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0249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该电缆包括缆芯、若干个双频RFID标签以及护套结构,所述护套结构包括外护套层,所述外护套层套设于所述缆芯的外周,若干个所述双频RFID标签均设置于所述缆芯与所述外护套层之间,若干个所述双频RFID标签沿所述电缆的轴向间隔排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频RFID标签能够实时检测电缆的运行信息,满足监控预警要求。控预警要求。控预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道路改造、管线穿越,市政、地铁、天然气管道等城市建设,导致电缆线路多次移位改造,使原有地下电缆通道相对位置变化较多,造成部分电缆线路路径通道不清晰。此外,随着电力线路的改造,架空线落地工程越来越多,电力电缆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高压电缆投运,电缆通道内电缆摆放受到电缆空间的局限性,导致同路径并行电缆增多,电缆线路识别不易,运维人员不易分辨电缆信息,使线路排查工作难度增加。当同一沟道内某条电缆发生故障时,虽然能够找到故障点,但是电缆标识仅在变电站进口处可看到,该故障电缆信息无法很快得到确认,大大影响抢修时间,使电缆故障处理效率低,同时也带来社会负面影响。
[0003]在故障抢修、电缆巡视工作中,电缆通道内电力电缆如何快速识别、电缆信息如何完善、工作效率如何得以改善,电力电缆运行资料的可靠性等,是当今电力电缆运行维护的重要课题。目前,电力电缆现场电子化管理以及电力电缆信息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缆芯、若干个双频RFID标签(10)以及护套结构,所述护套结构包括外护套层(11),所述外护套层(11)包裹于所述缆芯的外周,若干个所述双频RFID标签(10)均设置于所述缆芯与所述外护套层(11)之间,若干个所述双频RFID标签(10)沿所述电缆的轴向间隔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包括填充材料(6)以及若干根线芯,若干根所述线芯相互绞合,所述填充材料(6)填充于所述线芯与所述护套结构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芯包括导体(1)和导体屏蔽层(2),所述导体屏蔽层(2)套设于所述导体(1)的外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1)为铜导体,所述铜导体由若干根裸铜单丝绞合制成;或,所述导体(1)为铝导体;所述铝导体由若干根裸铝单丝绞合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裸铜单丝的直径范围是2.21mm至3.50mm,所述铜导体的直径范围为6.0mm至34.1mm;每根所述裸铝单丝的直径范围是2.16mm至4.30mm,所述铝导体的直径范围为6.0mm至34.0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体(1)为所述铝导体时,若所述铝导体的横截面在70mm2及以下时,则所述缆芯的节径比为22至28,若所述铝导体的横截面大于70mm2,则所述缆芯的节径比为25至35;当所述导体(1)为所述铜导体时,则所述缆芯的节径比为25至35。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电力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芯还包括绝缘层(3)和绝缘屏蔽层(4),所述绝缘层(3)套设于所述导体屏蔽层(2)的外周,所述绝缘屏蔽层(4)套设于所述绝缘层(3)的外周。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华陈广丁扬高正平刘伟张建国陶加贵李成钢熊汉武樊炜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