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增稠器搅拌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263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增稠器搅拌机,包括下部安装有沉淀物耙的搅拌轴,在搅拌轴下部设有带耙体支承管的耙体连接部,沉淀物耙通过耙体支承杆活动插接于耙体支承管内,在耙体连接部内转动支承有槽形凸轮,耙体支承杆端部所设的滚轮嵌装于槽形凸轮的凸轮槽内,槽形凸轮与穿过搅拌轴的凸轮驱动杆相连,凸轮驱动杆上端与搅拌轴上端可沿周向调节位置并固连;沉淀物耙包括耙体,在耙体的外侧边上设有若干耙块,耙块工作侧面相对于搅拌轴的轴线倾斜设置;在搅拌轴下端安装有沉淀物排出绞龙。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效增稠器搅拌机能改变沉淀物耙的伸出长度,调节沉淀物耙与增稠器内壁之间的间隙,并能使沉淀物便于向增稠器底部中心的排出口输送。排出口输送。排出口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增稠器搅拌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搅拌类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增稠器用搅拌机。

技术介绍

[0002]增稠器又称稠厚器或增浓器,是一种用以浓集溶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器,增稠器大多包括一锥形底的圆筒容器,溶液由中央送液槽流入,清液由周边溢出经流出槽排出。容器中有缓慢转动的沉淀物耙,使沉淀物或沉渣集向容器底部中心经排出口排出,沉淀物耙是固连在搅拌轴上的。常规的沉淀物耙为一与增稠器内壁形状相对应的刮板,该刮板的外侧边与搅拌轴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考虑到制造加工和安装误差,沉淀物耙刮板外侧边与增稠器内壁之间会留有相对较大的间隙,这一间隙的存在使得增稠器搅拌机能无阻碍地运行,沉淀物耙与增稠器内壁之间不会产生运动干涉,但这一间隙的存在对增稠器内沉淀物的排出确明显不利,沉淀物耙不能推动与增稠器内壁相贴近的间隙部位的沉淀物,经过一定时间后沉淀物可能粘附于增稠器内壁而难以推动,此外,由于沉淀物粘度的不同,沉淀物耙刮板与增稠器内壁之间的理想间隙也是希望能够调节的,但现有的与搅拌轴相固连的沉淀物耙是无法实现其间隙调节的,而且,在沉淀物耙长时间使用因磨损而间隙增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增稠器搅拌机,包括转动支承在搅拌机架(4)上的搅拌轴(5)和安装在搅拌轴(5)下部的沉淀物耙(11),搅拌轴(5)与搅拌驱动装置(1)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搅拌轴(5)下部设有耙体连接部(6),该耙体连接部(6)包括耙体支承管(9),在所述沉淀物耙(11)上设有耙体支承杆(10),沉淀物耙(11)通过耙体支承杆(10)活动插接于耙体支承管(9)内,在耙体支承杆(10)端部设有滚轮(8),在耙体连接部(6)内转动支承有槽形凸轮(7),所述滚轮(8)嵌装于槽形凸轮(7)的凸轮槽内,在搅拌轴(5)内可转动地设有凸轮驱动杆(16),该凸轮驱动杆(16)与槽形凸轮(7)相连接,凸轮驱动杆(16)伸出搅拌轴(5)上端口,凸轮驱动杆(16)上端与搅拌轴(5)上端可沿周向调节位置并固连;所述沉淀物耙(11)包括耙体(12),所述耙体支承杆(10)固连在耙体(12)上,在耙体(12)的外侧边上设有若干耙块(13),各耙块(13)沿耙体(12)外侧边长度方向排列,耙块(13)的外侧边与耙体(12)的外侧边空间交叉,耙块(13)工作侧面相对于搅拌轴(5)的轴线倾斜设置,在耙块(13)的外侧边上设有若干耙齿(14);在搅拌轴(5)下端安装有沉淀物排出绞龙(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增稠器搅拌机,其特征在于:二件所述沉淀物耙(11)沿搅拌轴(5)周向均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增稠器搅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耙体(12)为长条板状构件,耙体(12)的外侧边与搅拌轴(5)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在耙体(12)的外侧边上开设有若干耙块嵌装槽(21),耙块嵌装槽(21)的侧面与耙体(12)外侧边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γ为20
°
~45
°
,所述耙块(13)嵌装于该耙块嵌装槽(21)内,一所述耙块(13)外侧边的下顶点与相邻耙块(13)外侧边的上顶点之间的连线A垂直于耙体(12)外侧边。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增稠器搅拌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淀物耙(11)上设有两耙体支承杆(10),在所述搅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生生华宝付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市同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