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913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用以解决现有建筑工程屋面施工的工序繁琐、能耗高、防水与隔热性能不佳以及屋面总载荷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防水支撑结构,所述防水支撑结构设置在屋面结构板上,所述防水支撑结构上设有面板层,所述防水支撑结构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支撑结构与面板层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防水支撑结构覆盖整个屋面,提升了屋面防水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防水支撑结构分别与屋面结构板和面板层之间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达到空间隔热功能,减轻了屋面的总荷载,施工简便,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屋面防水的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防水与隔热是建筑工程内的重要环节,通常的屋面系统中除屋面结构板自防水以外,还在结构板面以上设计有建筑防水及保温隔热层,因其常年经历风吹日晒雨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建筑工程屋面,其防水功能与保温功能通常由不同材料分层施工来实现,常规的屋面做法存在工序繁琐、能耗高、成本高、效率低、费时费工且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而且屋面施工时重复的找平层再加上保温层材料,导致屋面的总荷载较大。
[0003]传统的建筑工程屋面一般采用铺设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作为防水保护层,但是混凝土的导热性强,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防水层会产生膨胀缝隙与龟裂鼓包,这些原因都导致屋面的防水效果降低,而且传统建筑工程的屋面存在维修困难、维修费用较高、维修效率低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目前建筑工程屋面施工的工序繁琐、能耗高、防水与隔热性能不佳以及屋面总载荷较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包括防水支撑结构,所述防水支撑结构设置在屋面结构板上,所述防水支撑结构上设有面板层,所述防水支撑结构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支撑结构与面板层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支撑结构包括防水板与立板,所述防水板为弯折板,防水板固定设置在立板上,防水板的上部与面板层连接,防水板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板与面板层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中空隔热空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板为折线式面板,折线式面板与面板层之间形成多个中空隔热空间。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板为城墙缺口式面板,城墙缺口式面板与面板层之间形成多个中空隔热空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板的内部设有附加分隔板,所述附加分隔板的两端与防水板的弯折板固定连接,所述附加分隔板将防水板与屋面结构板之间分隔为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中空隔热空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板的下部规则地设有多个立板,所述立板将防水板、附加分隔板与屋面结构板之间分割为多个独立的中空隔热空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立板为找坡层,立板的高度与整体屋面的坡度相适应。
[0013]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板为铝合金板焊接或密封连接而成的整体板。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防水支撑结构覆盖整个屋面,提升了屋面防水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防水支撑结构分别与屋面结构板和面板层之间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达到空间隔热的功能。防水支撑结构由立板与防水板通过工厂化整体加工制成,立板同时作为找坡层,施工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作业,即可达到一道工序同步完成支撑、找坡、防水、隔热四项功能,施工简便、现场湿作业少、防水与隔热的可靠度高且屋面的总荷载较小,节约了人工,减少了成本,不论是屋面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翻新,还是使用期过后的拆除,除少量嵌缝密封材料外,其余的施工材料均可进行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防水板示意图。
[0018]图3为实施例2的防水板示意图。
[0019]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为防水支撑结构,2为面板层,3为中空隔热空间,4为防水板,5为立板,6为附加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包括防水支撑结构1,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设置在屋面结构板上,屋面结构板为未经过找平、保温、防水的初始屋面,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的上部设有面板层2,面板层2直接承载屋顶的活动荷载,能够保护防水支撑结构1不受破坏,面板层2为天然板材、室外用地面砖、预制板或支模后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支撑结构1与面板层2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极大的降低了面板层2向下部的防水支撑结构1和屋面结构板的热传导,从而达到空间隔热的效果。防水支撑结构1包括防水板4与立板5,防水板4与立板5均为铝合金板制成,具备质量轻、强度高的特点,极大的减少了屋面的总载荷,既方便现场施工又能稳定地将上部面层板的荷载向下安全传递,防水板4为铝合金板焊接或密封连接而成的整体板,具有良好的整体防水效果,使用寿命较长,达到房屋使用期限后可回收再利用,绿色环保。立板5主要起支撑上部结构的作用,防水板4为弯折板,弯折板具备较好的支撑性能,防水板4固定设置在立板5上,立板5的上端焊接设置在防水板4的下部,焊接连接使立板5与防水板4连接为一个较为稳固的整体,使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与整体性较好。防水板4的上部与面板层2连接,弯折板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平面结构,方便分别与面板层2、立
板5连接。防水板4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板4与面板层2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中空隔热空间3,从而达到空间隔热的效果。
[0022]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防水板4的内部设有附加分隔板6,附加分隔板6为铝合金板制成,具备质量轻的特点,附加分隔板6的两端与防水板4的弯折板的下部固定连接,附加分隔板6将防水板4与屋面结构板之间分隔为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中空隔热空间3,即附加分隔板6与防水板4之间、防水板4与屋面结构板之间均设有中空隔热空间3,附加分隔板6与防水板4之间的中空隔热空间3和防水板4与面板层2之间的中空隔热空间3均为上层的中空隔热空间3,防水板4与屋面结构板之间的中空隔热空间3为下层的中空隔热空间3,上下两层的中空隔热空间3进行分隔达到了良好的隔热效果。防水板4、立板5与附加分隔板6均能够工厂化整体加工,施工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作业,即可达到一道工序同步完成支撑、找坡、防水、隔热四项功能,减化了现场安装难度,节省了人力。
[0023]如图1所示,所述防水板4的下部规则地设有多个立板5,立板5与防水板4弯折板下部的水平段相连接,所述立板5同时作为找坡层,立板5的高度与整体屋面的坡度相适应,立板5的高度根据坡度变化设置,使立板5的上部结构不再进行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支撑结构(1),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设置在屋面结构板上,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上设有面板层(2),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支撑结构(1)与面板层(2)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支撑结构(1)包括防水板(4)与立板(5),所述防水板(4)为弯折板,防水板(4)固定设置在立板(5)上,防水板(4)的上部与面板层(2)连接,防水板(4)与屋面结构板之间、防水板(4)与面板层(2)之间分别形成上下两层互不相通的中空隔热空间(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板(4)为折线式面板,折线式面板与面板层(2)之间形成多个中空隔热空间(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隔热性能的装配式防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板(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燎原陈娇芳叶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