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包括两根主梁,两根主梁之间设置有起重小车,每根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支腿,其中一条支腿上设置有起重机控制系统,位于主梁同端位置的支腿之间均设置有地梁,两根地梁的两端均设置有大车运行机构,大车运行机构与地梁端部之间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第一顶升装置,第一顶升装置内侧的地梁底部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测距仪,大车运行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水平基准板,位于大车运行轨道外侧或内侧的水平基准板处于测距仪正下方,测距仪与第一顶升装置分别与起重机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大车运行轨道铺设不平整或铺设有坡度时,能避免起重小车向发生倾斜一侧的小车运行轨道靠轨。车运行轨道靠轨。车运行轨道靠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
[0001]本技术属于起重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门式起重机包括主梁、起重小车、支腿、地梁、大车运行机构与起重机控制系统等,当门式起重机运行时,大车运行机构沿大车运行轨道运行,起重小车通过在主梁两侧设置的小车运行轨道沿主梁运行,目前,门式起重机被广泛应用于工厂、仓库、料厂、施工工地等不同场合吊运货物,但在某些特殊场合,比如大车运行轨道铺设基础不平或大车运行轨道铺设有坡度时,现有门式起重机在大车运行轨道上运行的过程中,将造成主梁两侧的小车运行轨道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当起重小车沿主梁运行时,起重小车将会向倾斜一侧的小车运行轨道靠轨,从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现有技术中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解决当大车运行轨道铺设基础不平或大车运行轨道铺设有坡度时,现有门式起重机的起重小车在运行时会向倾斜一侧的小车运行轨道靠轨,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包括两根水平相对设置的主梁,两根主梁之间设置有能沿主梁运行的起重小车,每根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支腿,其中一条支腿上设置有起重机控制系统,位于主梁同端位置的支腿之间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地梁,其特征在于:两根地梁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在大车运行轨道上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所述大车运行机构与地梁端部之间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第一顶升装置,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的顶端与地梁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顶升装置的底端与大车运行机构铰接,第一顶升装置内侧的地梁底部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测距仪,所述大车运行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水平基准板,位于大车运行轨道外侧或内侧的水平基准板处于测距仪正下方,所述测距仪与第一顶升装置分别与起重机控制系统电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大车运行机构包括与地梁平行的大车车架,所述大车车架两端分别安装有一组行走轮,其中一组行走轮通过传动装置转动连接有安装在大车车架上的行走电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底端与大车车架铰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大车车架的外侧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聚氨酯缓冲器。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为液压油缸。
[0009]进一步的,每根地梁中间位置的底部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第二顶升装置,所述第二顶升装置为液压油缸,第二顶升装置顶端与地梁可拆卸固定连接。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在使用时,在大车运行轨道的两侧设置水平分布的水平基准板,水平
基准板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并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并通过在每根地梁的两端设置测距仪用于检测地梁到水平基准板之间的距离,当大车运行机构运行至大车运行轨道铺设基础不平整或铺设有坡度的位置时,地梁的高度位置相对于水平基准板会发生变化并造成主梁两侧的小车运行轨道不在同一水平位置,此时,测距仪检测地梁到水平基准板之间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再将检测信号传输至起重机控制系统,经起重机控制系统分析对比并控制第一顶升装置升或降而调整地梁相对于水平基准板的高度位置,从而将主梁两侧的小车运行轨道调整至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以抵消铺设基础不平整或坡度对门式起重机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起重小车向发生倾斜一侧的小车运行轨道靠轨,保证门式起重机稳定吊装、转运。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1中未设置大车运行轨道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1、第一顶升装置;2、第二顶升装置;3、主梁;4、大车运行机构;41、大车车架;42、行走轮;43、行走电机;44、聚氨酯缓冲器;5、支腿;6、地梁;7、大车运行轨道;71、水平基准板;8、起重小车;9、测距仪。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8]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包括两根水平相对设置的主梁3,两根主梁3之间设置有能沿主梁3运行的起重小车8,起重小车8通过在主梁3两侧设置的小车运行轨道沿主梁3移动,小车运行轨道与主梁3平行设置;每根主梁3的两端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支腿5,其中一条支腿5上设置有起重机控制系统,起重机控制系统采用现有技术中的PLC控制系统,并在起重机控制系统内存储有地梁6到水平基准板71之间的合理距离;位于主梁3同端位置的支腿5之间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地梁6,两根地梁6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在大车运行轨道7上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4,大车运行机构4与地梁6端部之间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第一顶升装置1,第一顶升装置1的顶端与地梁6之间通过设置法兰盘与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顶升装置1的底端与大车运行机构4铰接,具体的,第一顶升装置1为液压油缸,第一顶升装置1内侧的地梁6底部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测距仪9,大车运行轨道7的两侧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水平基准板71,位于大车运行轨道7外侧或内侧的水平基准板71处于测距仪9正下方,水平基准板71可以安装在大车运行轨道7的底部或中间位置,水平基准板71需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并位于同一高度位置,测距仪9与第一顶升装置1分别与起重机控制系统电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在大车运行轨道7的两侧设置水平分布的水平基准板71,水平基准板71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并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并通过在每根地梁6的两端设置测距仪9用于检测地梁6到水平基准板71之间的距离,当大车运行机构4运行至大车运行轨道7铺设基础不平整或铺设有坡度的位置时,地梁6的高度位置会发生变化而造成主梁3两侧的小车运行轨道不在同一水平位置,此时,测距仪9检测地梁6到水
平基准板71之间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再将检测信号传输至起重机控制系统,经起重机控制系统分析对比并控制第一顶升装置1升或降而调整地梁6高度位置,从而将主梁3两侧的小车运行轨道调整至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以抵消铺设基础不平整或坡度对门式起重机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起重小车8发生向倾斜一侧的小车运行轨道靠轨,保证门式起重机稳定吊装、转运。
[0019]目前,为避免起重小车8沿主梁3运行时向发生倾斜一侧的小车运行轨道靠轨,所采取措施是通过调整大车运行轨道7的铺设基础,即是将大车运行轨道7的铺设地面进行铲平或填平,消除大车运行轨道7的铺设坡度而将大车运行轨道7调整为国家所规定安全范围内的最佳状态,但采用此种措施,若铺设地面为水泥地面或不易进行调平作业的地面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成本,相对而言,本技术在大车运行轨道的铺设基础不平整或大车运行轨道铺设有坡度时,通过设置水平基准板71、测距仪9与第一顶升装置1可以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轨道坡度变化的门式起重机,包括两根水平相对设置的主梁,两根主梁之间设置有能沿主梁运行的起重小车,每根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支腿,其中一条支腿上设置有起重机控制系统,位于主梁同端位置的支腿之间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地梁,其特征在于:两根地梁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在大车运行轨道上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所述大车运行机构与地梁端部之间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第一顶升装置,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的顶端与地梁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顶升装置的底端与大车运行机构铰接,第一顶升装置内侧的地梁底部均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测距仪,所述大车运行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水平分布的水平基准板,位于大车运行轨道底部外侧或内侧的水平基准板处于测距仪正下方,所述测距仪与第一顶升装置分别与起重机控制系统信号连接。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锋,王腾,赵鑫,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