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601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包括快接组件和中间接头,所述快接组件包括内接头和外接头,所述外接头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套设于管路的周缘,所述内接头具有填充部,所述内接头伸入至管路的内腔且填充部填充至限位槽内,将所述管路固定于限位槽内;所述中间接头安装于内接头,能够使得管路的接头结构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降低泄露风险,保证密闭性。密闭性。密闭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


[0001]本技术涉及管路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对于软管的相互接合或是安装,主要为插入膨胀式结构,也就是将接头插入至管路的内腔中,对管路进行扩径,以管路的收缩力做压紧力将接头固定在管路的一端,再对其通过接头进行接合或安装,而此类的安装方式和接合结构,由于管路的不断使用,如供水、供油、供气等,会对接合位置产生压力,导致管路接合位置的泄露,造成连接处小面积失效,需不断地进行修补才能保证其密闭性,经济性差。
[0003]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能够使得管路的接头结构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降低泄露风险,保证密闭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能够使得管路的接头结构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降低泄露风险,保证密闭性。
[0005]本技术的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包括快接组件和中间接头,所述快接组件包括内接头和外接头,所述外接头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套设于管路的周缘,所述内接头具有填充部,所述内接头伸入至管路的内腔且填充部填充至限位槽内,将所述管路固定于限位槽内;所述中间接头安装于内接头。
[0006]进一步,所述内接头的第一端部伸入至管路的内腔,且内接头的第一端部沿轴向朝向限位槽设置方向弯折,并延伸至限位槽内形成填充部;所述内接头的第二端部伸出管路的内腔,所述中间接头连接于内接头的第二端部。
[0007]进一步,所述外接头的第一端部沿轴向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外接头沿径向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填充部上设置有与导向槽适配的导向凸起。
[0008]进一步,所述外接头的第一端部沿轴向向内凹陷形成连通于限位槽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外接头沿径向的内壁上。
[0009]进一步,所述导向凸起形成于填充部沿轴向的中部,并沿轴向延伸至填充部的弯折处。
[0010]进一步,沿轴向所述填充部由内接头的第一端部朝向内接头的第二端部的外径尺寸逐渐降低。
[0011]进一步,所述内接头的第二端部沿径向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中间接头具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所述中间接头螺纹连接内接头的第二端部。
[0012]进一步,所述外接头和中间接头之间设置有外垫圈,所述内接头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内垫圈。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安装方式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扩径方式,现有技术是直接通过锥形端伸入管路实现管路外径收缩
固定,而本方案是将管路一端压紧实现固定,提高了接头接合位置的连接强度,同时能保证管路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强度,降低泄露风险,保证密闭性。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

A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

A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的轴向为管路01的轴向,所述的径向为管路01的径向,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包括快接组件和中间接头04,所述快接组件包括内接头02和外接头03,所述外接头03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套设于管路01的周缘,所述内接头02具有填充部21,所述内接头02伸入至管路01的内腔且填充部21填充至限位槽内,将所述管路01固定于限位槽内;所述中间接头04安装于内接头02。如图所示,本方案中的安装方式为,先将内接头02伸入至管路01的内腔再安装外接头03,将限位槽套设在管路01的周缘,再通过内接头02的填充部21不断地对限位槽填充,使得管路01的一端被压紧固定在限位槽内,中间接头04连接于内接头02,用于安装带有快接组件的管路01;本方案中快接组件为两组,两组快接组件分别安装于各自的一段管路01,中间接头04即连接在两组快接组件各自的内接头02上,形成两段管路01的连接,拆装方便快捷,便于对成段的管路01连接或是与其他刚性管路01接头的配合;本方案中的安装方式使得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扩径方式,现有技术是直接通过锥形端伸入管路01实现管路01外径收缩固定,而本方案是将管路01一端压紧实现固定,提高了接头接合位置的连接强度,同时能保证管路01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强度,降低泄露风险,保证密闭性。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接头02的第一端部伸入至管路01的内腔,且内接头02的第一端部沿轴向朝向限位槽设置方向弯折,并延伸至限位槽内形成填充部21;所述内接头02的第二端部伸出管路01的内腔,所述中间接头04连接于内接头02的第二端部。如图所示的,内接头02的第一端部形成有填充部21,且填充部21与内接头02径向的外壁形成槽状结构,槽状结构即卡接在限位槽伸入至管路01内部的内壁上,当填充部21伸入至限位槽时,即形成双“C”的连接结构,也就是“C”形结构的开口处相互咬合,并将管路01的一端压紧在限位槽内,提高管路01的安装结构,并保证管路01在使用时与接头的连接强度,防止在薄弱位置发生泄露。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接头03的第一端部沿轴向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外接头03沿径向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填充部21上设置有与导向槽适配的导向凸起22。所述外接头03上设置的导向槽与填充部21上的导向凸起22相适配,沿径向防止内接头02和外接头03的窜动,保证安装可靠性,导向槽和导向凸起22的安装结构以对内接头02和外接头03沿径向限位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接头03的第一端部沿轴向向内凹陷形成连通于限位槽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外接头03沿径向的内壁上,所述导向凸起22形成于填充部21沿轴
向的中部,并沿轴向延伸至填充部21的弯折处。如图所示的,内接头02上形成有填充部21和导向凸起22后,其沿径向的截面呈近似工字形结构,保证内接头02和外接头03的连接强度,同时保证二者的装配适配性,防止内接头02和外接头03连接后发生相对窜动,影响对管路01的连接,降低泄露风险。
[0021]本实施例中,沿轴向所述填充部21由内接头02的第一端部朝向内接头02的第二端部的外径尺寸逐渐降低。如图所示,沿轴向填充部21的外径尺寸逐渐降低,使得沿轴向靠近内接头02的第一端部一端填充部21外径尺寸最大,沿轴向朝向内接头02的第二端部方向填充部21的外径尺寸逐渐降低,便于内接头02和外接头03的相互嵌合安装,同时保证对管路01的压紧,并随着填充部21外径尺寸的降低,对管路01的压紧力逐渐降低,当管路01与接头受外力非正常脱离时,会持续对位于填充部21最大外径处的管路01压紧,并且此压紧时一次压紧,不同于现有技术中插入管路01膨胀后固定的二次压紧,所述的二次压紧即为第一次膨胀插入管路01时管路01即存在一次压紧,当受到外力将管路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快接组件和中间接头,所述快接组件包括内接头和外接头,所述外接头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套设于管路的周缘,所述内接头具有填充部,所述内接头伸入至管路的内腔且填充部填充至限位槽内,将所述管路固定于限位槽内;所述中间接头安装于内接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头的第一端部伸入至管路的内腔,且内接头的第一端部沿轴向朝向限位槽设置方向弯折,并延伸至限位槽内形成填充部;所述内接头的第二端部伸出管路的内腔,所述中间接头连接于内接头的第二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软管的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头的第一端部沿轴向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外接头沿径向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填充部上设置有与导向槽适配的导向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快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