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8281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胎,其包括:从内到外依次排列的内衬层、胎体层、带束层、胎侧和胎冠连接形成的胎面层,还包括防水线、复合胶芯和钢丝圈,胎体层一端经过内衬层外侧和复合胶芯内侧之间,且胎体层反包复合胶芯下端和钢丝圈,复合胶芯顶端贴合连接于胎体层,胎侧贴附于胎体层外侧,复合胶芯包括硬三角胶芯和软三角胶芯;硬三角胶芯上端与内外两侧胎体相贴,硬三角胶芯下端与软三角胶芯的外侧以及外侧胎体相贴合;软三角胶芯的内侧与内侧的胎体相贴合;软三角胶芯下端与钢丝圈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很好的保护胎体及钢丝包布反包端点,使轮胎耐久性能不受影响,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胎侧用胶,降低轮胎滚动阻力,提升全钢子午线轮胎耐久性能。久性能。久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乘用车轮胎
,特别涉及到一种轮胎。

技术介绍

[0002]由于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正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目前,降低轮胎的生热和油耗,提高耐老化性能,成为了未来轮胎企业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能环保问题,如欧盟出台了轮胎标签法案,美国环保署推出了 SmartWay认证等,对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各项性能尤其是轮胎的滚动阻力性能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
[0003]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胎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位,它是多种半部件及骨架材料的复合处,承受轮胎的内压应力及负荷下的附加应力,关系到轮胎的耐久性能,需要严格的生产工艺。
[0004]传统的胎侧为胎肩及胎肩椭圆形过渡,不仅增加轮胎的重量,增大滚动阻力,且材料过厚生热较大,不利于轮胎的耐久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传统的胎侧为胎肩及胎肩椭圆形过渡,不仅增加轮胎的重量,增大滚动阻力,且材料过厚生热较大,不利于轮胎的耐久性能的问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包括:从内到外依次排列的内衬层、胎体层、带束层、胎侧和胎冠连接形成的胎面层,还包括防水线、复合胶芯和钢丝圈,所述胎体层一端经过所述内衬层外侧和所述复合胶芯内侧之间,且所述胎体层反包所述复合胶芯下端和钢丝圈,所述复合胶芯顶端贴合连接于所述胎体层,所述胎侧贴附于所述胎体层外侧;其特征在于,将额定内压充气状态下,过所述轮胎断面最宽点的直线定义为水平轴,沿所述胎侧外表面从所述水平轴至所述防水线方向通过切削所述胎侧的部分材料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轮胎断面中为弧状,形成所述轮胎断面胎侧轮廓线的一部分。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中心部、由中心部的上端向所述水平轴方向延伸形成的上过渡部以及由中心部的下端向所述防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下过渡部;所述第一区域沿所述胎侧外表面从所述水平轴至所述防水线方向,所述第一区域的深度由0逐渐增加到某一数值在逐渐减小到0;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深度越靠近所述中心部的几何中心深度越大,深度最大的位置为第一区域深度最大值。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底部距离所述防水线的距离为L,且所述第一区域深度最大值为T;其中,3mm≤L≤5mm,T≤5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体层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陈雪梅刘晶晶李明马小刚张雪令刘桂霞冯红领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