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579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主要包括生态礁石、生物填料树、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生态礁石、生物填料树位于水平面以下,所述生态礁石水平固定于水体底部,所述生态礁石内部下方设有微纳米气泡扩散盘,所述管道的一端位于微纳米气泡扩散盘的正上方,另一端通过连接件软管连接,所述生态礁石内部及外表面设置有防水灯,所述生态礁石外部上方固定有生物填料树和太阳能支撑杆,所述太阳能支撑杆穿过水平面固定支撑太阳能供电系统。通过微纳米气泡扩散设备协同生物填料树促进悬浮物沉积,增加水体溶解氧,达到双重净化水质的目的。达到双重净化水质的目的。达到双重净化水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静态水体是指流动性差且四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的水体。具有易受污染、水体易受风浪扰动、水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包括城市内的湖泊水、流动性差的河流水、养殖鱼池水、水库蓄水区的水等水体。外源污染物的汇入,使得静态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元素迅速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极易发生水华,造成水体缺氧、发黑、发臭,悬浮物增加等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周边景观。
[0003]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水体中悬浮物的存在,会影响水体透明度,增加对光辐射的衰减,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及初级生产力水平,水中溶氧减少,降低有机物降解速率,有机物堆积,使水质更加恶化。
[0004]目前,国内针对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曝气、换水调水、湿地生态修复、生态浮床等,传统曝气设备需要通过电线进行输电运行,麻烦且不适于水域面积大的水体使用,频繁的换水调水难度大且成本高,湿地生态修复占地面积大、易受病虫害侵扰,生态浮床方法难以推行机械化操作、制作施工周期长、难抗风浪,以上种种因素成为我国水治理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存问题,提供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降低风浪对水体的扰动,促进水中悬浮物沉积,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占地面积小,同时结合太阳能技术为整体供电,节约电能。
[0006]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主要包括生态礁石、生物填料树、太阳能供电系统,所述生物填料树包括生物填料树树干、固定件、生物填料树叶片、生物填料、叶脉,所述生物填料包括生物填料a,生物填料b、生物填料c,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控制开关、蓄电池组,其特征是所述生态礁石、生物填料树位于水平面以下,所述生态礁石水平固定于水体底部,所述生态礁石内部下方设有微纳米气泡扩散盘,所述管道的一端位于微纳米气泡扩散盘的正上方,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软管连接,所述生态礁石内部及外表面设置有防水灯,所述生态礁石外部上方固定有生物填料树和太阳能支撑杆,所述太阳能支撑杆穿过水平面固定支撑太阳能供电系统。
[0008]进一步的,所述生态礁石为透水框架结构,外形仿造天然礁石。
[0009]进一步的,所述微纳米气泡扩散盘为内凹弧形结构,微纳米气泡扩散盘底部边缘与生态礁石底部平面平行。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树树干为空心管,材质为玻璃钢、PVC、不锈钢、碳纤维的任意一种。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树叶片比表面积大,形状仿制真实树叶构造,生物填料树叶片固定在生物填料树树干的任意位置,形成任意角度,生物填料树叶片数量为2个以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横穿或悬挂于生物填料树叶片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叶脉材质为玻璃纤维管、PVC管、碳纤维的任意一种,其直径大小为5mm

20mm。
[0014]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支撑杆为空心结构,杆内布设电线,材质为不锈钢、玻璃钢、碳钢、PVC的任意一种。
[0015]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灯采用的是公知的灯带、灯管、灯珠的任意一种。
[0016]进一步的,所述管道为倒L型。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生物填料树能增加水下景观效果,有助于阻挡风浪对水体的扰动,促进悬浮物的沉积,有效抑制营养盐的释放;利用悬挂的生物填料构建微生物生活环境,增加原位微生物着床面积,原位微生物从水体中获得自身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把水体中颗粒物质和其他物质去除,净化水质。
[0019]2、本装置通过微纳米气泡扩散盘底面与微纳米气泡出射方向呈90
°
,使带压力的微纳米气泡撞击到微纳米扩散盘后通过做功累积,气泡间逐级互推,实现将气泡从面向扩散到纵向立体扩散,大量的纳米级和超纳米级气泡,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微纳米气泡表面带有负电荷,在水体中能产生非常浓密而细腻的气泡,不会出现融合增大而破裂的现象,表面电荷对水体微粒的吸附性可以将水体中有机悬浮物固定并分离,乳液破乳后粉体堆积密度小于水而上浮,与微气泡结合的粉体可加速上浮,上浮过程中被生物填料树吸附,达到双重净化的目的。
[0020]3、生态礁石内外均设有防水灯,既增加水下景观效果,又为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光照条件,沉水植物光合作用进一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净化水体水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太阳能板,2、控制开关,3、太阳能支撑杆,4、生物填料树树干,5、固定件,6、生物填料树叶片,7、生态礁石,8、连接件,9、软管,10、管道,11、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2、防水灯,13、生物填料树,14、蓄电池组,15、太阳能供电系统,16、生物填料,17、生物填料a,18、生物填料b,19、生物填料c,20、叶脉。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主要包括生态礁石7、生物填料树13、太阳能供电系统15,所述生物填料树13包括生物填料树树干4、固定件5、生物填料树叶片6、生物填料16、叶脉20,所述生物填料16包括生物填料a17,生物填料b18、生物填料c19,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15包括太阳能板1、控制开关2、蓄电池组14,其特征是所述生态礁石7、生物填料树13位于水平面以下,所述生态礁石7水平固定于水体底部,所述生态礁石7内部
下方设有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所述管道10的一端位于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的正上方,另一端通过连接件8与软管9连接,所述生态礁石7内部及外表面设置有防水灯12,所述生态礁石7外部上方固定有生物填料树13和太阳能支撑杆3,所述太阳能支撑杆3穿过水平面固定支撑太阳能供电系统15;所述生态礁石7为透水框架结构,外形仿造天然礁石;所述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为内凹弧形结构,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底部边缘与生态礁石7底部平面平行;所述生物填料树树干4为空心管,材质为玻璃钢、PVC、不锈钢、碳纤维的任意一种;所述生物填料树叶片6比表面积大,形状仿制真实树叶构造,生物填料树叶片6固定在生物填料树树干4的任意位置,形成任意角度,生物填料树叶片6数量为2个以上;所述生物填料16横穿或悬挂于生物填料树叶片6上;所述叶脉20材质为玻璃纤维管、PVC管、碳纤维的任意一种,其直径大小为5mm

20mm;所述太阳能支撑杆3为空心结构,杆内布设电线,材质为不锈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主要包括生态礁石(7)、生物填料树(13)、太阳能供电系统(15),所述生物填料树(13)包括生物填料树树干(4)、固定件(5)、生物填料树叶片(6)、生物填料(16)、叶脉(20),所述生物填料(16)包括生物填料a(17),生物填料b(18)、生物填料c(19),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15)包括太阳能板(1)、控制开关(2)、蓄电池组(14),其特征是所述生态礁石(7)、生物填料树(13)位于水平面以下,所述生态礁石(7)水平固定于水体底部,所述生态礁石(7)内部下方设有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所述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的正上方设有管道(10),所述管道(1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8)与软管(9)连接,所述生态礁石(7)内部及外表面设置有防水灯(12),所述生态礁石(7)外部上方固定有生物填料树(13)和太阳能支撑杆(3),所述太阳能支撑杆(3)穿过水平面固定支撑太阳能供电系统(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生态礁石(7)为透水框架结构,外形仿造天然礁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扩散设备的水下复合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为内凹弧形结构,微纳米气泡扩散盘(11)底部边缘与生态礁石(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映津
申请(专利权)人:华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