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061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包括第二定位套筒,第二定位套筒通过法兰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二定位套筒的内圈设置有升降缸筒,第二定位套筒的内圈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防尘圈、两组间距布置的导向带,两组导向带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注油槽;注油槽与升降缸筒的外圈之间设置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第二定位套筒与升降缸筒安装时通过两组导向带接触,两组导向带能对升降缸筒在第二定位套筒内进行径向支撑,同时隔离开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油缸受到偏载重力后,防止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之间产生刮擦、磨损和拉伤;通过螺旋状油槽对间隙内进行储油,减小了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之间的摩擦力和摩擦功。和摩擦功。和摩擦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油缸。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化、化工、食品、制药行业中,需要使用油缸来对乳化设备梁进行升降的作用,但是目前使用的油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升降不能偏载受力,以至于设备上需要增加平衡装置及配重块,从而增大了设备的安装空间及占地面积;(2)在升降时无定位装置,安装调试比较麻烦,且常因油缸自身内泄漏问题造成升降不平稳(爬行、卡阻等现象);(3)活塞缸筒采用Q235材料制作,易生锈且不能直接运用到腐蚀性行业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包括第二定位套筒,第二定位套筒通过法兰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二定位套筒的内圈设置有升降缸筒,第二定位套筒的内圈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防尘圈、两组间距布置的导向带,两组导向带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注油槽;注油槽与升降缸筒的外圈之间设置有间隙,任意一组导向带由数件间距布置的导向带组成,任意一件导向带的外圈设置有数组绕圆周均布的通孔。
[0006]本技术在第二定位套筒与升降缸筒安装时通过两组导向带接触,两组导向带能对升降缸筒在第二定位套筒内进行径向支撑,同时隔离开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油缸受到偏载重力后,防止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之间产生刮擦、磨损和拉伤;通过螺旋状油槽对间隙内进行储油,润滑油能滞留在导向带外圈的通孔内,减小了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之间的摩擦力和摩擦功,并使其升降平稳,无需在设备上增加平衡装置及配重块,减少了设备的安装空间及占地面积。
[0007]升降缸筒内设置有活塞缸筒,活塞缸筒内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超出活塞缸筒的一端外圈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滑块、第一定位套筒、顶块,顶块的下端伸入升降缸筒,顶块的中部外圆与升降缸筒的外圆尺寸相同。
[0008]本技术采用活塞杆通过第一定位套筒连接升降缸筒,通过第一定位套筒定位后做升降动作;在升降时滑块沿着升降缸筒的内壁移动,顶块与升降缸筒连为一体并沿着第二定位套筒的内壁移动,以此作为导向装置;第一定位套筒连接活塞杆、升降缸筒、顶块,以此作为定位装置,安装调试方便,避免了油缸自身内泄漏问题造成的升降不平稳。
[0009]优选,所述活塞杆位于活塞缸筒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其中第一活塞与靠近其一侧的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间,活塞缸筒的外圈设置有出油管,出油管的一端与第一空间相通,出油管的另一端露出升降缸筒后与防爆破阀相通。
[0010]本技术的活塞缸筒油口为下进上出,上出口也做到缸底部,便于安装;在油缸
出油管加装防爆破阀,消除了油缸在升降过程中油管爆裂造成油缸突然下降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3]参照图1,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包括第二定位套筒6,第二定位套筒6通过法兰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二定位套筒6的内圈设置有升降缸筒9,第二定位套筒6的内圈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防尘圈3、两组间距布置的导向带4,两组导向带4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注油槽15;注油槽15与升降缸筒9的外圈之间设置有间隙;螺旋状的注油槽15横截面为梯形槽、或长方形槽、或圆弧槽中的任意一种;任意一组导向带4由数件间距布置的导向带4组成,任意一件导向带4的外圈设置有数组绕圆周均布的通孔。本技术在第二定位套筒与升降缸筒安装时通过两组导向带接触,两组导向带能对升降缸筒在第二定位套筒内进行径向支撑,同时隔离开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油缸受到偏载重力后,防止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之间产生刮擦、磨损和拉伤;通过螺旋状油槽对间隙内进行储油,润滑油能滞留在导向带外圈的通孔内,减小了升降缸筒和第二定位套筒之间的摩擦力和摩擦功,并使其升降平稳,无需在设备上增加平衡装置及配重块,减少了设备的安装空间及占地面积。
[0014]升降缸筒9内设置有活塞缸筒8,活塞缸筒8内设置有活塞杆2,活塞杆2超出活塞缸筒8的一端外圈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滑块、第一定位套筒5、顶块16,顶块16的下端伸入升降缸筒9,顶块16的中部外圆与升降缸筒9的外圆尺寸相同;滑块的外圆与升降缸筒9的内壁间隙配合。本技术采用活塞杆通过第一定位套筒连接升降缸筒,通过第一定位套筒定位后做升降动作。
[0015]所述活塞杆2位于活塞缸筒8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7、第二活塞10,其中第一活塞7与靠近其一侧的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活塞10位于下方,第二活塞10与靠近其一侧的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间,第二空间通过进油管路与进油口接头11连接;活塞缸筒8的外圈设置有出油管13,出油管13的一端与第一空间相通,出油管13的另一端露出升降缸筒9后到进油口接头11同一水平面时与防爆破阀12相通。本技术的活塞缸筒油口为下进上出,上出口也做到缸底部,便于安装;在油缸出油管加装防爆破阀,避免了油缸自身内泄漏问题造成的升降不平稳,消除了油缸在升降过程中油管爆裂造成油缸突然下降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0016]所述顶块16的中部外圆通过防尘圈3与第二定位套筒6的内圈接触;所述第二定位套筒6的内圈下部也设置有防尘圈3。本技术采用在第二定位套筒上下两端安装防尘圈,更卫生。
[0017]所述第二定位套筒6的外圆柱面上设置有注油嘴14,注油嘴14与注油槽15相通。本技术采用在注油嘴注入润滑油,润滑油进入注油槽,对第二定位套筒与升降缸筒之间进行润滑。
[0018]所述顶块16的顶面中心设置有阶梯孔,阶梯孔的大端设置有防松螺帽1,防松螺帽1与活塞杆2旋合;所述顶块16的底面中心设置有沉台,第一定位套筒5安装在沉台内。本技术采用大筒套小筒结构形式,通过防松螺帽与活塞杆旋合使得,活塞杆与第一定位套筒、升降缸筒连接在一起,在升降时滑块沿着升降缸筒的内壁移动,顶块与升降缸筒连为一体并沿着第二定位套筒的内壁移动,以此作为导向装置;第一定位套筒连接活塞杆、升降缸筒、顶块,以此作为定位装置,安装调试方便,避免了油缸自身内泄漏问题造成的升降不平稳,油缸受偏载后在保证使用寿命的前提下仍然能正常升降,符合卫生级/制药标准,且高效节能。
[0019]所述升降缸筒9表面镀硬铬。本技术采用在升降缸筒表面镀硬铬,耐磨性更好、摩擦系数更小,能直接运用到腐蚀性行业中。
[002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包括第二定位套筒(6),第二定位套筒(6)通过法兰安装在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套筒(6)的内圈设置有升降缸筒(9),第二定位套筒(6)的内圈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防尘圈(3)、两组间距布置的导向带(4),两组导向带(4)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注油槽(15);注油槽(15)与升降缸筒(9)的外圈之间设置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缸筒(9)内设置有活塞缸筒(8),活塞缸筒(8)内设置有活塞杆(2),活塞杆(2)超出活塞缸筒(8)的一端外圈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滑块、第一定位套筒(5)、顶块(16),顶块(16)的下端伸入升降缸筒(9),顶块(16)的中部外圆与升降缸筒(9)的外圆尺寸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承受偏载的卫生级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2)位于活塞缸筒(8)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7)、第二活塞(10),其中第一活塞(7)与靠近其一侧的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间,第二活塞(10)位于下方,第二活塞(10)与靠近其一侧的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间,第二空间通过进油管路与进油口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可宗建平阿克塞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诚兴机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