装卸过程中能够垂直升降和旋转且使承载物的装卸顺利进行的同时外观极具美感结构的车辆用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

技术介绍

[0003]最近,随着利用汽车的休闲活动的日渐增加,车辆上装载各种运动设备或者休闲用品等的情况也随之增多。
[0004]将自行车、帐篷、车顶行李箱,甚至皮划艇或者橡皮艇等装载到车顶的状态下进行移动时,也可以利用车顶托架。虽然已大量开发了用于在车顶托架上安装如上所述的休闲设备的行李架,但是当使用者在位于车顶的行李架上进行固定休闲用品的操作时,需要使用椅子或者梯子。此时,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且设置大货物时会加大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先技术文献1: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

2014

0095494(2014年8月1日公开)中记载了现有技术的车顶托架如下:
[0005]所述现有技术的车顶托架可从车辆的侧面下降的同时装载货物。现有技术包括由车顶行李架、固定于车顶的底轨、相对于所述底轨进行枢轴旋转的操纵杆(lever bar),相对于所述操纵杆进行枢轴旋转的臂杆组成的车顶托架。根据该现有技术,如果臂杆自动地从车辆侧面下降,则使用者将承载物装载到臂杆后再自动装载到车顶。
[0006]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车顶托架是通过齿轮和连接手段来改变延伸至所述底轨的操纵杆和臂杆的升降位置的技术,其由于操纵杆的一端在底轨的端部进行枢轴旋转,因此操纵杆可能会触碰车辆侧面的弯曲部分。特别是,当操纵杆朝垂直下方时,这种问题会更加频繁地发生,因此需要将操纵杆移至车辆侧面不会发生接触的位置上并在臂杆上装载承载物。
[0007]该情况下,由于臂杆的位置处于相对高的位置,因此在承载较重的承载物时存在困难。此外,为了使操纵杆以与车辆的侧面无接触地垂直向下的状态进行旋转,底轨的端部需要向车辆的外侧充分地突出,从而外观不美观。结果,如果将现有技术的车顶托架设置为可向车辆的后方可移动,则长度较长的承载物如自行车只能固定其前车轮,因此存在实质上不能承载各种货物的局限性。因此,现有技术的车顶托架只能限定为从车辆的侧面升降。
[0008]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开发了一种车辆用多关节车顶行李架,其可水平方向转动,从而不仅便于从车辆的后方承载长度较长的货物,而且车顶位置和装卸位置皆极具美感,并能够承载各种长度的货物。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

2014

0095494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技术问题】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便于在车辆的车顶位置与装卸位置之间装卸并承载货物。
[001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用多关节车顶行李架,其安装于车顶的状态下,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呈密封状态,从而外观具美感的同时可防水。
[001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为了装载各种形态的货物,上部框架具有升降、旋转及移动功能。
[0016]【技术方案】
[0017]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顶行李架,包括:
[0018]下部框架(100),其固定于车顶且后端部设置有固定轴(110);
[0019]上部框架(200),其以对应所述下部框架的大小形成,且在车顶位置盖住所述下部框架;
[0020]多关节部件,其位于所述下部框架(100)与所述上部框架(200)之间,且包括第1支撑部件(300)、第2支撑部件(400)及第3支撑部件(500)且在车顶位置上折叠而在装卸位置上展开,所述第1支撑部件(300)以所述固定轴(110)为中心旋转;所述第2支撑部件(400)的后端以第1支撑部件(300)前端设置的第1旋转轴(330)为中心可旋转地结合,且第2支撑部件(400)的后侧端与可同心旋转地设置于第1旋转轴(330)外周上的第1外旋转轴(340)一体结合;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的后端部与铰链结合于所述第2支撑部件(400)前端部的第2旋转轴(430)结合且一起旋转;
[0021]第1连接手段(320),其用于连接固定轴(110)与第1旋转轴(330)之间,同时用于连接固定轴(110)与所述第1外旋转轴(340)之间,且使第1外旋转轴(340)沿着与第1支撑部件(30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0022]第2连接手段(420),其用于连接第1旋转轴(330)与第2旋转轴(430)之间,且使第2旋转轴(430)沿着与第1支撑部件(300)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
[0023]【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搭载在车顶上的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行李架能够在车顶位置与装卸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便于将承载物从车辆后方向车顶,或者从车顶向车辆后方移送。
[0025]本专利技术在从车顶位置向装卸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与车辆侧面和后面的弯曲面发生干扰。
[0026]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实现为外壳结构,不显露内部的多关节部件,从而能够隔绝外部的灰尘或者水分,并且安装于车顶的状态下,车顶行李架具有美丽的外观。本专利技术通过使上部框架旋转,可改变承载物的承装方向,从而能够改变如自行车等长度较长的货物的承载方向。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工作概念图。
[0028]图2是第1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设置于车顶上的状态图。
[0029]图3A和图3B是第1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内部结构示例图。
[0030]图4是根据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31]图5是第1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上部框架的旋转状态图。
[0032]图6是第1实施例中附加的上部框架驱动手段的示意图。
[0033]图7是图6的上部框架驱动手段的详细结构图。
[0034]图8是第1实施例附加的上部框架移动手段的示意图。
[0035]图9是图8的上部框架移动手段的工作示意图。
[0036]图10是具有图7和图9的上部框架移动手段和驱动手段的俯视图。
[0037]图11是第1实施例中附加伸缩功能的详细俯视图。
[0038]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工作意图。
[0039]图13是第2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详细结构图。
[0040]图14是第2实施例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变形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1]图15是图14的多关节车顶行李架的立体图。
[0042]最佳模式
[0043]通过本专利技术欲实现的升降多关节车顶行李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包括:下部框架(100),其固定于车顶且后端部设置有固定轴(110);上部框架(200),其以对应所述下部框架的大小形成,且在车顶位置盖住所述下部框架;多关节部件,其位于所述下部框架(100)与所述上部框架(200)之间,且包括第1支撑部件(300)、第2支撑部件(400)及第3支撑部件(500)且在车顶位置上折叠而在装卸位置上展开,所述第1支撑部件(300)以所述固定轴(110)为中心旋转;所述第2支撑部件(400)的后端以第1支撑部件(300)前端设置的第1旋转轴(330)为中心可旋转地结合,且第2支撑部件(400)的后侧端与可同心旋转地设置于第1旋转轴(330)外周上的第1外旋转轴(340)一体结合;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的后端部与铰链结合于所述第2支撑部件(400)前端部的第2旋转轴(430)结合且一起旋转;第1连接手段(320),其用于连接固定轴(110)与第1旋转轴(330)之间,同时用于连接固定轴(110)与所述第1外旋转轴(340)之间,且使第1外旋转轴(340)沿着与第1支撑部件(30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第2连接手段(420),其用于连接第1旋转轴(330)与第2旋转轴(430)之间,且使第2旋转轴(430)沿着与第1支撑部件(300)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手段(320)上设置有沿着第1支撑部件(30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1连接轴(321),且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1连接轴(321)与固定轴(110)的锥齿轮(aa'),用于连接所述第1连接轴(321)与第1旋转轴(330)的锥齿轮(cc')及用于连接所述第1连接轴(321)与第1外旋转轴(340)的锥齿轮(bb')。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手段(320)由用于连接所述固定轴(110)与第1旋转轴的第1a连接手段(320a);及用于连接所述固定轴(110)与第1外旋转轴的第1b连接手段(320b)构成,第1a连接手段或者第1b连接手段由链轮齿和链条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手段(320)在所述固定轴(110)与第1旋转轴(330)之间以1:1的旋转比连接,在所述固定轴(110)与第1外旋转轴(340)之间以1:0.5的旋转比连接,所述第2连接手段在所述第1旋转轴(330)与第2旋转轴(430)之间以1:1的旋转比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连接轴(421)由内花键管(421a)和外花键管(421b)的双重花键管结构构成,所述双重花键管内部设置有第2液压缸(421c)作为可伸缩手段,通过第2液压缸(421c)的往返运动可改变双重花键管的长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沿着长度方向滑动的移动部件(600),所述上部框架(200)设置有水平移动手段,其结合在所述移动部件(600)的上面,且使所述移动部件(600)沿着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的长度方向进行往返运动,从而能够避免所述上部框架(200)与所述第2支撑部件(400)之间的干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移动手段包括:齿条齿轮(611),其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件(600)的后端延伸部(610),且能够通过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开放的前端部沿着长度方向插入并滑动;支撑轴(510),其与所述第2支撑部件(400)形成一体;以及行星齿轮(511),其设置于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内部,以与所述支撑轴(510)一体旋转。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上面的凹槽内设置有用于旋转或者升降上部框架的驱动手段(700),所述驱动手段(700)的本体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的凹槽或者所述移动部件(600)的凹槽内,且所述驱动手段(700)的上端面安装并结合有上部框架(200),从而通过所述驱动手段(700)的操作使所述上部框架(200)在所述第3支撑部件(500)的上面旋转或者升降。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600)上面的凹槽(601)内设置有用于旋转或者升降上部框架(200)的驱动手段(700),所述驱动手段(700)的上端面安装并结合有上部框架(200),通过所述驱动手段(700)的操作使所述上部框架(200)在所述移动部件(600)的上面旋转或者升降。10.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手段(700)包括:升降体(710),其为在所述凹槽(501)、(601)内不发生旋转且能够沿着垂直方向升降的结构,且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711);旋转体(720),其外面形成有外螺纹(721)以与所述升降体(710)的中空内面形成的内螺纹(711)螺纹结合且第1下部法兰(722)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驱动的第1齿轮(722a);凸台(730),其可旋转地插入所述旋转体(720)的中空内部,第2下部法兰(732)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驱动的第2齿轮(732a),中空内面形成有内花键(731);花键轴(740),其外面形成有外花键(741)以插入所述内花键(731)内部,进一步包括:支撑板(750),其安装于所述升降体(710)的上面,中央部设置有支撑通孔(751)以使所述花键轴(740)贯穿,所述支撑通孔(751)的外周形成有支撑台(752)以安装形成于所述花键轴(740)上端部外周的支撑法兰(742);顶板(760),其安装于所述支撑板(750)上部,中央部形成有插入通孔(761)以使所述花键轴(740)的上端贯穿,通过上部框架(200)的下面与所述花键轴(740)的上面接合,能够使上部框架升降并旋转。11.一种车辆用多关节升降车顶行李架,包括:下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南浩
申请(专利权)人:尹南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