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8259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属于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包括上安装支架、下安装支架和尼龙销。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在Z向重合区域开有销孔,所述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通过尼龙销连接在一起。同时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设计有Z向限位结构,保险销断裂时,可以防止上支架过渡下移导致的副仪表板后方塌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可以满足副仪表板对安装支架的高刚度与吸能的矛盾需求,不需弱化骨架和扶手铰链等关键零件,提升产品性能。提升产品性能。提升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设计与制造的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常规设计单独的钣金支架作为副仪表板整体的Z向支撑,由于钣金自身材料特性与副仪表板整体模态要求,支架设计的刚性需求很高。同时根据法规《GB 11552

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碰撞要求,后排乘员与副仪表板扶手发生碰撞时,碰撞点连续时间3ms的加速度不允许超过80g。因此副仪表板整体Z向刚度也有限制要求,不能很大。基于上面这两种矛盾需求,常规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很难兼顾两种需求。通常为了满足模态要求,设定的支架刚性很大,但很大概率会使乘员头碰试验不通过。此情况下,若副仪表板模态不支持弱化支架刚度时,根据碰撞时力的传递路径,需要副仪表板骨架和扶手铰链等相关零件做出弱化设计让步。之后再进行碰撞CAE验证。此一来设计周期加长,另一方面影响副仪表板整体强度和扶手性能,降低产品商品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
[0004]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安装支架、下安装支架和尼龙销;所述上安装支架包括安装面和位于所述安装面两侧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长圆孔槽,所述侧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销孔,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两个螺栓承载面,所述下安装支架包括顶面和用于支撑所述顶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螺栓承载面,所述顶面的两侧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对应的第二销孔,所述限位部的上部设置有连接耳;所述上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支架上,并且使得所述侧板与所述限位部对齐将所述连接耳与所述长圆孔槽配合形成Z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对齐并通过尼龙销连接。
[0005]其中,所述连接耳与所述长圆孔槽的上表面之间具有1.5mm的间隙。
[0006]其中,所述两侧的侧板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对称设置。
[0007]其中,每个侧板上设置有两个销孔,两个销孔的距离为40

50mm。
[0008]其中,所述上安装支架为钣金结构。
[0009]其中,所述上安装支架的钣金厚度为1.5mm。
[0010]其中,所述安装面的两个螺栓承载面在所述安装面上呈对角分布。
[0011]其中,所述下安装支架为钣金结构。
[0012]其中,所述下安装支架的钣金厚度为2.0mm。
[0013]其中,所述支撑板的数量为4个。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上下两部分支架相当于一个整体,自身可以设计有很大的刚性,满足副仪表板整体模态要求;
[0016]2、发生碰撞时,若冲击力超过许用值时,保险销受到剪切力断裂,使上、下支架产生Z向滑移吸收碰撞能量,降低乘员头部受到的伤害。同时上、下支架设有限位结构,防止副仪表板Z向过分塌陷,给乘员造成二次伤害;
[0017]3、可以满足副仪表板对安装支架的高刚度与吸能的矛盾需求,不需弱化骨架和扶手铰链等关键零件,提升产品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20]实施例1
[0021]为了解决副仪表板总成设计模态与法规碰撞吸能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上安装支架10、下安装支架20和尼龙销(图中未示出)。所述上安装支架10包括安装面11和位于所述安装面11两侧的侧板12,所述两侧的侧板12相对于所述安装面11对称设置。所述侧板12上设置有长圆孔槽13,并且所述侧板12上还设置有第一销孔14,每个侧板上设置有两个销孔,两个销孔的距离为40

50mm。所述上安装支架10为钣金结构,并且钣金厚度为1.5mm,所述安装面11上设置有两个螺栓承载面15,所述两个螺栓承载面15在所述安装面11上呈对角分布。所述下安装支架20为钣金结构,并且钣金厚度为2.0mm,所述下安装支架20包括顶面21和用于支撑所述顶面21的支撑板22,所述支撑板22的底部设置有螺栓承载面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22为4个。所述顶面21的两侧设置有限位部25,所述限位部2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销孔14对应的第二销孔24,所述限位部25的上部设置有连接耳26。所述顶面21上还设置有减重槽27。所述上安装支架10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支架20上,并且使得所述侧板12与所述顶面21两侧对齐将所述连接耳26与所述长圆孔槽13配合,形成Z限位结构。所述连接耳26与所述长圆孔槽13的上表面之间具有1.5mm的间隙作为缓冲距离。所述第一销孔14和第二销孔24对齐并通过尼龙销30连接。
[0022]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结构将常规副仪表板安装支架一分为二,上支架与下支架在Z向重合区域,上支架开有Y向孔与下支架孔对应,在孔内注入类似尼龙66材料的保险销。在车辆正常使用时与整体支架一样为副仪表板总成提供的Z向支撑和紧固作用,上下支架设计刚度需满足副仪表板总成的模态需求。当发生碰撞时,乘员头部碰撞到副仪表板时,若碰撞的冲击力超过许用值时,连接上下支架的保险销受到剪切力断裂,使上、下支架产生Z向滑移吸收碰撞能量,降低乘员头部受到的伤害。同时上、下支架设有限位结构,防止副仪表板Z向过分塌陷,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满足法规《GB 11552

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碰撞要求。本实施例的吸能组件的设计可以同时满足副仪表板对安装支架的高刚度与吸能的矛盾需求,不需弱化骨架和扶手铰链等关键零件,提升产品性能。
[0023]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
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及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安装支架、下安装支架和尼龙销;所述上安装支架包括安装面和位于所述安装面两侧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长圆孔槽,所述侧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销孔,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两个螺栓承载面,所述下安装支架包括顶面和用于支撑所述顶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螺栓承载面,所述顶面的两侧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对应的第二销孔,所述限位部的上部设置有连接耳;所述上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下安装支架上,并且使得所述侧板与所述限位部对齐将所述连接耳与所述长圆孔槽配合形成Z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对齐并通过尼龙销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耳与所述长圆孔槽的上表面之间具有1.5mm的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扬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