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25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31
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铜环、第二铜环、第三铜环和线圈支撑件,第一铜环、第二铜环和第三铜环分别连接在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芯线、内层屏蔽层和外层屏蔽层外表面;线圈支撑件包括线圈安装座和封装壳体,线圈安装座外表面绕接线圈,封装壳体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分别与第一铜环外表面和第二铜环外表面相对应,线圈安装座上设置有两个过线孔,线圈的两端引线分别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与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第一铜环、第二铜环和第三铜环为媒介,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同轴电缆内导体芯线和内层屏蔽层能够与铜环的大面积接触。环的大面积接触。环的大面积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涡流探头
,具体涉及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涡流探头最典型的应用是在大型汽轮机上,用于监测汽轮机启动加热或停止运行冷却时以及负荷发生变化时汽缸和转子产生的热膨胀或冷却收缩。通常将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用牢固的支架固定在汽缸内侧,探头非接触监测转子盘产生的位移变化。
[0003]现有技术的探头线圈两引线与电缆线的连接是采用锡丝焊接,这种连接方法在长时间在存在温度的环境中使用时,焊接点处易发生氧化而脱焊,造成探头损坏。并且现有技术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的固定定位是采用胶水将线圈粘合在飓风材料骨架体上,长时间在存在温度及振动的环境中使用时会导致线圈易发生移位、松动,造成探头工作不稳定、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通过第一铜环、第二铜环和第三铜环为媒介,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同轴电缆内导体芯线和内层屏蔽层能够与铜环的大面积接触。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铜环、第二铜环、第三铜环和线圈支撑件,所述第一铜环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芯线外表面,所述第二铜环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线的内层屏蔽层外表面,所述第三铜环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线的外层屏蔽层外表面;
[0007]所述线圈支撑件包括线圈安装座和封装壳体,所述线圈安装座外表面固定绕接有线圈,所述封装壳体固定包覆在第一铜环、第二铜环和第三铜环的外表面,且所述封装壳体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所述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分别与第一铜环外表面和第二铜环外表面相对应,所述线圈安装座上设置有两个过线孔,所述线圈的两端引线分别穿过两个过线孔后再分别穿过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与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相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封装壳体外表面设置有两组固定卡扣,两组固定卡扣分别与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相对应。
[0009]优选地,所述封装壳体外表面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线圈安装座之间固定套接有螺纹套,所述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均位于螺纹套内部。
[00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铜环、第二铜环和第三铜环为媒介,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同轴电缆内导体芯线和内层屏蔽层能够与铜环的大面积接触,并且通过压接的方式使第一铜环、第二铜环
和第三铜环与同轴电缆线能够可靠连接,从而也能够保证连接处在高温环境下不容易氧化脱落,从而能够有效保证可靠连接传输信号。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2]图1 本技术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2 本技术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4]图3 本技术中第一铜环、第二铜环和第三铜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5]图4 本技术中线圈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标号说明:
[0017]1、第一铜环;2、第二铜环;3、第三铜环;4、线圈支撑件;5、同轴电缆;6、线圈;7、螺纹套;41、线圈安装座;42、封装壳体;43、第一过线槽;44、第二过线槽;45、固定卡扣;46、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实施例一,如图1

4所示,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第三铜环3和线圈支撑件4,第一铜环1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5的内导体芯线外表面,第二铜环2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线5的内层屏蔽层外表面,第三铜环3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线5的外层屏蔽层外表面;
[0020]线圈支撑件4包括线圈安装座41和封装壳体42,线圈安装座41外表面固定绕接有线圈6,封装壳体42固定包覆在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和第三铜环3的外表面,且封装壳体42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分别与第一铜环1外表面和第二铜环2外表面相对应,线圈安装座41上设置有两个过线孔,线圈6的两端引线分别穿过两个过线孔后再分别穿过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与第一铜环1和第二铜环2相连接。
[0021]工作原理:
[0022]探头线圈6两端的引线通过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分别与第一铜环1和第二铜环2进行点焊连接固定,从而使探头线圈6引线的两端分别与同轴电缆线5的内导体芯线和内层屏蔽层相连接。
[0023]本申请通过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和第三铜环3通过压接的方式分别压接在同轴电缆线5的内导体芯线、内层屏蔽层和外层屏蔽层外表面,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同轴电缆5内导体芯线和内层屏蔽层能够与铜环的大面积接触,并且通过压接的方式使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和第三铜环3与同轴电缆线5能够可靠连接,从而也能够保证连接处在高温环境下不容易氧化脱落,从而能够有效保证可靠连接传输信号。继而有效的保证探头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
[0024]实施例二,作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方案,封装壳体42外表面设置有两组固定卡扣45,两组固定卡扣45分别与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相对应。通过固定卡扣45可对探头线圈6两端引线进行进一步的固定,以进一步防止发生移位松动而造成探头工作不稳定、不可靠。
[0025]实施例三,作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方案,封装壳体42外表面设置有限位凸起46,限位凸起46与线圈安装座41之间固定套接有螺纹套7,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均位于螺纹套7内部。通过在封装壳体42外表面再次通过注塑螺纹套7,从而确保探头线圈6的核心结构块与同轴电缆线5的内导体芯线和内层屏蔽层紧密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同时通过注塑,也能够将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和第三铜环3与同轴电缆线5更可靠的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螺纹套7外表面设置螺纹结构,用于后续连接壳体的内部螺纹连接时进行灵敏度的精密调节。
[002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涡流探头线圈与同轴信号电缆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第三铜环(3)和线圈支撑件(4),所述第一铜环(1)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5)的内导体芯线外表面,所述第二铜环(2)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5)的内层屏蔽层外表面,所述第三铜环(3)固定连接在同轴电缆(5)的外层屏蔽层外表面;所述线圈支撑件(4)包括线圈安装座(41)和封装壳体(42),所述线圈安装座(41)外表面固定绕接有线圈(6),所述封装壳体(42)固定包覆在第一铜环(1)、第二铜环(2)和第三铜环(3)的外表面,且所述封装壳体(42)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所述第一过线槽(43)和第二过线槽(44)分别与第一铜环(1)外表面和第二铜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健凤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瑞视仪表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