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515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城市市政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土层的外圈设置导水调节池,在导水调节池中设置吸水棉,在导水调节池的下方位置设置底部输水沟,在导水调节的上方设置带孔调节板,在导水调节池的外圈设置排水槽,在排水槽的上方设置渗水井盖,在排水槽的外侧上方设置透水层,在透水层的下方设置碎石层,在碎石层和排水槽的下方设置基层,在基层的下方设置路基,在透水层中设置若干主排管同时主排管的一端和排水槽联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节能环保、构造简单、安全可靠,缓解热岛效应,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


[0001]本技术属于城市市政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

技术介绍

[0002]树木绿化是现代城镇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泛应用于道路、小区、室内甚至屋顶的绿化上。树木一般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再移植到相应的绿化区域内。树木栽植时根球(根钵)需要都足够的空间,以保护树木,这个空间我们称为树池,此外对于城市中现有树池结构及其周边建筑道路,往往一下雨就会形成地面积水或城市内涝,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高速增长,所以有必要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美化绿化系统来收集雨水,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更有效率排水、经济适用、节能环保,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效果,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应以保护生态优先,最大程度上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建筑设施改造成为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体”。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为了突出城市景观,不仅将绿地都建得高出周围,而且路面、街面铺设采用的都是水泥、沥青和地面砖,透水性极差。在下雨时,往往都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而不是往绿地里流,使得绿地不能涵养水份和吸尘,而且得不到最好的雨水浇灌和肥料滋养。如果采用大量的透水铺装材料使其变成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透水街面,城市的地下将能储存非常可观的地下水量,以供绿地灌溉,树池结构是城市绿化和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通过建设树池和透水建筑道路相结合体系达到控制径流积存和防洪效果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本技术排水和透水性能好,能够有效的解决海绵城市道路的海绵型回收问题和海绵型道路中的水再利用问题及瞬时的容量和排放,在雨季可有效缓解城市地面排水负担,丰富城市绿色景观,能达到排水和城市绿化美化功能一体化,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和质量,同时能增加城市“海绵体”数量,通过树池不仅能突出城市景观而且能解决积水和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起到有效地防洪作用一举多得。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主要包括路基(1)、基层(2)、碎石层(3)、透水层(4)、防洪排水管(5)、主排管(6)、植物(7)、导水调节池(8)、吸水棉(9)、排水槽(10)、鹅卵
石装饰层(11)、带孔调节板(12)、渗水井盖(13)、土层(14)、滋养结构(15)、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预留圈(18)、环套板(19)、内设孔(20)、空圈(21)、防过量排管(22)、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弃流漏斗(25)、粗砂层(26)、细砂层(27)和底部输水沟(28):
[0006]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的结构中,在土层(14)的外圈设置导水调节池(8),在导水调节池(8)中设置吸水棉(9),在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位置设置底部输水沟(28),在导水调节池(8)的上方设置带孔调节板(12),在导水调节池(8)的外圈设置排水槽(10),在排水槽(10)的上方设置渗水井盖(13),在排水槽(10)的外侧上方设置透水层(4),在透水层(4)的下方设置碎石层(3),在碎石层(3)和排水槽(10)的下方设置基层(2),在基层(2)的下方设置路基(1),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主排管(6)同时主排管(6)的一端和排水槽(10)联通,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防洪排水管(5),防洪排水管(5)的下方和主排管(6)联通,防洪排水管(5)的上方和地表面联通,在土层(14)的中部设置植物(7),在植物(7)外圈的土层(14)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鹅卵石装饰层(11)、滋养结构(15)、环套板(19)和弃流漏斗(25),在滋养结构(15)的中部设置预留圈(18),在滋养结构(15)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在环套板(19)的中部设置空圈(21),在环套板(19)上设置若干内设孔(20),弃流漏斗(25)的上端和环套板(19)固定连接同时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和内设孔(20)联通,在弃流漏斗(25)的内部设置粗砂层(26)、细砂层(27),设置防过量排管(22),其一端和排水槽(10)的上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导水调节池(8)中的下方,设置过量渗水管(23),其一端和导水调节池(8)的中上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环套板(19)的上方,设置防积导水管(24),其一端和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土层(14)的底部。
[0007]进一步地,营养基质层(16)采用有机肥和腐叶土配制而成。
[0008]进一步地,复合过滤层(17)采用珍珠岩和活性炭的混合结构层。
[0009]进一步地,营养基质层(16)的上表面、复合过滤层(17)的下表面均设置土工布或无纺布,土工布或无纺布的厚度为4~8mm。
[0010]进一步地,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和土层(14)的联通端部设置拦土网。
[0011]进一步地,主排管(6)和排水槽(10)的联通位置高于防过量排管(22)和排水槽(10)的联通位置。
[0012]进一步地,在环套板(19)上等间距设置若干内设孔(20)。
[0013]进一步地,在主排管(6)的上表面设置若干渗水小孔。
[0014]进一步地,透水层(4)采用透水混凝土。
[0015]进一步地,预留圈(18)、空圈(21)的孔径根据植物(7)的直径设计。
[0016]进一步地,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直径和环套板(19)中内设孔(20)的直径相互匹配设置。
[0017]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流程是在雨季时透水层(4)上的雨水能慢慢渗下进而通过主排管(6)上的小孔进入主排管(6),当透水层(4)上的雨水积存过多时能通过防洪排水管(5)快速进入主排管(6),再进入排水槽(10)中,同时雨水也可通过渗水井盖(13)进入排水槽(10),雨水也可通过带孔调节板(12)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雨水也可通过鹅卵石装饰层(11)渗进土层(14),再经过滋养结构(15)过滤后通过内设孔(20)进
入弃流漏斗(25),雨水小时能慢慢渗下,当雨水大时,雨水只能有一部分通过弃流漏斗(25)流下,此时弃流漏斗(25)上方积存的雨水从过量渗水管(23)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土层(14)底部积存的雨水能通过防积导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主要包括路基(1)、基层(2)、碎石层(3)、透水层(4)、防洪排水管(5)、主排管(6)、植物(7)、导水调节池(8)、吸水棉(9)、排水槽(10)、鹅卵石装饰层(11)、带孔调节板(12)、渗水井盖(13)、土层(14)、滋养结构(15)、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预留圈(18)、环套板(19)、内设孔(20)、空圈(21)、防过量排管(22)、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弃流漏斗(25)、粗砂层(26)、细砂层(27)和底部输水沟(28)等,其特征在于:在土层(14)的外圈设置导水调节池(8),在导水调节池(8)中设置吸水棉(9),在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位置设置底部输水沟(28),在导水调节池(8)的上方设置带孔调节板(12),在导水调节池(8)的外圈设置排水槽(10),在排水槽(10)的上方设置渗水井盖(13),在排水槽(10)的外侧上方设置透水层(4),在透水层(4)的下方设置碎石层(3),在碎石层(3)和排水槽(10)的下方设置基层(2),在基层(2)的下方设置路基(1),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主排管(6)同时主排管(6)的一端和排水槽(10)联通,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防洪排水管(5),防洪排水管(5)的下方和主排管(6)联通,防洪排水管(5)的上方和地表面联通,在土层(14)的中部设置植物(7),在植物(7)外圈的土层(14)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鹅卵石装饰层(11)、滋养结构(15)、环套板(19)和弃流漏斗(25),在滋养结构(15)的中部设置预留圈(18),在滋养结构(15)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在环套板(19)的中部设置空圈(21),在环套板(19)上设置若干内设孔(20),弃流漏斗(25)的上端和环套板(19)固定连接同时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和内设孔(20)联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冰张延年姜大伟赫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